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抑郁与焦虑是时代病?

2019-10-26法人雅斓整理

法人 2019年9期
关键词:奥兹德曼暴力

◎ 文 《法人》特约撰稿 雅斓 整理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估计,全球有逾3亿人罹患抑郁症,约占全球人口的4.3%,其中中国有5400万患者,相当于100个人里至少有3个抑郁症患者。而且,这个数字每年仍然在持续增加,并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抑郁症的发病率及相关自杀率也居高不下,且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健康问题之一。

与抑郁相比,焦虑的杀伤力虽弱,但却是一种更广泛存在的精神问题。社交焦虑、分离焦虑、教育焦虑、中产焦虑之类的词汇充斥整个互联网,焦虑已经成了社会流行病,无处不在。

为什么抑郁与焦虑会成为一种时代病,困扰着我们,哈佛大学医学教授李·戈德曼博士的这本《反本能生存学》也许能给你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抑郁与焦虑是防御本能

1991年,冰人奥兹的尸体在阿尔卑斯山脉融化的冰川中被发现,这个生活在距今5000年前的人类,尸体保存非常完好。起初,科学家们认为奥兹是在打猎时意外死亡的,但经过X光检查,他们在奥兹的肩膀上发现了许多未愈合的伤口,并且在他的箭和匕首上,至少沾有4个人的血迹。由此推断,奥兹并非死于意外,而是谋杀。

最开始,考古学家们认为奥兹只是特例,我们的祖先都是爱好和平的觅食者、猎人、农民,但很快就被打脸了。多个考古遗址的遗骨表明,约有15%的史前采猎者死于暴力冲突。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存的采猎者群集中,暴力死亡的平均概率与旧石器时代的祖先一样高。比如,在巴拉圭的亚契人中,约60%的儿童和40%的成年人因暴力而死。

种种证据显示,我们的祖先并非温柔的野蛮人,而是生活在一个谋杀频繁的暴力环境中。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巴斯和乔舒亚·邓特雷认为,谋杀是一种帮助早期人类生存的进化优势。从历史上看,杀手几乎都是男性,暴力冲突的主因是争夺食物、水和女人以及生殖潜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谋杀可以传递基因,提高社会地位。相反,降低被杀风险也是一种防御本能,其所显现出的恐惧、抑郁、焦虑等情绪能帮助人类增加活命的几率,从而延续基因。

一个有趣的发现可以佐证这个观点——今天,女性患抑郁症的概率是男性的至少2倍,女性自称焦虑的概率也要比男性高出50%。科学家们推测,在原始社会,女性在体能上处于弱势的一方,她们更为需要抑郁与焦虑的情绪进行自卫。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建立了法律制度,有了道德规范,可以通过谈判与和解找到非暴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暴力致死的人数一直在下降,全球平均犯罪杀人率自1967年以来下降了近50%,西欧的谋杀率不足史前社会的1%。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焦虑、抑郁、恐惧的情绪,如今却起了反作用,它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甚至危害着我们的生命。

举一个例子,今天的美国自杀死亡人数是谋杀与战争时期的两倍多。为什么会这样呢?2012年,美国前陆军上士杰森·彭伯顿开枪打死了自己的妻子,随后自杀,彭伯顿曾在伊拉克战场服役,获得过3枚荣誉勋章,为何会选择自杀,实在令人诧异。

其实,许多经历过战争的士兵都患有一种叫作“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精神疾病,它一度被称为“战争神经症”。此症多发于军人群体中,患者会在脑海中重复所经历的创伤记忆,不安和恐惧最终导致焦虑与抑郁。曾经在伊拉克与阿富汗战场服役的美国老兵中,此症患病比例高达10%。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现役军人的自杀率高于平民50%。

现代工业社会不再以杀戮为中心,但人们依然会在争夺爱情、金钱、资源和地位的斗争中面临失败,遭遇挫折,由此产生悲伤、焦虑、抑郁,甚至是自杀,走向自我毁灭。

基因能否扭转乾坤

在《反本能生存学》这本书中,作者李·戈德曼认为,当环境发生改变时,人类的基因会进行自由选择,保留有利突变,进化出适应环境的能力。比如,在太阳暴晒时间长、强度高的地方,人们拥有深色皮肤,而在接触阳光中的紫外线频率不高的地方,人们拥有浅色皮肤。

你可能会说,颜色越深,不就越吸热,反而不利于热带生存吗?这是因为紫外线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将叶酸从活性形式转为非活性形式,从而导致功能性叶酸缺乏症,而深色皮肤能保护你体内的叶酸活性,帮助你和你的后代活下去,这就是基因自然选择的一种结果。

然而到了工业社会,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力、汽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环境,这些变化都出现在短短百年的时间里,与智人20万年的历史相比,几乎就是眨眼之间。

这样问题就来了,基因突变的速度没有明显变化,与环境改变的速度相比,它已经落后了,当两者速度不一致时,过去那些帮助人类存活下来的基因,现在反而帮了倒忙。曾经帮助我们避免被杀的抑郁与焦虑,今天成为人类严重的健康问题。

那么,我们能否寄希望于基因的突变来改善抑郁与焦虑的蔓延呢?在过去,无论是基因的变异还是环境的改变,都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自然选择过程。基因的突变至少要经历10代人才会发生,才能将有利突变普及。而今天的时代,我们生存的环境正在以倍速发生改变,寄希望于基因突变赶上环境变化的速度,恐怕不太现实。

能战胜抑郁与焦虑吗

基因无力扭转乾坤,要改善抑郁与焦虑,只能通过人为的力量,李·戈德曼教授提到了两种专业治疗措施:

一是认知行为治疗。这种治疗可以通过让我们教导自己学会自我激励、分心技术、放松方法、冥想,或是减少消极思想、增加正面反馈,以及设定目标等方法改变不良的认知,这一治疗被广泛应用于焦虑症与抑郁症。对抑郁症患者,它能让30%的人受益;在预防复发方面,能让50%的人受益;对于焦虑症的人来说,它能有效减轻社交恐惧症与广泛焦虑等等。

二是药物治疗。我们常常将精神障碍归咎于患者自己的责任,认为他们矫情、敏感、脆弱,但人们逐渐意识到,多数精神疾病是大脑生化失衡的一种表现,需要进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对抑郁症与焦虑症有着很好的效果,甚至比认知疗法更为有效,大约三分之一的抑郁症患者通常在没有服用药物的情况下可以好转,而选择服用药物的比例约为三分之二。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今天许多人依旧没有意识到抑郁与重度焦虑是一种疾病。在中国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过专业治疗,包括认知治疗与药物治疗,更多的情况下,我们耻于就医,这导致了更加糟糕的后果。

另外,除了专业治疗外,对于广泛焦虑情绪而言,一个更为可行的方法是运动。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因为需要采猎,会有大量的运动,而今天物资丰富,我们不用再外出觅食,交通便利也使人类的运动量降低。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是缓解焦虑与抑郁的有效方式。

减少对科技的依赖,放弃一部分便利,比如自己做顿饭代替外卖,用自行车代替汽车、地铁,感受体验的乐趣,也能从一定程度减轻焦虑感。李·戈德曼教授说:“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要使用我们的大脑来帮助我们重回轨道,正是由于它迅速改变了我们的环境,才造成了这些问题。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与在20万年的时间里人类成功克服的困难相比,我们的胜算很大。”

猜你喜欢

奥兹德曼暴力
反性别暴力
第二章 暴力原则
美国女郎跟随假乐队巡演捞金的神奇故事
暴力的班长
身为天使(On Being an Angel)
暴力和痛苦
酒吧游戏知多少
《绿野仙踪》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