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CE-TIC曲线与 DWI-ADC值联合应用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2019-10-19李桢李梦露程流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9期
关键词:敏感度良性肿块

李桢,李梦露,程流泉*

1.北京航天总医院影像中心,北京 100076;2.解放军总医院放射诊断科,北京 100853; *通讯作者 程流泉.13910209982@139.com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世界范围内每年约50万人死于乳腺癌,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1]。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2-3]且呈年轻化趋势,部分地区乳腺癌的发病率已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4-6]。乳腺癌治疗的目标不仅是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更重要的是提高其生存质量,因而“早诊断、早治疗”是临床最大的需求。乳腺MRI软组织分辨率高,是一种无创、可重复实施的检查方法,双乳同时成像,不受患者年龄、体型、腺体类型、病变大小及部位的影响[7],明显提高了乳腺癌的检出率,尤其大大提高了乳腺钼靶或超声检查阴性乳腺癌的检出率。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06例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的MRI资料,分析MRI对比剂增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time signal intensity curve,DCE-TIC)、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DWI-ADC)以及两者联合应用诊断乳腺癌的临床价值,为准确判断乳腺病变的良恶性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7年11月—2018年3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06例乳腺患者,均具有完整的MRI资料,均为女性,年龄26~77岁,平均(48.2±9.9)岁。病理证实乳腺恶性病变64例(60.4%),良性病变42例(39.6%)。乳腺恶性病变组患者年龄(51.6±9.3)岁,良性病变组患者年龄(42.9±8.7)岁。

1.2 检查方法

1.2.1 患者准备 规避 MRI检查禁忌、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记录相关病史,包括月经史、生育史、用药史、放化疗等情况。扫描前留置静脉针,患者取俯卧位,双乳自然悬垂于线圈中,两手前伸,前胸壁紧贴线圈。扫描前训练患者平静呼吸,避免呼吸运动影响图像质量,扫描范围包括双乳腺及腋窝区。

1.2.2 扫描技术 采用GE 750超导3.0T MRI系统,16通道乳腺线圈。常规三平面定位,横轴位T1WI、T2WI平扫、DWI和动态增强扫描。成像参数轴位压脂T2WI,视野(FOV)34.0 cm,层厚4.0 mm,TR 5213 ms,TE 68 ms。轴位不压脂 T1WI,FOV 32.0 cm,层厚1 mm,TR 4.3 ms,TE 2.1 ms。动态增强扫描用1+5期VIBRANT序列,对比剂注射前扫描1个时相,而后保持体位不变,在注射对比剂的同时扫描以后各时相,连续无间隔采集,总扫描时间8~10 min;FOV 32.0 cm,厚层1 mm,TR 7.7 ms,TE 4.3 ms。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剂量0.2 ml/kg,流速2.0 ml/s。DWI的b值取0、1000 s/mm2。

1.3 图像分析

1.3.1 DCE-TIC 测量感兴趣区(ROI)放置在病灶强化及廓清最快的部分,判断曲线类型。时间分辨率为120 s,注药后2 min时计算早期强化率,以第3分钟以后的曲线变化趋势作为轮廓判断的基础,注射对比剂8 min时TIC幅度持续增加>10%者为Ⅰ型流入型,提示良性病变;下降>10%者为Ⅲ型廓清型,提示恶性病变。信号强度变化介于10%以内者为Ⅱ型平台型,良、恶性病变均可能[8-14]。一个病变内出现多种强化曲线时,记录恶性特征曲线。

1.3.2 ADC 动态增强早期强化的病变均测量 ADC值,与病变DWI高信号进行空间匹配,ROI尽可能仅包括病灶以避免平均效应,大范围病变多点测量,取最小ADC值[15]。肿块样病变避开液化坏死区测量,非肿块样强化病变避开脂肪及正常腺体测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单独应用DCE-TIC或DWI-ADC及两者联合应用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106例患者中,良性病变42例,纤维腺瘤最多,14例(33.3%)。恶性病变64例,浸润性癌最多,50例(78.0%)。见表1。

表1 106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病理类型

2.2 TIC类型 病理证实的64例恶性病变中,肿块样病变41例,非肿块样病变23例;42例良性病变中,肿块样病变29例,非肿块样病变13例,TIC分布见表2。

表2 106乳腺良、恶性病变的TIC类型分布(例)

2.3 ADC值 肿块样病变ADC值以1.05×10-3mm2/s为阈值,ADC>1.05×10-3mm2/s诊断为良性病变,ADC≤1.05×10-3mm2/s诊断为恶性病变。非肿块样病变,ADC值以 1.35×10-3mm2/s为阈值,ADC>1.35×10-3mm2/s诊断为良性病变,ADC≤1.35×10-3mm2/s诊断为恶性病变。64例恶性病变患者中,根据上述标准ADC值诊断为恶性病变55例,诊断为良性病变9例。42例良性病变中,ADC值诊断为恶性15例,诊断为良性27例。见表3。

2.4 TIC、ADC联合应用 肿块样病变,TIC为Ⅰ、Ⅱ型,且ADC值>1.05×10-3mm2/s诊断为良性病变,其余诊断为恶性病变;非肿块样病变,TIC为Ⅰ型,ADC>1.35×10-3mm2/s诊断为良性病变,其余诊断为恶性病变。

2.5 TIC、ADC及两者联合应用 不同影像学方法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见表4及图1~4。

表3 106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分布

表4 3种影像方法诊断乳腺病变与病理诊断结果(例)

