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季养生——避暑防湿护正气

2019-10-25杨敏春汪涛

健康人生 2019年8期
关键词:湿气脾胃人体

杨敏春 汪涛

一、夏季的气候特点:暑、湿

已占据“火炉城市”前列多年的杭州,又迎来了一年最难熬的季节。从气候特点而言,浙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初夏有梅雨,入夏有台风,夏末秋初是长夏,均属高温、潮湿的气候。最高气温可达33~43℃。

中医认为,暑为夏季主气,湿为长夏主气。从小满、芒种、夏至,到小暑四个节气,为暑气当令。从大暑、立秋、处暑,到白露四个节气,为湿气主令。而江南又处于卑湿之地,因此整个夏季均被暑、湿二气所围绕。由于暑、湿二气的影响,人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如何安度一夏,还须仔细研究暑、湿,做好避暑防湿的工作。

二、暑、湿的致病特点

(一)暑

浙江医院中医内科杨敏春副主任医师指出,暑为火热之邪,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独见于夏令,具有炎热、升散、易挟湿邪的特性。

1.暑性炎热:暑邪作为夏季独有的邪气,与高温密切相关。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烦躁、脉象洪大等,称为伤暑(或暑热)。

2.暑性升散:升散,即上升发散之意。意指暑邪易于侵犯头目,扰乱心神,易于伤津耗气。

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大汗出,汗多伤津,津液亏损,则可出现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症状。

随着大量的汗出,人体的“气”也随之流失,从而出现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逆或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等表现。

暑热之邪,不仅耗气伤津,还可扰动心神,而引起心烦闷乱而不宁。

3.暑多挟湿:夏季不仅气候炎热,而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间,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因此暑邪常常携湿邪一起侵犯人体,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导致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状。

(二)湿

夏秋之交,湿热熏蒸,水汽上腾,湿气最盛,故一年之中长夏多湿病。湿亦可因涉水淋雨、居处伤湿,或以水为事。湿邪为患,四季均可发病,且其伤人缓慢难察。湿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等特性,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1.湿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的性质与水相似,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滞气机。

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闷;湿困脾胃,则纳谷不香、不思饮食、脘痞腹胀、便溏不爽。

体内湿邪的祛除,主要依靠脾阳的运化功能。因此,湿邪侵袭人体,常常损伤脾的阳气,导致水湿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小便短少等症。

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故湿邪致病,其临床症状有沉重的特性。

湿邪外袭肌表,则头昏沉重,状如裹束;湿滞经络关节,则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

“浊”,即秽浊垢腻之意。故湿邪为患,易于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

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泻、下痢脓血粘液;湿气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黄白带下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疮疡、湿疹、脓水秽浊。

3.湿性黏滞:“黏”,即黏腻;“滞”,即停滞。

一是症状的黏滞性。即湿病症状多黏滞而不爽,如大便黏腻不爽、舌苔黏腻等。

二是病程的缠绵性。湿邪所致的疾病往往缠绵难愈,如湿疹、湿痹(着痹)等病症,往往长期反复发作,不易痊愈。

4.湿性趋下:湿邪易于伤及人体下部。人体下部的病症如泄泻、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炎症等均与湿邪密切相关。

三、夏季如何避暑防湿

(一)注意起居运动的防暑:

尽量减少在温度高的时候出门或者剧烈运动。暑易耗气伤津,在高温下活动容易出现脱水中暑的情况,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应以温和运动以少许出汗为宜,以免运动量过大、出汗过多而损伤心气。要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及时补充水分以及盐分。

居住的环境也要注意清凉、通风。居室宜清凉。古代没有空调设备,因此到了夏天,酷热难当时,心情就特别烦躁;现代人到了夏天,有了空调的便利,该用则用,但用的同时也要注意通风。早晚室内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

(二)饮食清淡以防湿

暑、湿并重,极容易困阻脾胃,出现腹泻、口苦、口腻等不适。而冷饮等滋腻生冷之品,一者助湿碍胃,另者损伤脾胃阳气,要尽量少吃。《摄生消息论》:“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故夏季饮食注意少食寒凉冰冷之物,如果食入过多,损伤脾胃之气,容易导致呕吐、腹泻、腹痛等情况。

