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2019-10-21甘健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16期
关键词:营造氛围契机比较法

甘健

摘要:本文针对语文课堂学习中学生不动脑筋的通病,从三个方面提出语文老师如何激发学生思考兴趣的问题,对于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营造氛围;比较法;契机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可能认为语文学习无需像理科那样动脑筋费思考,只需做点积累、听听写写就可以拿到考试高分。基于这种思维惯性,不少同学对待语文学习的心态比较轻视,比较随意,舍不得动脑筋花大力气。于是乎,语文课上,学生像遇到特赦一样松懈下来,潜意识中把语文课等同为休闲课、故事课或者娱乐课。教师在上面青筋暴突地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神游太虚。客观地讲,语文学习的思维含量相较于其他学科,只有多不会少。一个语文学习好的同学,往往是肯动脑筋的,他清楚了解语文学科的属性,了解一篇文章各个要素的和谐相处、通力合作,从而合力打造出动人的艺术魅力。他思考的广度足可覆盖语文的各个要素,他思考的深度足可伸展到文章的主题和思想这样比较高大上的问题。这些善于在语文学习中思考的同学,语文学习就会比较轻松、顺利,就能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语文成绩自不待说。因此,对语文老师而言,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思考的兴趣成为了语文学习的关键所在。

一、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要营造氛围

一堂语文课的呈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呈现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语文课的体系性可能不如有些科目那样环环相扣,一以贯之。如果教师不精心设计课堂结构,那么课堂节奏就会涣散,学生上课的时候容易跟着感觉走,思维随时可能断裂,注意力容易开小,差。紧凑有序的课堂结构需要语文老师营造一个能抓住学生注意点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步步入境,从而让课堂充满思辨色彩,产生思维的碰撞,散发理性的光泽。语文老师要善于借助多媒体,精心设计导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设出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的情境氛围。氛围的营造能使学生迅速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感知课堂的重点,触摸一篇文章的灵魂。学生心里对课文有底了,学习起来便于抓住眉目。比如,上《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有老师胸戴白花,衣着素简,语调沉重,营造出一种肃穆庄严的氛围,对于学生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上《琵琶行》时,有老师着古典旗袍,播放古典名曲,导语设计苍凉悠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便于得到彰显。上《故都的秋》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有老师用大量的图片渲染出秋的灿烂、秋的斑驳,秋的悲凉。以上都是一些颇具匠心的设计,这些氛围的营造,能快速让学生融入课堂,能触发他们的思维点。学生的思维只有和老师的思维走在同一条路上,一堂课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要善用比较法

比较的目的是发现,是总结出事物之间的异同。比较能够训练出思维的缜密和敏锐。一个词比另一个词更加准确生动,一个句子比另一个句子更加形象灵动,一篇文章的开头比另一篇文章的开头更加新颖抢眼,一篇文章的结构比另一篇文章的结构更加引人入胜。一种人称的叙述比另一种人称的叙述更加感觉真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当老师把这些问题适时地抛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思考,课堂上就等于丢进了一块石子,思维的涟漪开始荡漾。学生自然会结合自身的经验来思考这些问题。余华在谈到《活着》的创作时说,他首先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写法,总感觉不顺手不顺心,别别扭扭的。后来采用第一人称写的时候,感觉一下子豁然开朗,如鱼得水了,美妙的故事从此一泻千里。学生中读过《活着》的不在少数,老师可以借机把问题抛出来给学生,进而探讨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各自的利与弊。一个学生在谈到她读了龙应台的一篇散文的开头时说,如果要她来写,她会写成什么样子,她问自己为什么我写不出她那样的效果,是生活经历的深与浅?是对生活观察的细与粗?还是对艺术多样性的理解不足?这种结合自身情况的比较阅读已经明确地指向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本症结所在,多做这样的比较,学生就会养成思考的习惯,效果一定立竿见影。

三、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要找准契机

语文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问题的设置非常重要,提问的顺序也非常重要。也就是说,要找准契机,刺激学生的思维。抽象的问题,太难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是课堂提问的大忌。一个好的问题应该贴合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贴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层次,一个超出学生理解边界的问题,学生会立即丧失思考的兴趣,让课堂陷人沉默。比如,在分析一首诗歌的时候,老师提问:谈谈这首诗歌的结构特点。这样的问题因为太大而被学生视为无效问题,老师应该带领学生分析诗歌每一联的内容,理清上下联的关系,再从宏观上把握,那么诗歌的结构特点就一目了然了。同样,假如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样是一个大而不当的问题。老师应该把问题细化,然后依序提出,和学生共同探讨。先带领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知人论世;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进而理解诗歌的意境。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用这样的方式和顺序提问,按照这样的逻辑引导学生,学生自然愿意跟着老师走,也愿意付出思考。因为这样的思考能够看见效果。一门学科教学的成功与否,一堂课上得是否有效率,关键在于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学生把思考带进课堂,思维跟着老师走,课堂就有收获。语文课堂上的思路分析,情感分析,主题分析等等都是综合性比较大的问题,只有遵照语文学科的性质,科学设问和提问,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了解所学内容的本质属性,学生才能学好语文,才能享受语文學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导读的艺术》(钱梦龙著).

[2]《语文教学解释学》(曹明海著).

猜你喜欢

营造氛围契机比较法
应用比较法 培养物理知识迁移能力
怎样引导学生证明不等式
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尝试
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搭建支架发展“说”“写”
分享之路,从小起步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开展科学绘本活动建构生动课堂探研
盘面拉升暴发点与契机
失恋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