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漫谈

2019-10-21曹渊

西部论丛 2019年29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

摘 要:教育的核心是明“道”而行“德”,知识的学习是为之服务的工具。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教育,更应着眼于此的同时,还需明了它的更深层次的认知,那就是对于国家概念、民族凝聚力的建立与培养。

关键词:教育;道德;国家概念;横渠四句

中国汉代的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提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1]。也就是说中国很早以前就认为教育是一种有着明确目的,并具有对目的深入了解的前导者为主体,从而完成对其他人群思想引领为延伸的一项普遍社会工作。它的核心是“善”,从“善”的方法首先是自我修为践行与致力传承引导。“善”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终还是以人本体的“道德”修养为最高标准,它超越了技能,以更高的形式存在,所以后世又出现了一个词叫“德艺双馨”,“德”被永远放在了“艺”的前面。

现今的教育,更多的强调了知识与技能的作用,的确,知识与技能可以更快捷的影响到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但它却不能直接具备对人性与自然本源之善的了解,更无法深析两者之间的存在关系。而透过自然之善体现出的人性之善,却是构建正确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对社会的贡献将产生出巨大作用。因而教育的真正含义首先应为“明善而学”,继之“以善者率而行善事”,从而引领大众为社会服务。

“国学教育”是目前提出最多的一个概念。“国学”一词来源于清末,西方列强对当时中国的肆意欺辱,也同时带来了西方文化强势的入侵,为守护本土文化,使即将熄灭的烛火得以延续,众多的国学学术大家联起手来,建立起了一道最后的壁垒,以对抗“西学”,这壁垒就是后来所谓“国学”概念的基础。在这里提到“国学教育”是为了说明,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只放在小的点上来探讨,而是立基于「国家概念」。《大学》一书中开篇即提出所谓「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也就是说,自身的修养归根结底是为国家出力而做出的准备而已,只去探讨知识技能所带来的优劣,将只是不明就里的舍本逐末而已。

儒家宋明理学的建立,即是因为自汉以来,由于章句训诂学的过度发展而僵化,导致儒学大义的迷失与茫然。当时形成了诸如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张载的关学,朱熹的闽学以及邵雍的象数学,三苏的蜀学,陆王心学等多家学术流派,通过共同努力,从而产生出了以研明大义为学术核心的新儒学思想。特别是关学创始者张载所提出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更为言简意宏、直指圣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从对立、偏颇,逐渐走向交通融汇,教育也由此逐步产生出了新的思想。由钱穆、唐君毅、张丕介等一批学者所建立、香港中文大学建校三大书院之一的新亚书院,其教育宗旨明确提出:“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中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且在其学规中也明确提出:“中国宋代的书院教育是人物中心的,现代的大学教育是课程中心。我们的书院精神是以各门课程来完成人物中心的,是以人物中心传授各门课程的。”[4]这样的新式教学理念,于今时社会之教育也应是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的。

以上所谈,只是就教育的大概念而言,也就是说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建立广泛的思想与确立实际的责任,知识与技能本身只是為此而服务的工具,但这并不是否定其学习的重要性。知识技能是作为承载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基体而存在的,它的缺失将导致前者的最终垮塌。而且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与对社会的贡献程度也是分拨不开的。因此,教育应以高阶层的道德理念作为引领,知识、技能作为基石,以便更好地为国家、社会与民众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說文解字》,中国书店(东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本,卷二471页、卷五2459页。

[2] 《四书章句集注》长江出版社(宋)朱熹著,大学章句第五页。

[3] 《张载思想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方光华、曹振明著,第三章性天学说,第一节性与天道,第三部分性道自觉,第79页。

[4] 新亚学规,(载《新亚校刊》第二期,1953,第十四条)。

作者简介:曹渊,(1973年10月—)男,汉族,陕西人,单位:西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大专,研究方向:宋明理学。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为何不吃梨
道德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道德一论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