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辽海丹忠录》中的人物塑造

2019-10-30邵奇黄楚鑫

北方文学 2019年27期

邵奇 黄楚鑫

摘要:明末时事小说《辽海丹忠录》以八卷四十回的篇幅反映了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崛起,明廷用兵辽东,与后金政权对战的历史事实。作者在书中描写和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其中对毛文龙着墨最多。毛文龙作为全书的中心人物和被歌颂的对象,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倾注和体现了作者对时局的主观认识和个人情感。然而,小说中的毛文龙与现实存在巨大反差,这种反差与当时的客观形势和社会舆情有紧密联系。

关键词:《辽海丹忠录》;毛文龙;后金政权;辽东战事

一、《辽海丹忠录》的创作背景

明末清初是中国古代时事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所谓时事小说,指的是由当代人创作,以当代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政治、军事事件为题材,以真实人物作为主人公的小说。《辽海丹忠录》便是一部反映当时辽东战事的作品,全名《新镌出像通俗演义辽海丹忠录》,共八卷四十回,作者为浙江钱塘人陆人龙。该书刊刻于崇祯初年,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万历十七年(1589)至崇祯三年(1630)间的辽东战事。陆人龙身处江南之地,远离辽东边塞,他的创作原始素材大多来源于当时的邸报、塘报等时事资料和前线战报,主要受到《毛大将军海上情形》和《东江疏揭塘报节抄》两份材料的影响。

明朝末年,东北亚地区形势错综复杂,明廷对地处东北的蒙古、女真各部族采取羁縻的统治策略,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将其纳入中央王朝的管理,加强经贸往来,达到安抚边境的目的,然而少数民族与中央王朝、蒙古与女真、女真各部族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奉明廷为正朔的朝鲜王朝与女真也不时因领地纠纷爆发战争。万历抗日援朝战役之后,明廷在辽东的军事力量受到打击,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能力有所削弱。努尔哈赤趁机统一建州各部,征服海西女真、东海女真诸部,打击蒙古势力,在辽东地区建立了稳定的地方政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王,国号“大金”,1618年起兵反明,连破抚顺、清河等要塞,1619年在萨尔浒之战击败明廷与朝鲜、叶赫部组成的联军,开启了与明朝分庭抗礼、逐鹿中原的道路。面对紧张的军事局面,明廷不断走马换将,希图保住宁远防线,阻止后金继续西进的脚步。这一时期,毛文龙从辽东巡抚王化贞标下的一名练兵游击,因战功不断获得升迁,率领部众占据皮岛(今朝鲜椵岛),收罗散兵难民,联系朝鲜,频繁袭扰后金政权,对其形成了牵制作用。然而由于明朝军事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毛文龙于崇祯二年(1629年)被蓟辽督师袁崇焕诛杀。后金军于同年十月取道大安口等处进入关内逼近京师,明廷统治岌岌可危。1630年袁崇焕以“与后金军议和、擅杀大将”等罪名被诛于北京,《辽海丹忠录》正是基于以上的历史事件进行撰写的。

二、毛文龙形象分析

毛文龙以正面的良才贤将形象呈现在小说中,《辽海丹忠录》将他的出场安排在第六回“振南出奇毒 虏芝冈力固全辽”。毛文龙的先祖寄籍杭州府钱塘县,文龙年少时也曾热衷功名,后弃文从武,有志边防,告别寡母妻子,驰入辽东,报效于军前。随着明廷在辽东战事中频频失利,损兵折将,杨镐因萨尔浒之战指挥失当被朝廷撤换。熊廷弼走马上任后,发现担任叆阳守备的毛文龙“有心机、有胆量、有作为”,打算委以重任,毛文龙在熊廷弼的提拔下开始登上辽东战场的舞台,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读小说全篇,可以总结出毛文龙形象有以下几大特点。

