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问政”如何走得长远

2019-10-21刘雪松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问政职能部门百姓

刘雪松

“电视问政”是“媒体问政”的主要方式。“电视问政”如一股清风扑面而来,深得民心。有“一把手”主推、有纪委或绩效考核部门支撑、有放手让媒体暗访曝光问题的舆论监督空间,很多大事难事一“问”就灵。

很多领导干部工作会议上拉不下脸来批评的人、下不了狠心处理的事,摆到问政现场出大汗、红大脸,常常是分分钟解决问题。因此“电视问政”这些年成为全国很多地方用之、推行的一种问政肃纪形式。有些市级办了,县区级也办,层层问政,层层施加压力。“媒体问政”如同一把悬在各职能部门领导头上的利剑,谁都不知道何时掉在自己的头上。

“媒体问政”沟通群众的广泛性、发现问题的参与性、当面追问的直观性、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无疑是各种问政手段中的最优选项。一些地方职能部门形成惯性的庸懒散漫、一些部门官场久矣的利益算盘,靠上级“一把手”拍案发怒,往往不仅难以解决问题,反而难以开展工作。而“媒体问政”给了问政面前各个部门负责人必须出来“走几步”的曝光形式,很多“一把手”会议上下不了手的难事,都成为“小菜一碟”而不难了。

“媒体问政”在一定程度上能问出责任、问出作风。但“媒体问政”,却也是一块“烫手山芋”。给多少曝光问题的尺度,就意味着问政之后给出多少解决问题的力度。这也是一些地方虽然眼馋、但不敢轻易去碰的纠结所在。

此外,要明白“媒体问政”不是万能药方。问政现场的职能部门官员表现,并不代表完全真实的全部。有些确属自身的工作有问题,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有些则属于短时间思维短路、难以组织恰当的语言回应和表态。尤其“电视问政”的最初几期,有些官员由于首次面对如此“大场面”,也会表现出“怯场”感。因此,“媒体问政”的“辣味”主要体现在现场曝光问题、现场解决问题。而要现场解决“人”的问题,必须极其慎重。尤其要防止工作有失职、管理有問题、但现场对答如流的“老司机”轻松过关,而工作很努力、问题难免有、却因为问政现场“新手上路”的表现不佳而成为现场开斩的乱麻。

“媒体问政”,百姓群众无“辣”不欢。这表明百姓群众对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有不满意、有更高的期待。但必须防止问政现场因情绪驱动而造成误判与误伤。因此审视问题的同时,还需要审慎开刀问斩。需要有调查、有分析、有程序、有问政个体可以解释和申诉的时间和空间。

“媒体问政”的根本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官员和公职人员有责任感、敬畏感,而不是人人都有自危感;让百姓群众有推动政府部门各项工作和职能转变的参与感、获得感,而不是一味的麻辣感。

百姓更高期待面前,政府部门的工作有问题不可怕,“媒体问政”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是联系群众、了解民意、沟通交流、推进工作、改进作风的一种方式。这个基调把握好了,“媒体问政”才能走得长、走得远。

猜你喜欢

问政职能部门百姓
无所不为
问政“小事”解决民生难题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检察版(十)
百姓看家“风”
百姓腰包更鼓了
关于如何做好电力企业职能部门的员工绩效考核管理
丹江口 《百姓问政》聚焦履职尽责
基于“管理创造价值”理念下的职能部门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
岂止“问干部”,更是“问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