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初中语文课堂洒满德育阳光

2019-10-21马先武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乡愁德育课文

马先武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我们应该在重视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是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一、于表现力极强的文眼渗透德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篇课文的课题,就是全篇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课题这一文眼,并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文道结合的目的。如在上《秋天的怀念》的时候,就可以抓住“怀念”一词,问:什么是怀念?为什么会对秋天产生怀念?经过学习,学生知道作者通过写在秋天时节,母亲对残废的“我”细心的照顾,给我生存下去的信心,我才没有感到绝望,而母亲却是临死之前做的这些,让我感动不已,怀念母亲,怀念有母亲照顾我的那个秋天。让学生感悟伟大的母爱,从而达到学生对母亲有的感恩之情。在孩子们的心灵埋下了感恩意识。

二、于精心设计的导语中渗透德育

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优秀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对此,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

在《苏州园林》教学中,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苏州园林的众多美丽景色,并提问:“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老话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于朗朗的的读书声中渗透德育

朗读是语文教学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因为作者的写作意图贯穿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有的明确,有的含蓄。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悟”出“道”来,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教师指导朗读的过程,既是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更是陶冶情操、体悟思想的过程。如,在学习《望岳》这首诗时,诗中描写了巍峨高大,神奇秀丽的泰山,每一句都透露出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朗读环节我要求学生要用一种充满惊叹,赞叹的语气去读,朗读的节奏如何划分,尤其在读二,三句的时候,更要读出对泰山赞美之情。学生通过生动的朗读,体会到了泰山的美。

宋朝大教育家朱熹指出:“凡读书,须要字字读得响亮”。《蜡烛》一课中,描写老妇人去掩埋烈士的句子有:“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这些富于表现力的词句,尽管学生可以理解它们的意思,但如果不指导朗读,学生脑海里炮火连天环境里老妇人的形象是不丰满的,而有声有色的集体朗读则有助于使静态的文字语言形象化、动态化,英雄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站立起来,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对英雄产生热爱和敬仰之情。

四、于巧妙设计的问题上渗透德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以说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好,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激起学习的主动性,更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予以反思,体会到自我表达的成就感。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课文中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因素进行启发、引导、提问,不仅可以起到深化学生对课文认识的作用,而且也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的启迪。

如学习《马说》一课,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让他们讨论:首先问:“你是否想成为千里马?”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接着又问:“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千里马?”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之后我再问:“如果你无法成为千里马,怎么办?”同学们顿时陷入了沉默,接着一阵交头接耳。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起手,说:“虽然如此,也要面对现实,用自己最佳的状态,积极地学习生活。”他的话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虽然是个别同学的想法,但学生们毕竟对自己的问题有了直接的思考,这些问题能引导他们如何更实际地面对生活。

五、于课堂延伸中渗透德育

课堂延伸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其作用不言而喻。它是通过自我的学习训练,拓展实践,巩固新知,形成自我认知的阶段,也是渗透德育的好机会。我觉得要以“行”入手,落实行动,在体验中播种美丽的心灵。如学完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歌后,为了加深学生对乡愁的进一步理解,我利用多媒体投影了席慕容的《乡愁》一诗。通过学生的朗读以及对意象的把握,教师及时的指导,学生明白了作为游子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趁勢利导,我又投影了冰心的《纸船》一诗,在赏析中,学生对乡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淡淡的乡愁之情荡漾在学生的心底。

六、于课堂小结中延伸德育

课堂小结是在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终了阶段,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其兴也勃,其收也赢”之功效。

个人认为,课堂小结应该由教师总结,或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或者学习技巧,或者做题思路,或者是对学生的感悟启示。不管哪一种,教师都要充满激情的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振奋学生的情绪,自然地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地教育。

教无定法,学无止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想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像春风化雨那样点滴入土,滴滴注入学生的肌体,让德育丰富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

猜你喜欢

乡愁德育课文
乡愁
乡愁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回头一望是乡愁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乡愁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