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2019-10-21罗璇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幼儿教育

罗璇

摘 要:受到遗传、家庭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幼儿的攻击性倾向及行为已不再罕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幼儿的身心成长及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幼儿攻击性问题也是幼儿行为问题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对待这一行为,家庭教育观念,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以及幼师教育都起着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幼儿 攻击性行为 教育

一、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巴龙和里查森认为:“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作为攻击的一种类型,必然包含一定的目的或动机,而不仅仅是攻击的过程或造成伤害的结果。

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但随着生理心理发展这种攻击倾向可能会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如征服外部环境,在驾驭环境中取得成功。朝这个方向发展的“攻击性”,会变成人心理中的积极成分,如坚忍性、毅力、意志品质等。但是如果这种与生俱来的攻击倾向指向一些不被社会赞许的目标,如伤害别人,这种攻击性就是有害的。

心理学中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

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如今约有百分之九十的儿童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但大多数的父母对这一问题并没有足够的予以重视,而是将其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活泼好动的表现。这一误解行为间接导致了幼儿攻击性行为比例的增高。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而是任其自由发展,当其成年时就极有可能恶化甚至转变为犯罪行为。除此之外,肆意的攻击性行为还会使幼儿受到外界的指责,对其造成的心理影响及这一倾向的进一步恶化都不容小视。那么造成幼儿具有攻击性倾向及行为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主观因素

基因遗传尽管不是造成幼儿具有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但遗传基因对于幼儿成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后天影响时的反应和发展方向都是具有一定的影响的。男孩相对女孩更容易具有攻击性行为,这是由于其生理激素所造成。相似地,身体较为强壮,体质较好的幼儿也较其他幼儿更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二)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看到父母怎样做,自己也有模仿着怎样做的倾向。因此,榜样影响儿童的性格。有的父母脾气暴躁,对儿童的教育问题置之不理,在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很可能在性格上受到很大的打击,或者变得怯懦胆小,或是模仿父母,从而产生攻击性行为。父母由于工作的繁忙,更觉得亏欠孩子,于是对孩子百依百顺,使其形成自私自利,贪婪和占有欲强的性格。而这样的后果便是在与同龄人相处时,倍受溺爱的儿童便容易与其他儿童发生争执与冲突,从而触发攻击性的行为。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证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养成关联极大。如果对孩子过于严厉,经常训斥打骂,使孩子总感到家庭没有温暖,会使他从小养成孤独、抑郁和执拗的性格。他们的性格往往是冲动和触发性的,甚至会变得冷酷残忍,以明显的攻击性来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冷漠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则较多地表现为反抗,不服从和侵犯行为多。对孩子无原则的迁就和过分溺爱的父母,教养出来的孩子常常是自私、骄横、唯我独尊,这种类型的孩子当自己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则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挫折感或愤怒,进而转化为对他人或自身的攻击。

(三)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幼儿在年幼阶段便早早接触各类新型媒体。电视,网络上的各种信息都在影响着幼儿的成长。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剧,甚至动画片、卡通里充斥的打斗场面和暴力因素,都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去模仿、尝试。即使没有直接接触这些信息的儿童在与同伴的相处中也会间接的受到影响,这也是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一个原因。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一)正确的家庭教育及和谐的亲子关系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所充当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不仅要给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物质上的需求,对于其心理成长和性格的初步养成也应该起到模范作用。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对自己的各种行为严加要求。除了不溺爱孩子,不暴力教育外,父母还应正确的处理亲子之间的关系。亲子间如果遇到争执时,父母不以独裁专断的方式去处理,而以说理方式,让子女有表达意见的机会,作出的决定应让子女心悦诚服,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子女。通过这样的教育,孩子才能够形成健康,向上,乐于助人并且易相处的性格。

(二)幼儿园教育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及正确引导

幼儿园里由于人多空问狭窄,人与人之间过于拥挤时极易造成摩擦、争吵与攻击性行为等。因此,老师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投放材料和组织活动时,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空间、材料、玩具等。如在活动中可采取分组的形式进行活动,要避免幼儿等待的时间过长,在提供材料时,保证人手一份。

教师对待幼儿应做到一视同仁,给予每个幼儿关怀和爱护,不因自己的喜恶而影响同伴之问的关系。即使儿童有一些行为问题,教师也应把它看作是幼儿身心发展的正常现象,不应去排斥他们。教师遇到问题儿童要耐心的引导他们,千万不能冷嘲热讽的厌恶他们。因为,如不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幼儿很容易加剧攻击性行为,同时,幼儿还会从教师和其他同伴身上学会敌意,冷淡等不良情绪,这样就适得其反了,还影响了幼儿的正常发育。教师在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时,要让幼儿不要用破坏的方式去宣泄情绪,过分压抑会危害身心健康。

结语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先天遗传,家庭因素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影响以及同伴之间的影响,这一行为的产生有时候也是难以避免和客观存在的。然而,这一问题理应在幼儿教育中受到足够的重视。不管是教师,家长还是幼儿本身,都应该努力从各个方向积极矫正和应对这一攻击性行为,在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幼儿园教育和其他对幼儿成长发育产生影响的客观环境上改善和提升。

猜你喜欢

攻击性行为幼儿教育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与反思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一例攻击性行为学生的个案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