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参与性的居住区室外环境生态绿色设计思想探析

2019-10-25邱悦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参与性户外活动景观

邱悦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付阳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助教

居住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单元,是人们的基本生存空间;同时,也是人们日常工作学习之余,交流、精神放松愉悦的重要场所,所以室外空间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主观感受与体验。

1 “参与性”对生态绿色居住区环境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各种主题设计,不断加大居住区室外景观环境规划力度,从而吸引购房者注意,所以出居住区室外环境越来越华丽美观。然而,每天匆匆往返于居住区入口到自家单元入口之间的居民,无法参与和感受周边的人、植与动物,更无法使自己成为其中的一部分,邻里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儿童对于户外活动缺乏动力和兴趣,人们对于居住区缺乏归属感与幸福感。

在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可以通过居住区室外环境规划设计,调动居民主观参与性,从而为加强邻里之间积极互动沟通交流提供平台。另外,要顺应儿童天性,增强儿童参与户外活动兴趣与动力,使老人能够积极参与居住区各种活动,乐于来到户外与同龄人交往,使居住区内部建筑、人、植物与动物达到自然生态平衡、和谐以及健康发展,从而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污染的生态居住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居民获得最大程度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2 “参与性”生态绿色居住环境设计方法探究

2.1 “参与性”绿植设计

居住区绿化是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弥合建筑与自然裂痕、修复居住区生态环境以及提高居住区文化认同感与居民幸福感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

对于居住区的居民和儿童来说,绿化始终伴随着他们室外休闲活动全过程,同时,也是调整居住区内小气候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居住区中,借助植物形状、色彩等因素特征吸引居民眼球,通过草坪、垂直绿化、屋顶花园、架空层及地下公共空间绿化、车行道和停车场绿化等有效手段增强居民与植物的接触几率,使居民有更多参与到居住区植物识别的机会。

绿化植物的选择与栽种应该具有地方特色与适宜性,利用原有地形和乡土植被,避免大规模土方改造工程,尽量减少对原有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多样的植物种类和细腻的绿化配置样式,创造舒适宜人、色彩明快以及四时季相变化显著的绿地景观,达到引导居民主观参与兴趣,引导更多居民走近各种健康、美观的适生植物,加强与植物的互动、体感与嗅觉,由此推动居住区人与人间良好睦邻关系,达成生态绿色居住区景观的目的。植物尺度、造型和品类选择对于儿童室外活动参与性调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植物不仅能为儿童提供游戏玩耍元素,也能潜移默化为儿童普及植物相关知识,在充分了解儿童发育各阶段生理和心理特征情况下,有意识根据植物形态特征、色彩以及季相变化等信息,调动儿童爱玩、好奇心强的天性,引导儿童观察植物生长及变化繁衍过程,辅助儿童了解不同种类植物形态特征,自然界中直观、生动、丰富的植物种类对于培养儿童认识和感知能力意义重大,对于儿童成长是一笔不可或缺的财富。例如,如果居住区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利用地形、植物变化安排植物探险空间,运用植物创造光线斑驳、趣味横生的场地来吸引儿童,让儿童在密林中探险、学习和挑战;选用适合当地气候、耐修剪的树木和花灌木,以各种几何形状、动物或动画人物,吸引儿童探索欲望,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温暖的绿色空间,让孩子们亲自体验种植植物的乐趣。

其次,适当的低矮灌木和草坪是居住区中分隔特定儿童活动区与公共活动空间的理想手段;步入式草坪更能体现植物与居民亲近的一面,但草坪养护费用较高,净化空气、除尘、降温以及减躁等生态效用不如乔灌木。除非是球场等特殊场地要求,否则在草坪上配置一些树木,更能增强居住区植物景观美化和生态效用。

最后,对植物进行标牌,注明植物名称、生长习性和花期等,辅助居民,特别是儿童,加强植物认识。

2.2 “参与性”道路广场设计

在居住区中,人车分流设置对于喜爱奔跑玩耍的儿童和行动较为迟缓的老年人尤为重要。在居住区室外环境规划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较大范围的步行活动空间,对于引导居民主动参与户外活动、增加居住区外部空间使用率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注意通过绿篱、挡墙等形式,避免音乐声或人群喧哗干扰邻近居民。在人行通道设置上,要有意识地关注路线设置、尺度与材料等要素应用,引导居民自然地在其中漫步,而不会有刻意感和约束感。

第一,路线设置。线型与周边建筑、植物相呼应,适当迁回,尽可能使步行路线多样化、系统化;沿线可借助园林中漏景、对景等组景手法,避免使行人产生冗长、一成不变的视觉感受进而失去散步兴趣,激发人们在居住区公共空间漫步及参加其他休闲活动的意愿。

