APP下载

红色文化的社会伦理意蕴在青年学生家国情怀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

2019-11-01吴越于广莹

西部学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青年学生家国情怀红色文化

吴越 于广莹

摘要:红色文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之中,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其中蕴含着深厚的社会伦理意蕴。通过对红色文化中的社会幸福、社会理想、人格塑造等社会伦理意蕴进行探究,可以发现其在青年学生家国情怀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即可以为青年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提供思想根据、价值指引和内在动力。可以从丰富思政教育的价值内涵、提升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塑造青年学生的精神品格三个方面入手,将红色文化中的社会伦理意蕴运用到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中。

关键词:红色文化;社会伦理;青年学生;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2-0070-03

家国情怀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是涵养青年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思想资源,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之中,多数是停留在对红色文化的描述和整理上。本文从社会伦理视角对红色文化进行解读,重在挖掘其中所具有的社会伦理意蕴在青年学生家国情怀教育中的价值,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

一、红色文化中的社会伦理意蕴

(一)在苦难中探索社会幸福

“社会幸福”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幸福”的实现不仅需要建立在丰厚的物质生活基础之上,更是一种内心的满足状态。红色文化开始形成于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在对幸福恒久的追求中形成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与亿万中华儿女在艰苦奋斗中书写的红色篇章。中国人民对于“幸福”的理解具有特定的社会伦理内涵,蕴含特定的道德含义,是一种内心的诉求和生存的应然的表征。“道德所指示的是‘应当:这似乎是一种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先验标准。康德将它作为先验综合判断。中国古儒则或者称之为良知良能,或称之为先验人性”[1]31。中国人民对幸福的追求是伴随着阵痛的,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长达110多年的沉痛历史召唤着中国人内心中对于和谐与幸福的期待。在对幸福的苦苦追求中,中国共产党为处在苦难中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为中国人民通往幸福之路指明了方向。从社会伦理的视角来看,幸福的真实本质不仅是对于物质的追求与满足,更是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对至善的表达,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对于美好生活的关照。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再到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人民对于幸福的追求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幸福的内涵也在革命、改革、建设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完善,中国人民对于幸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从社会伦理的视角出发,中国人在近代所经历的曲折历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对于“幸福”这一社会伦理范畴进行不断探索的过程。在革命、改革、建设中所形成的红色文化,其所蕴含的社会伦理意蕴必然是仍有之意。

(二)在曲折中追求社会理想

红色文化的社会伦理意蕴中含有对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我国古代的《礼运·大同》中关于大同社会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人民社会理想的体现,和谐社会是中国文化中的应有之义。“社会理想既要谈及‘社会,也要关照‘理想,它是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思维存在,反映着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并运用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来予以表达和设想,将内心希冀的可能性以某种方式进行表达,并形成一种具有追求价值的精神思维和理想观念”[2]223。一定的社会现实对于社会理想具有决定性作用,反之,社会理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现实。中国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坎坷的过程,土地被割让、人民被欺压、主权被侵占,这些惨痛的经历要求中国社会必须作出改变。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得中国人民所向往的和平、安定、富足、祥和的社会理想逐步成为现实。在此过程中淬炼的红色文化,必然蕴含富有社会理想的社会意蕴。昂首迈向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人民对于社会至善的本质,社会理想的追求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人总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中的;或者说,人总是一种理想性的存在者”[3]7。人类对于社会理想的期待,直接反映了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合理展望,这是存在论的事实,更是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展开。新时代,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社会理想正在得到不断彰显,更在其中增添了具有时代性的内涵。

(三)在实践中塑造人格尊严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会建构一种交往关系,由交往关系而展开的交往活动渗透着一定的伦理规制。一切社会交往活动所具有的共性便是对“德”的追求,“德”首先体现于人格尊严的塑造中。《大学》中有言:“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古往今来,欲成大事者,莫不需要坚持修身为本的伦理操守,在做任何一件事时都要穷究事物的真理,明确做人的道理,抑制内心的情绪,端正行事的思想,方可专心致志、使命必达,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纲领。在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用生命塑造了坚守共产主义信仰的高尚人格;在国家建设时期,共产党人在艰苦奋斗中用青春和热血塑造了无私奉献的人格尊严;在改革开放时期,共产党人在澎湃的世界浪潮中用理想信念塑造了自立、自强的人格尊严;在新时代,共产党人更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将这种人格尊严内化与心、外化于行。在此過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蕴涵着厚重的社会伦理意蕴,需要对其进行深刻的解读与阐释,使其在青年学生的思想深处产生情感共鸣,涵养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红色文化的社会伦理意蕴在青年学生家国情怀教育中的价值

