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起食用野生蕈中毒事件的调查及对策

2019-10-21邹书珍姚丽莎

健康前沿 2019年5期
关键词:调查分析

邹书珍 姚丽莎

摘要:目的:通过对本次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查找中毒事件最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本次野生蕈中毒人员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野生蕈的形态学鉴定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该次中毒事件中食用的17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未食用的2人未发病,无死亡病例,均治愈无后遗症;对野生蕈的形态学鉴定,本次中毒野生蕈主体为可以食用的栎裸伞,数量占蘑菇总量比重最大,其中混杂了可能引起胃肠炎型中毒或神经精神型中毒的野生蕈。结论:本次中毒是因误食有毒的野生蕈引起的,应采取加强宣传力度、部门沟通、提高诊治业务水平等措施,预防控制野生蕈中毒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野生蕈中毒;流行病学特征;调查分析

因该地区夏季雨量充沛,温度较高,适合野生蕈生长,野生蕈种类多,当地老百姓多年来有采食野生蕈的习惯,且时有野生蕈中毒事件的发生。本次事件发生于2017年5月10日21点50分左右,接到报告后,立即按照食物中毒事件处置要求,开展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7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报告的本次事件、现场调查和处置资料的收集等。

1.2 病例定义 野生毒蕈食物中毒按GB14938-19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1]根据流病学调查、进食野生毒蕈史、临床表现以及形态学鉴定等确诊。

1.3 方法 对本次事件按食物中毒相关规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结合临床治疗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研究。

2 结果

2.1 基本情況 该起事件是一家亲朋19人集体出游,先后到某旅游景点游玩。5月8日至10日同行、同吃、同住,于5月10日20点30分左右,在返家途中经过一商务酒楼进晚餐,在晚餐中食用野生蕈引起了中毒事件。

2.2 事件经过 2017年5月10日21点50分左右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一乡镇卫生院报告,该院正在接诊一起疑似野生毒蕈中毒的病人。接到报告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报告了县卫计局、县食安办、市疾控中心和市卫计委应急办。县食安办接到电话后,立即报告了县政府应急办、卫计和市场监管局分管副县长,在县政府应急办的组织协调下,于5月10日22:30分左右,将病人全部转诊到县人民医院,病人得到有效治疗,同时县食安办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开展该起事件的调查处置工作。

2.3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2.3.1 病人分布情况 最早发生症状的病人是5月10日20点45分,最晚的是23点左右。患者均系某磷矿职工或亲属,本起事件共发病17人(男性9人、女性8人),最小年龄6岁,最大年龄53岁。

2.3.2 进食情况 患者均进食商务酒楼制作的食物,进餐的食物有蹄髈火锅、青椒洋芋丝、粉肠、猪肝、折耳根拌酸菜、肚条、爆炒野生杂蕈、米饭等。19人中未发病的2名客人未食用爆炒野生杂蕈。

2.3.3 样品采集及检验 县疾控中心到达提供餐饮的酒楼时,病人食用剩余的菜饭已

被倒掉,与其它剩余食物混杂在一起。将未烹饪的野生杂菌封存送省疾控中心,经省疾控中

心送中国疾控中心作鉴定,鉴定结果是“主体为可以食用的栎裸伞,数量占蘑菇总量比重最大,其中混杂了可能引起胃肠炎型中毒或神经精神型中毒的野生蕈”。

2.3.4 临床表现 潜伏期最短15分钟,最长2小时左右,主要出现恶心、呕吐、头昏、头疼等临床症状,个别病人出现腹痛症状。

2.3.5 卫生学调查 发生食物中毒的酒楼均有当地有关部门发放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该酒楼有从业人员5人,食品经营许可证及从业人员健康证均在有效期内;加工经营场所卫生干净整洁;食品安全制度齐全。该酒楼加工的野生蕈是直接从农户采购的,无购买票据及相关检验报告。针对酒楼使用野生蕈的情况,当地市场监管局对其下达告知书,要求该酒楼严格按照遵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不得提供野生蕈给顾客食用。

2.3.6 病人救治情况 17名患者发病后就近前往一镇卫生院就诊,经催吐、对症治疗、上氧、补液等初步治疗后,因就治能力有限,请示县政府分管领导后,将17名病人全部转诊到县人民医院救治,经过治疗,病人全部康复出院,无后遗症病例和死亡病例。

3 讨论

根据现场调查,该餐馆提供的食物中蹄膀火锅、青椒洋芋丝、粉肠、猪肝、折耳根拌酸菜、肚条、米饭等有其它批次客人食用,未发病。唯有该批次客人食用了爆炒野生杂菌,并在就餐后最早15分钟左右出现恶心、呕吐、头昏、头疼等临床症状,最晚的病人在就餐后两小时左右出现症状。该起人员在5月8日至5月10日同吃、同住、同行,在5月10日晚餐前均未有人有不适症状,仅在该酒楼共同进餐后15分钟就先后出现了胃肠道不适。结合中国疾控中心野生蕈鉴定结果,考虑该起事件是该酒楼爆炒野生杂蕈引起的。

针对本次事件发生的原因,为有效预防控制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健康教育宣传。食用者缺乏对毒蕈的认识是造成毒蕈中毒的主要原因[2]。建议县卫计局牵头,利用县、乡、村三级卫计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预防毒蕈中毒知识宣传,让广大群众了解相关知识,规范行为,减少毒蕈中毒的发生。二是多部门联合开展餐饮业的监管。尤其是对街边/市场销售点要加大监管,严禁农民销售贩卖野生菌,预防和减少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3]。在督查中发现有销售野生蕈的立即销毁,同时对其宣传毒蕈中毒相关知识。三是加强部门沟通和信息通报制度,按部门职责履行食物中毒调查处置工作,互通信息,及时有效处置该类事件。四是认真做好调查处置人员培训工作,规范和提高食物中毒应急处置能力。五是及时规范治疗,更好地保护老百姓身体健康。认真做好医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救治水平,对误食有毒野生蕈的群众,及时给予洗胃、催吐、导泻等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14938~19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

[2]李国军,唐林.2003-2008年大连开发区毒蕈中毒情况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9,15(11):1128-1129.

[3]王娅芳,周亚娟.2004~2013年贵州省毒蕈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贵州预防医学,2017,15(3):136-140.

猜你喜欢

调查分析
某高职院校生理学教学资源库设计与使用调查分析
在缅中国留学生学习调查与分析
浅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问题
浅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问题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海口市商业健身俱乐部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构建自考本科到研究生上升通道的思考
让学生乐于参与,让课堂更加精彩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Blackboard 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应用状况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