第二,通道的尺度。根据住区规模及步行道在住区内的主次关系确定,保持近人的尺度感,主要步行道路宽度可在2540mm;为减缓步行路径冗长、单调感,步行道可局部加宽,以拓展儿童游戏空间及居民临时聊天场所。

第三,通道的材料。根据居住区中不同人群基本需求,对坡度及地面铺装条件进行分析,主要步行道应尽量平缓、干燥和洁净;铺装图案应考虑体现特色地域文化,吸引居民前往;步行道的地面材料不宜使用卵石、砂砾或散石等表面不平或不耐磨损的材料,避免步行道湿滑或出现积水,障碍通行。

第四,通道上的设施。能够为行人提供短暂休息或庇护的座椅等是通道上不可或缺的设施。人们在停留休憩之余又能闲聊兼观赏景色,阳光透过几何状图案投射在地面上与植物形成斑驳倒影,给居民营造轻松的氛围,如图所示。

通道设施设计图

2.3 “参与性”儿童游戏场所

居住区中儿童游戏区既给儿童提供了娱乐玩耍的场地,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和场地。

对于现下大多数居住区中的儿童游戏场所来说,游戏器械多数都是从市场上购买的组合成品玩具,色彩比较鲜艳亮丽;周边地面或辅铺防摔伤橡胶垫,考虑到了年龄较小的儿童心理需求和生理特征。但是,由于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不同特征和需求实行了“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同龄段、跨年龄段儿童之间交流、互动变少,儿童参与活动热情度逐渐减弱。儿童进行户外活动目的就是要与小朋友一起玩,使得儿童能够学会融入集体;同时,在玩中体会参与乐趣,但成品游戏器具能够吸引儿童兴趣时间较短,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在儿童区的游戏器具安排上,如能够选择固定成品与组装构件相结合方式,将更具有长远性,有些器械可以考虑由个人或多个儿童自己拆卸组装,这样更有新鲜感,如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滚爬游戏的超宽滑梯板、需要两个儿童共同协作的秋千等,增加游戏区域和项目多样性,鼓励和调动儿童兴趣感以及主观参与性热情。配合儿童观察动物的活动,鼓励儿童将目睹的小动物在沙池中亲手捏制出来,进一步锻炼儿童手脑并用能力。

儿童活动不仅仅限制于指定游戏场所,像一些传统多人游戏项目“捉迷藏”、“老鹰抓小鸡”和“丢手绢”等,在居住区的公共活动范围内同样可以作为孩子们玩乐的场所,培养儿童的协作能力。

2.4 “参与性”建筑小品设计

建筑小品是居住区室外景观环境中的点缀与调剂,对整体环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居住区景观小品设计上运用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相关动物的成品雕塑,使儿童在比较实物和雕塑作品过程中加深对动物特征的认识,并获得艺术创作的启蒙教育;亦可以取植物的形、色作为居住区室外环境中的图案或造型素材,如铺地图样、灯具外形、花窗形态以及植物雕饰等。

在如今的住区景观建筑小品中,开始出现一些仿生学作品,如形似蜘蛛的大型游戏玩具、模仿蜻蜓双翅的景观亭以及铺成大乌龟模样的小品设施等。有所取舍地对生物,特别是动物外形特征或内部结构加以学习、借鉴,并运用于住区景观空间设计,是用直观的方式表现对生灵的爱护和尊敬。

2.5 “参与性”户外坐具设计

为居住区居民提供适当的户外坐具是十分有必要的,是居民户外活动停留、休息的必备设施。现代居住区设计中,户外坐具的设计对于引导和加强居民户外活动参与性、提高居民户外活动时间长度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现实的居住区设计中,要么是缺少户外坐具设置,要么是设置位置不够便利,使得座椅成为一种“装饰物”;或者缺乏必要的养护,使得坐具破败不堪、形同虚设,造成居民不得不降低户外活动时间或活动量。因此,在户外坐具设计过程中,也要因地制宜,考虑当地地理气候条件,户外坐具自身设计上及摆放位置上,既要方便居民临时休息,又要能够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可以观赏。

3 结语

从以上总结和分析不难看出,人作为居住区室外景观环境设计中的主体,调动居民主观参与性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增强居民对居住区居住幸福感和归属感是加强居住区生态绿色景观环境建设的必要手段。

【 基金项目】 2017 年广东省重大平台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环境艺术设计之生态绿色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17WQNCX181)

猜你喜欢

参与性户外活动景观
景观别墅
幼儿园户外活动组织的研究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浅谈大班幼儿户外活动组织现状
组织幼儿园情境式户外活动的探究
户外活动开始啦
在感性消费时代的创意包装设计
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