(一)红色文化的社会伦理意蕴为青年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提供思想根基

红色文化彰显着历史赋予青年的精神品格,凝结着时代发展赋予青年的社会使命,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开展青年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和精神根基。红色文化承载着社会伦理的精髓,传递着社会伦理的价值诉求。在当前青年学生的家国教育中,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中的社会伦理价值,并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具有时代性的言说方式,鼓励青年学生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能够守正创新,学习并理解红色文化中所传达出的深刻内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守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持之以恒、吃苦耐劳、心系人民的革命伦理信念。“在青年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注重以红色文化为主线,将红色精神、红色血脉、红色资源进行充分且合理的整合,使得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符合历史与时代发展的要求”[4]。在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青年学生的伦理指引作用,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社会情怀,以提高青年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实践生活中淬炼自身的思想修养。

(二)红色文化的社会伦理意蕴为青年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价值指引

在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中,可以运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伦理意蕴为学生品格的塑造和人生价值的形成提供价值指引。马克思对于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别以及人对于社会而言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5]58人对于社会发展而言,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国家的发展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人是最终的目的。历史发展的过程都是围绕“人”展开的。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守卫着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的幸福,中国革命的胜利,更离不开人民的支持。这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家国情怀,这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在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家国教育中,要致力于将忠于国家、忠于革命、心系人民的社会伦理价值在青年一代身上传承,要将红色文化中的社会伦理价值印刻在青年学生的思想深处,通过思想熏陶与感染,引导青年学生具有家国理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有思想、有干劲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红色文化的社会伦理意蕴为青年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提供内在驱动力

在进行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中,要注重选择合适的且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要将红色文化当中的社会伦理意蕴真实地传递给青年学生,为其价值观形成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内在的驱动力。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师往往会选择一些革命人物来进行介绍和描述,其效果并不理想[6]。为了使青年学生可以在学习中进一步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红色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思政课教师应该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堂交给学生,鼓励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知道的红色名人、红色文化、红色资源、红色圣地等,以自己和同学们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讲述,使得青年学生进一步了解红色文化及其所蕴含的社会伦理价值,以此为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培养工作提供有力的内在驱动,培养知党情、听党话、跟党走的新时代青年,同时使得青年学生自身能够以“功成定会有我”的信心牢记新时代赋予的使命,敢于为社会发展承担职责,为民族复兴奋勇前行。

三、红色文化的社会伦理意蕴在青年学生家国情怀教育中的运用

(一)以红色文化中社会伦理意蕴丰富思政教育的价值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7]高等院校在现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能够使得青年学生在学习思政课和接受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红色文化。在青年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为了使其更加透彻地体悟到红色文化当中的社会伦理意蕴,塑造健康的“三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应该将红色文化中的社会思想融入到思政教育中,以红色文化中的社会伦理意蕴来丰富思政教育的价值内涵,能够以红色文化中的社会理想、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社会和谐等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正确地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展现红色文化中的社会伦理意蕴,还可以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以红色文化中社会伦理意蕴提升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

红色文化的核心在于精神实质,它形成于革命时期,是指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引领下,在工人阶级的努力下,一代代中华儿女不懈拼搏、团结一致,在诸多的艰难险阻面前不畏惧、不退缩,最终形成了能够代表中国人民利益和价值信仰的先进文化。当代青年学生大多是“90后”“00后”,这两代人生活在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是思想观念抑或是做事态度都具有明显的网络时代特征。这对当前的家国情怀教育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为了进一步巩固青年学生的思想阵地,可以通过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社会伦理,提炼红色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以红色文化中的社会幸福、社会理想、理想人格等社会伦理意蕴塑造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思想政治教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也是传承红色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

(三)以红色文化中社会伦理意蕴塑造青年学生的精神品格

精神品格在青年学生的人生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选择与行为方式,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社会伦理意蕴,对于人的精神品格的塑造具有促进作用。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大量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而青年学生便是这些信息的主要受众群体。在数据化信息的洪流之中,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被数据信息侵蚀着,使其精神生活陷入疲乏之中。红色文化中具有厚重的社会伦理意蕴,可以为青年学生提供一种有价值的精神生活,以免陷入精神的虚无[8]。要运用红色文化中的社会伦理意蕴引导青年学生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不断塑造自身的精神品格,提高自身的精神修养,引导青年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为时代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

对红色文化中的社会伦理意蕴进行解读,可以挖掘红色文化中深刻的文化价值与教育价值,有利于涵养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有力的补充,夯实青年学生的思想根基,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修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祖国华.社会伦理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徐曼,刘博.在传承红色文化中厚植青年学生爱国情怀[J].求知,2019(3).

[5](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王进.淺析校园红色文化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7]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新华网,2014-12-29.

[8]周姝含,郑元景.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作者简介:吴越(1988—),女,汉族,吉林磐石人,硕士,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

于广莹(1994—),女,汉族,吉林通化人,硕士在读,单位为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伦理。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青年学生家国情怀红色文化
论社会实践对农业类院校青年学生的素质提升的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以“四进四信”教育引领校园文化研究
论五四时期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历程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