智勇双全,战功卓著。第六回故事中毛文龙奉熊廷弼之命,差人沿着清河、抚顺、镇江,在有水草初施放毒药,延缓了努尔哈赤南下进攻的脚步,并建议加强镇江防守,从而展现了出色的执行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受到上峰嘉奖。熊廷弼在奏疏上对毛文龙有很高评价:“管铁骑营加衔都司毛文龙,弃儒从戎,志期灭虏,设防宽叆,凡夷地山川险阻之形,靡不洞悉,兵家攻守奇正之法,无不精通,实武弁中之有心机,有识见,有胆量,有作为者,岂能多得,應与实授都司。”可见此时的毛文龙深受熊廷弼的器重。第十回“遍巡岛屿扶穷民夜战镇江擒叛将”中,毛文龙身先士卒,率领二百多名勇士偷袭镇江,与陈良策里应外合擒获叛将佟养性,虽然战果不大,但足以打击后金军的嚣张气焰,振奋辽东军民士气,为朝廷带来久违的捷报。毛文龙极具战略眼光,他深知在敌后活动会对后金政权形成掣肘,使努尔哈赤不敢大举进犯广宁、山海关地区,从而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在取得镇江偷袭战的胜利后,毛文龙率领军民退守皮岛,联结朝鲜势力,以图东山再起,恢复辽东全境。毛文龙上岛观察地形后,对周边形势很满意,并制定了更加详细的规划:“各岛人民,都是我招抚的。如今我要进兵,却可由各小岛渐进,他要攻我,不惟不善驾船,料不能舍各岛飞来,这真是可战可守处所。”从此毛文龙加紧招抚百姓,训练士卒,固守图强。这个战略十分奏效,毛文龙在皮岛的军事存在确实成为后金政权的心腹大患,起到了有效的牵制作用。

尽心报国,忠贞不贰。随着战事的恶化,辽阳、沈阳等重镇先后沦陷,东山矿兵的起义反抗也遭到后金政权残酷镇压,百姓或降或逃,局面对明廷十分不利。辽河以东仅存海盖金复四卫部分将士紧闭城门,继续抵抗,不愿降金。在如此恶劣的斗争环境下,小说中的毛文龙仍然大义凛然,坚持抗战,精忠报国。他说道:“文龙每从行阵,拟一死报国。若都爷见委,便当拼一死入虎穴龙潭,招集逃亡,结连忠义,据守四卫。就是目下奴酋军中降将,尽有与文龙知交的,文龙还能招他来,使奴酋腹心内溃。”此时的毛文龙抱定必死之决心,出谋划策,收集逃亡的百姓和散兵继续抵抗,并计划暗结降将以图努尔哈赤。在第三十八回“双岛屠忠有恨东江牵制无人”中,作者塑造了毛文龙一心为国、大公无私、慷慨就刑的正义形象,为其辩冤的主观情感表露无遗。

团结军民,体恤百姓。在与后金的长期斗争中,争取民心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小说中的毛文龙号令严明,体恤百姓,营造了良好的军民关系。比如,在获得镇江大捷之后,毛文龙马上出榜安抚百姓,“传令不许掳掠,有犯必斩,百姓莫不欢悦。”在听闻努尔哈赤攻取盖复金三卫后,毛文龙认识到自己被后金切断了后路,遂决定前往皮岛继续坚持抗战。他在镇江城内积极发动群众,团结百姓,号召他们与自己一起撤离。“吩咐城中百姓,有愿归中国的,可即收拾行李,暂赴各岛安插,着苏其民、张盘、李景先分投装载,散入猪岛、獐子、广鹿各岛。城中携儿挈女,担笼挑箱,累累不绝。毛游击差兵护送,不许百姓自相抢劫,又行牌各船,火紧装载,不许索钱钞。”响应的人极多,可见毛文龙深获民众信任。同时他约束士兵不得袭扰百姓,并对百姓加以保护。进驻皮岛后的毛文龙励精图治,受到朝廷嘉奖,他积极组织军民开垦屯田,耕种自给,继续收罗附近的人民前来归降,以备战守。毛文龙亲力亲为,将皮岛建设成稳固的后方阵地。正如第十四回“群贤忧国荐才,奇士东征建节”中所说:“(文龙)仍又时常巡历各岛,阅视兵马船只,抚安新旧人民。把这些岛处处都弄得岩险可守,这些岛中兵士,个个都教得精勇可战,居中驭外,璧合珠联,真已成一个雄镇了。”

