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涵咏工夫滋味长

2019-10-21马夏牧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39期
关键词:拓展延伸文言文思维

马夏牧

摘 要:文言文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执教者来说,文言文教学历来被公认为费时费力的一个大难题。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走出文言教育的这一片荒漠,如何实现新课标的基本理理念——贯彻“三维”目标,重实践、积累和熏陶,如何让文言文课堂充满活力,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文言文 玩味涵咏 拓展延伸 深度品读 思维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并设置了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要求学生深入学习研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

毋庸置疑,文言文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和继承这份宝贵遗产和财富,是我们现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所以,无论是以前的和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数量都是相当可观的,这也可以说明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因为有《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关于“读懂浅易文言文”的“最高指示”,诸多一线的文言文课堂只是心安理得地局限于字词的释疑解难、文意的疏通讲解,许多语文老师亦心安理得地只做一些枯燥的随文串讲、沉闷的文章解析而已。

因此,在功利化心理的驱使下,在应试化目的的引导下,文言成了“为考而教”的附庸,文言教学也成了“考点分析”的集中营,文本解读也成为考点解读的训练场。其结果就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美文,成了手术台上、无影灯下一个个苍白无力的标本,所谓课堂魅力、文本魅力,荡然无存。由此可见,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走出文言教育的这一片荒漠,如何贯彻“三维”目标,重实践、积累和熏陶,如何让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不再害怕文言文,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扎根沃土,玩味涵咏

古代的文章典籍,是中国傳统文化的最主要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与壮阔、丰富与美丽,恐怕不是仅仅“读懂”二字,就能够去领略、传承的。如果只限于以传统的串讲方式来对待新课标下任务更加繁重的文言文,以教师的“讲”和“灌”来充塞课堂,这样的课堂自然无法传递文言的美丽与壮阔,无法展现文言独特的韵味与魅力。

南宋文艺评论家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谈及读书方法时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人,终当求所以出。……盖不能人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惟能人得书,能以诗心、文心为己心,便能识尽古人用心之高妙处。入选高中课本的每一篇文言文,其文字的意蕴,其行文的气脉,蕴涵其中的古人的识见智慧,都是值得每一个语文老师去发掘、呈现的,也是值得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细细品味的。所以,我们的文言文课堂必须扎根在文本的沃土中,从文本出发,透过文本的文字符号信息,静下心来,把思想的铧犁深深插入文本的字里行间,对语言文字本身玩味涵泳,借助作者设置的情节、情境或意境,去感受文本,感受其中的独特情思、深邃理念、理想愿望,与先贤交流、碰撞。

“语文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一种文化的生成和创造过程。”(王开东)因此,经过教师的创造性解读,将教师的自身文化见识与文本结合,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将是一种立足原文本又具更多文化内涵的新文本。用王开东的话说就是:“课堂因此走向了多元主题,多元视界的解读和生成,成了知识的重新经历和复活,成了师生精神生命又一次苏醒。”。以《项脊轩志》为例,此文所记虽是日常琐事,但由于记真事,抒真情,一直备受推崇。涵泳其中,体味深切,在他的语文课堂上,他就不仅仅满足于照本宣科,而是力求通过自己的观点去诠释文本,品读他的课例,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解读更加深入,其教学过程中的充分尊重和理解,也是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与完善。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下面的课堂实录片段:

师:母亲走了,归有光是“泣”,瞻顾祖母的遗迹,归有光是“长号”。妻子死了,归有光没有—个宇写到“哭”啊。你从哪里知道这是最沉重的打击?

生:“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什么样的大火也烧不毁,但现在坏了。以前是修,现在是不修。因为他已经在精神上瘫痪了。无心料理房子。

师:精神上瘫痪,说得真好。

生:“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应该是伤心抑郁成病。而且是久卧不起,可见严重。

师:心理学上说,人因为精神支柱的倒塌,会引发免疫机能的弱化,细菌乘虚而入。

生:“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异于前”,以免睹物思人,稍异于前,又想要保留一些旧貌,因为那里的花前,那里的月下,有着太多太美好的回忆。

师:“稍异于前”分析很经典,这是典型的两难选择,把矛盾的感情揭示得淋漓尽致。

生:“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修葺,就是要住,稍异于前还是不敢面对,岂止不敢面对,甚至还要逃离。于是,多在外,不常居。

清代散文家姚鼐评价归有光的文字时,说震川之文淡笔写浓情,文字的疏淡之中常有留白。王老师就是发现了文本的这一特点,并发掘出其教学内涵。引领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创造和丰富,让学生用丰富而又灵动的想象来填补空白。一切没有进入灵魂的东西,都是肤浅的、表层的,都注定没有和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产生关系,因而也不可能整合到自己认识的世界里去。这篇经典散文,是从归有光心里“流”出来的,它是作者的一段内心世界的外化。研读王开东的课例,我们不难发现,只有深入文本,适时的追问一句“为什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体验,带领学生在文本深处漫溯,才更能让他们贴近归有光,走进归有光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一颦一笑。

二、拓展延伸,登堂入室

孔子告诫学生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孙子兵法》亦有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儒、兵二圣,其言所指或有不同,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惊人地相似。如果只制定低下的目标,其结果可能是一无所得,甚至是 “必败”。这两句话,可谓一语击中文言文教育的肯綮:对于高中生而言,仅以“读懂”为旨归的文言阅读定位,会让我们错失古代文学、文化“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各种精彩。过低的目标要求,最终招致的将是文言教育的一片荒漠。