2.6 不同方法对乳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与单独应用TIC、ADC比较,TIC+ADC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更高(P<0.05),单独应用TIC、ADC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3种方法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比较(%)

图1 女,35岁,乳腺纤维腺瘤。右乳外上象限类圆形肿块灶,边缘光滑,均匀强化(A);TIC Ⅰ型(B),ADC=1.45×10-3 mm2/s(C)

图2 女,65岁,乳腺浸润性癌。左乳外上象限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缘毛刺,不均匀强化(A),TIC Ⅲ型(B),ADC=0.86×10-3 mm2/s(C)

图3 女,44岁,乳腺浸润性癌。左乳外上象限非肿块样强化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块(A),TIC Ⅲ型(B),ADC=1.28×10-3 mm2/s(C)

图4 女,76岁,乳腺浸润性癌。右乳中央乳晕区肿块,形态不规则,不均匀强化,中央坏死(A),TIC Ⅲ型(B),ADC=0.67×10-3 mm2/s(C)

3 讨论

MRI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中把乳腺病变的强化类型分为肿块、非肿块样强化病变及点状强化病变[16]。点状强化是动脉期强化的非特异度的微小病变,大小<5 mm,无占位效应,一般建议随访观察,不做临床干预。本研究中病例均为临床穿刺或手术病例,故不涉及点状强化病变,把所有入组病变分成肿块样及非肿块样强化病变研究。肿块样病变指>5 mm呈肿块样外观的病变,有一定的占位效应。非肿块样强化病变指病灶无明确的占位效应,中间可夹杂正常的乳腺组织及脂肪组织,T1WI和预扫描上几乎分辨不出病变的轮廓,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的病灶。本组病例肿块样病变共70例(66.0%),恶性病变41例,良性病变29例;NME共36例(34%),恶性病变23例,良性病变13例。

乳腺动态增强扫描是乳腺MRI检查的关键,DCETIC曲线反映病灶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恶性肿瘤新生微血管密度大,基底膜不完整,通透性高,注入对比剂后多表现为早期强化,并很快廓清,而良性病变血管反应性增生,基底膜相对完整,通透性略升高[17-18]。一般良性病变呈流入型(Ⅰ型)曲线,恶性病变为廓清型(Ⅲ)曲线。而平台型(Ⅱ)曲线情况比较复杂,可能是真正的对比剂流入后持续存留时间较长呈平台型表现,也可能是ROI范围内多种成分值平均为平台型曲线。NME病变异质性较大,病变内含有正常腺体及脂肪组织,TIC实际为Ⅰ型与Ⅲ型平均的结果。故本研究将肿块样病变Ⅰ、Ⅱ型曲线诊断为良性病变,Ⅲ型曲线诊断为恶性病变;非肿块样病变中,Ⅰ型曲线诊断为良性病变,Ⅱ、Ⅲ型曲线判断为恶性病变。本研究中,以TIC类型为标准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84.4%,特异度为64.3%,准确率为76.4%,阳性预测值为78.3%,阴性预测值为73.0%。与文献报道的诊断效能一致[19-21]。本研究发现,以TIC类型为标准对肿块样病变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相对较高,分别为75.6%、75.9%、75.7%。而对于非肿块样病变,敏感度达100.0%,特异度仅为38.5%,准确率为77.8%。以TIC类型诊断非肿块样病变的敏感度高,特异度低,非肿块样病变内常混杂有一定的正常腺体及脂肪组织,导致ROI内不全是病变组织成分,影像TIC对病变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准确反映,故仅依靠TIC对病变进行评价是不够的,需结合其他参数进行联合评价[22-23]。

DWI反映活体组织水分子微观运动的MRI方法,ADC值可定量描述这一运动。但ADC值测量会有一定的偏差,ROI内的组织平均效应是导致测量偏差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以ADC值为标准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82.8%,特异度为61.9%,准确率为75.5%,阳性预测值为76.8%,阴性预测值为70.3%。ADC值对乳腺良、恶性鉴别具有重要价值,与以往研究相似[24-25]。以往研究证实,乳腺恶性病变的ADC值低于良性病变[26],本研究与文献报道一致。

以TIC、ADC值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有较大的临床价值,敏感度较高,但特异度相对较低。单独应用TIC、ADC值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无显著差异。本研究与以往文献报道一致[27]。联合应用TIC及ADC值明显提高了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动态增强曲线TIC在Ⅱ型时,良、恶性病变均可出现,ADC值在良、恶性病变中也存在一定重叠,故单纯用TIC或ADC鉴别良、恶性病变均会有一定的误差,TIC辅助以ADC值加以评判,可显著提高诊断特异度。本研究中,两者联合应用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均较单独应用TIC或ADC值明显提高。

总之,DCE-TIC、ADC值是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两者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

猜你喜欢

敏感度良性肿块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假体周围感染联合诊断方法的初步探讨*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一种基于属性的两级敏感度计算模型
良性胆肠吻合口狭窄球囊扩张与再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
改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于胆囊良性疾病中的效果观察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下尿路感染患者菌群分布及对磷霉素氨丁三醇散敏感度分析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前后对比敏感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