德才兼备,经营有道。小说中介绍毛文龙早年攻读诗书,兼习武艺。成年后投效军营,凭借胆识才干步步高升,在辽东局势极其危险的情况下,开辟皮岛作为反攻基地,把诸荒无人烟的诸多海岛经营得生机勃勃、井井有条,体现了毛文龙过人的管理能力。他意识到皮岛虽然地处朝鲜境内,但不可一味仰仗朝鲜接济,只有自给自足才能长久地维持下去,开垦荒地、屯田养战成了必由之路。在第十六回“大屯田战守兼 行通商贾军资兼足”中有这样的描写:“尚有已开垦因兵抛荒未开垦,其地尽可耕种,皆可界限成田,春夏种麦,夏秋栽植黍粟,以供粮饷。再于各山出泉处,随地开积成池,分成沟渠,以备亢旱。一亩所出的,可以供一人,一人尽力耕种,可得十余亩,便是一人养得十多人了。以此屯种,一来可以省少国家钱粮,二来少免登津输挽,三来也不怕岛中缺饷。”毛文龙同时意识到开辟商路的重要性,希望利用商人追逐利益的本性延揽生意,互通有无,开辟生财之路:“商贾不通,所以岛中合用多缺,主是军士有些人参貂鼠银两,也置之无用,军士越穷。若一通商,客人贪利,怕甚风波,岛中百货凑集,有无交易,便之衣食皆足。且每货略取他些税,也可以济军饷。”

三、毛文龙形象确立的原因

《辽海丹忠录》中塑造的毛文龙与史料反差巨大,小说中的毛氏形象十分正面,儼然一副忠臣名将的面孔,而史料中的毛文龙多有负面描述,主要包括割据皮岛,不听朝廷号令;擅自行动,冒功诈饷;与后金私自通信,有反叛之嫌。《辽海丹忠录》的作者却对这些负面信息视而不见,坚持以正面形象对毛文龙进行描写和歌颂,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小说的创作与历史事件发生时间较近,毛文龙被诛杀后,东江抗金力量逐渐瓦解,在没有后方牵制之虞后,皇太极从容起兵,1629年八旗将士绕过山海关袭扰关内,威逼京师重地,举国震惊。次年袁崇焕被诛,主要罪名就是擅杀大将毛文龙。可见从舆论的角度普遍是同情毛氏而憎恨袁崇焕的,作者显然受到了主流情绪的影响。其次,时事小说反映了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批评时政的感情,陆人龙远离战争一线,对事实的判断只能依赖塘报、邸报等资料。显然江南士子对目前的情势十分担忧,他们迫切期待出现能够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人物,于是将这种英雄情结和幻想寄托在毛文龙身上,希望树立尽忠保国的英雄形象,鼓舞军民士气。最后,毛文龙和陆人龙同为浙江钱塘人,辽东战事中明廷也曾征调浙兵参战,作者受到乡情的影响,对毛文龙充满同情之意,也是理所当然的。

参考文献:

[1]庞广仪.《辽海丹忠录》史料价值评析[J].中州大学学报,2018,35(4):67-72,77.

[2]唐亚蕾,顾克勇.传报舆情纪实说部:论明朝邸报对时事小说《辽海丹忠录》的影响[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 (3):399-404.

[3]许军.据假相创作的时事小说的真实性——评《镇海春秋》与《辽海丹忠录》[J].明清小说研究,2012 (1):218-227.

[4]白坚.毛文龙是英雄还是罪人:关于《辽海丹忠录》的思考[J].明清小说研究,1995 (1):84-95.

[5]张平仁.《辽海丹忠录》与《镇海春秋》的真实性及文体归属[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