夏季饮食上也要选择清淡、爽口、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保生心鉴》有云:“暑气酷烈,炼石流金于外,心火焚炽于内,古人于是时独宿、淡味。”故夏天天气炎热,饮食宜清淡,应多吃容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油腻辛辣的食物不宜多吃,而要清淡为主,多吃蔬菜、瘦肉和时令水果。像冬瓜、米仁等清热利湿健脾之品,则可多加选用。

此外,为了消暑,过多使用苦寒去火之品,如金银花、连翘、菊花、苦瓜、苦丁茶等,可能祛暑不成,反伤脾胃。

(三)芳香辟秽以除湿

中医认为芳香类的药物具有化解体内湿气的功效。对于湿邪导致的头脑昏沉、颈肩酸痛、肢体困重乏力、肿胀水肿、皮肤湿疹瘙痒、食欲不振、大便黏滞不爽、溏泄等均可运用芳香药物治疗,或外用,或内服。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国民间就有佩戴香囊以辟除秽恶之气,确保自身健康的民俗。浙江医院中医门诊的辟瘟香囊源于唐代的《千金要方》、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又结合杭州湿温天气,改良了方子,又添加了藿香、佩兰等,精心研制而成,在杭州乃至浙江范围内临床效果都很不错。诸多有特殊香味的药物合用,使之具有芳香辟秽、祛暑化湿、健脾燥湿、行气温中等功效。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中药大多是含有挥发油类物质,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以及对肠胃功能的调节作用。因此佩戴香囊对于暑湿型感冒,湿气导致的头目昏沉、乏力困重、食欲不佳等具有一定的预防及调节作用。

经常闻其药气,不仅可以激发粘膜免疫反应,调整人体免疫系统,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还可以改变口、鼻黏膜酸碱环境,有效遏制流感病毒的侵入,并有驱蚊功效。

此外,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可以在饮食中适当添加一些辛香之品,辛香的如紫苏、花椒、陈皮、胡荽(香菜)、生姜、砂仁、豆蔻、草果、罗勒等,一者使湿从汗解,一者调节胃肠功能及食物滋味,一举数得。

四、避免防暑过当

夏季高温酷热,中暑的人多,受寒的人也不少。中醫把中暑问题分为“阳暑”和“阴暑”,气温过高,或烈日曝晒过久,或工作场所闷热而引起的热病,为中于热,属阳暑;而暑热时节,过食生冷,或贪凉露宿,或冷浴过久所引起的热病,为中于寒,属阴暑。

阴暑通常是都市人以错误的方式解暑引起。暑性升散,使人体毛孔处于打开的状态,如果突然从高温环境进入温度低的空调房,极容易造成寒气入侵,损伤卫阳、脾阳,出现头晕、恶心、流涕、腹痛腹泻等不适。因此,空调不宜开得太低,以26~28摄氏度左右为宜,要避免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中,尤其不能大汗淋漓后直接跑到空调下直吹。同时电风扇也不要当头吹。

此外,大量食用消暑食物如冰镇啤酒、冰西瓜、冰可乐、冰淇淋、冰绿豆汤等,也会导致寒湿侵犯脾胃,出现腹泻、食欲不振、身体困重、舌苔厚腻等“阴暑”的症状。因此,饮食上要特别注意不要过分“饮冷”。

推荐几款清暑祛湿简易方:

1.砂仁陈皮茶:

阳春砂3~6g 陈皮3g, 荷叶3g。

用法:上述三味,以开水冲泡,代茶饮即可。

功效:醒脾开胃,温中化湿。

适应症:胃脘胀满不适,食欲不佳,舌苔白厚的人群。

注意事项: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者忌服。

2.苡仁冬瓜汤

薏苡仁30~50g ,冬瓜250g。

用法:上述二味,加水适量,煲汤,勿加汤,可加少量食盐调味。

功效:利水除湿。

适应症:大便黏滞、小便不畅或自觉关节肿胀不适者。

注意事项:严重水肿患者需至医院就诊。

猜你喜欢

湿气脾胃人体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人体冷知识(一)
健身是去湿气的好办法
这些信号提示体内有湿气
人体可笑堂
人体可笑堂
夏季保健,勿忘除湿
中医专家谈养胃之道
《老老恒言》中的环境养生
黄精治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