如果说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语文核心素养也就是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所逐步形成的语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语文课本选录的文章,均是经过多个专家斟酌选定,可为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经典之作,在时代、时期及文体上,有一定的覆盖面及代表性。这一篇篇的经典作品,可以视为一个个“点”,三年的高中教材,恰好可以构成一张在时代、时期、文体等方面涵盖较广的“网”。而为人师者,就是要运用自己平生所学,借助解读、迁移、拓展等教學手段,为这些“网”的间隙,填充丰富的“文学”“文化”内容,使这张“网”充实起来,形成富有文学意蕴、文化内涵的“面”。这才是注重学科育人价值,强化人的素养培养,充分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精神,并将“核心素养”的内涵落实到语文课程与教学中。

新课改教学中有个热门词汇叫“群文阅读”。应该说,这里的“文”,并不只限于每一篇文章,而应该是各种文本。所谓的群文阅读也就是多文本阅读。新课标下的群文阅读教学,也就是要求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个文本,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等,促使学生在多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关注其语言特点、意义建构、结构特征以及写作方法等,从而使阅读由原有的读懂“一篇”走向读通“一类”。

大家都知道,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关于音乐的描摹,纵墨如云卷,纵笔如骏奔,洋洋洒洒,铺采摘文,好不快意。但对于学生而言,阅读上的障碍导致了品鉴上的困难。黄艳明老师在带领学生们鉴赏这一段经典文字时,就极力广拓深挖,呈现给孩子们文学、文化层面上更丰富的内容、更深刻的内涵。比如“情为乐魂”一节,他联系了《出解元为南越杨氏寄夫郑必捷书》部分文段,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怨妇之思;比如,在品鉴名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时,他联系了《老残游记》中同类的音乐描摹手法,同时引进中传统的“留白”艺术进行类比,使学生对乐曲高潮来临之际的刹那止歇状有更多的了解;在小结部分,他又布置学生去比较阅读另外三首描摹音乐经典作品(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和李颀的《听董大单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务求让同学们对音乐的描摹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与借鉴。这个课例的设计,广拓深挖,出入腾挪,关注点小,但内容丰广,意蕴丰富,不仅可以丰富阅读内容,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而且还能极大地提升阅读品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深度品读,学以致用

中学生有三怕,其一就是怕写作文。而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也饱受诟病。翻阅学生作文,大量的审题立意不明,内容标题不符,布局谋篇生硬,用词造句不妥,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思维能力欠缺。由此可见思维能力是写作的核心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养成呢?福建的黄艳明老师提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那就是借鉴古人的思维,通过对语言的品读、运用、摹仿,让学生学会判断、推理、联想和想象,从古诗文中汲取民族思维的智慧,学古人之纵横思辨,鉴古人之深遽思想。

新课标背景下,我们开始倡导具体情境下的真实写作,倡导写作的交际功能,着眼于解决现实的困境。古代经典的论说文,均是基于对现实的思考,且历经干百年淘漉而光华依旧之作。那么我们的作文课堂上最佳的选择,就可以立足于教材中的经典篇章,以这些文章为典例,让学生品读汲取其笔意技法,并迁移运用于写作实践中,实现议论文基本规范的写作。

根据当前写作命题特点与趋势,结合孟子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完全可以把《寡人之于国也》变成这样一道作文题:梁惠王认为他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了。比如黄河以南发生灾荒,他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他亦是如此。邻国的君主也没有这样尽心的,但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梁国的百姓并不见增多,梁惠王表示很困惑。请问你对以上材料有何看法?请设定一个角色,阐述你的看法。

天下文章,始于模仿。故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正如朱熹所说,“模仿者,古人用功之法。读得韩文熟,便做韩文的文法;读得苏文熟,便做苏文的文法。”所以,以读悟写,读到精熟初,便是动笔时。很多同学在议论文写作上始终骨架不立,即使文辞再美,也是徒然。其实,作文之道,基于深读,始于模仿。如果用心揣摩《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字,两千年前的孟轲着眼于梁惠王的治国困境,就写出了一篇典范的逻辑严密的文字。那我们完全可以借这篇文章来让学生细细品味揣摩其说理的艺术,然后以课文为蓝本,效仿如何搭建自己议论文的骨架。

林语堂说,学校应该像一处坚果丰富的大森林,学生应该像一个个猴子。所谓的学习,无非就是猴子自由自在地采摘坚果。那么,为人师者,应该做一只大猴子,带着一大群小猴子,给小猴子引路,并提供一些攀爬的经验,示范一些跳跃的技术,鉴别一些坚果的好坏……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上,语文老师必须做人类文化的守望者和引路人,为学生们打开人类文化大观园的大门,引领他们走进去,去发现、欣赏园中的大美,让他们充分领略文字之蕴、文辞之美、文学之韵、文化之博,而不是仅仅纠结于一些字词的积累,文句的背诵。

参考文献

[1]王学东.有思想地教阅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2]王开东.王开东与深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黄艳明.上出语文味[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拓展延伸文言文思维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拓展延伸”环节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