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婴儿期的“逆反行为”

2019-10-21侯景荣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39期

侯景荣

摘 要:随着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将会在一定年龄阶段出现许多特殊的、典型的心理状态。处于逆反期的儿童不愿意他人干涉自己的事情,更有极端逆反的孩子还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质量,让看护人不知所措。本文探讨的就是婴儿期的“逆反行为”。

关键词:逆反行为 最初反抗期 自然后果法

一、逆反行为是什么

案例:悦悦妈妈说,女儿3岁了,她最近的变化很大。她喜欢和父母说反话、做错事。从前的女儿乖巧懂事,就是一个小天使,可现在发起脾气来简直就像恶魔一般。一次外出购物,天气有些凉,妈妈让她穿上外套出去,否则会着凉。悦悦听了,很不情愿,信誓旦旦地说:“爸爸不穿他的外套我就不穿!这样不公平!”爸爸说:“我是大人,不觉得冷。你年龄还小,对冷热比较敏感,所以应该注意保护身体!”最后,还是坚持了她的“道理”。悦悦这个“逆反派”让父母感到无从施教,顺着她来会惯坏孩子,可逆着她来,它就会哭闹不止。悦悦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办?[1]

悦悦的种种表现,就是典型的逆反行为。這是婴儿期常见的心理特征,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它是个体生理发育最快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此时期的逆反行为,如果处理不当,有两种典型的不良后果:一是孩子易形成畏首畏尾性格缺陷,做事没有主见和独立性;二是偏向执拗,逆向而行。现实中的表现,而以后者居多。这就证明,面对孩子的逆反行为,大多数家长采取了“妥协策略”。为什么在此时期会出现逆反行为,这和此阶段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密切相关。[2]

二、解读婴儿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1.动作的发展,为其独立行动提供了直接前提。婴儿动作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即行走动作的发展和手运用技能的发展。比如,在2岁之前,悦悦穿什么衣服,由看护人做主,但自从她能独立行走、会用手穿衣做事以后,她就不再完全听命于看护人了,她认为自己有了独立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有目的活动。

2.认知能力,尤其是感知觉的发展为其意识独立提供必要保证。儿童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能力,比成人要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希望自己的这种判断能力得到肯定的认可。

3.言语的习得和运用,让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如鱼得水。一般认为,言语有三个功能,即:交流、概括和调节。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交流,婴儿在短短的两、三年的时间里,从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这个发展速度是惊人的。这期间,不断地与成人交流、互动促进了言语的习得。而在成人语词的指导下,孩子对外界的认识逐渐增多,语词的概括能力和行为调节能力也初步发展起来,开始懂得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例如:分辨对错、知晓可为或不可为等等。在言语运用过程中,孩子渴望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获得别人的认可;同时也想在“挑战”他人过程中看到自己的独特性和能动性。

4.自我意识的飞跃。儿童会用代名词“我”来标识自己,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典型标志。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看护人的强行安排,喜欢说:“我自己来!”“我不做!”儿童开始将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无疑,这让儿童具备了逆反的底气!

三、应对婴儿期的逆反行为,建议如下

第一,科学认识逆反行为。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逆反行为的出现是婴儿期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通过对婴儿期心理发展特点的分析,不难得出此结论。在日常生活中,被孩子顶嘴、质疑的时候,作为家长不可冲动、乱发脾气。而应该搞清楚原因,例如:强制要求,是不是违背了孩子的意愿?剥夺了孩子自己做主的机会和条件……

第二,尊重儿童。成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被强制做某事时,总会愤怒地说:“请尊重我!我的事情不希望别人指手画脚!”所以,婴儿虽然年龄小,但他不是缩小的成人,更不是父母的隶属品。相反,儿童是一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即便是给他生命的父母亦不可随意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

第三,常做换位思考。对待孩子的逆反行为,家长愤怒的原因大多是:孩子不听话,挑战权威。而如果换位思考之:孩子长大了,具备了独立的认知能力,是不是应该把主动权放给孩子?

第四,恰当运用自然后果法。“自然后果法”最初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来的,其内涵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后果买单。简而言之就是自作自受。对于逆反行为,如果说理教育效果不好,可以尝试用此方法来矫治。在不违背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只有当个体亲自体验到自身行为冲动带来的不良后果时,他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缘由。[3]

参考文献

[1]王振宇编著.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读懂孩子的心——幼儿常见心理问题解析55例.中国宇航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