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人眼眶横纹肌肉瘤1例

2019-10-19黄楠沙琳程绍玲吕丽孙连鑫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9期
关键词:横纹肌眼眶肉瘤

黄楠,沙琳*,程绍玲,吕丽,孙连鑫

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辽宁大连 116023;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病理科,辽宁大连 116023; *通讯作者沙琳 .drshalin@163.com

1 病例简介

男,69岁,主诉:1个月前发现左眼表面黄豆粒大小肿物,并逐渐增大。既往史:60年前因天花病毒感染后左眼视力消失,眼环钙化。体格检查:左眼球明显突出,眼球表面可见类圆形肿物,大小约10 mm×10 mm,呈肉红色,质韧,表面粗糙,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触之无压痛,无活动度,表面无破溃和出血。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图1A~G)提示:左侧眼眶内恶性肿瘤性病变,下直肌来源可能性大。行左眼眶肿瘤切除+眶内容物摘除手术,术中见肿物广泛累及眼球及眶内组织,呈浸润性生长,肿物与眼球粘连紧密,肿物实体灰白质脆。病理镜下见肿瘤细胞呈梭形,席纹状交错排列,伴多灶坏死,细胞较密集,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凋亡明显。免疫组化:结蛋白(+),肌动蛋白(平滑肌)(±),肌细胞生成素(+),MyoD1(+),CD34 少量(+),Bcl-2(+),S-100(-),Ki-67指数约70%。最终诊断:左眼眶横纹肌肉瘤。

图1 男,69岁,眼眶横纹肌肉瘤。眼部CT薄扫轴位示左眼眶内不规则肿物(箭),大小约18 mm×39 mm,呈等及稍低密度,平均CT值约57 Hu,肿物与周围组织局部分界不清(A);MRI检查T2WI横轴位示肿物呈稍高信号,内见条片状高信号(箭,B);T1WI横轴位示肿物呈等及稍低信号(箭,C);T1WI冠状位抑脂增强示肿物位于左眼眶下外侧,左眼下直肌正常结构消失,右眼下直肌显示良好(箭,D);T1WI矢状位抑脂增强示肿物与视神经(箭)分界清(E);T1WI矢状位抑脂增强示视神经近眼球部受推挤改变(箭);肿物部分从下方包绕眼球,呈结节状突出于眼球表面(箭头),眼球受压向前上方移位,眼球内信号不均(F);T1WI轴位抑脂增强示肿物明显强化,内见条片状无强化区(箭,G);病理诊断为横纹肌肉瘤(HE,×100,H)

2 讨论

横纹肌肉瘤是一种起源于多能间充质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较少见于成人,占成人所有恶性肿瘤的1%、所有软组织肉瘤的3%[1]。眼眶横纹肌肉瘤通常表现为无痛且迅速进展的单侧突眼、眼睑水肿、结膜充血和眼睑下垂等。肿瘤易出现局部侵袭、复发和血行转移,淋巴结转移少见。在横纹肌肉瘤的免疫组化检测中,与肌肉相关的蛋白均可表达阳性,如MyoD1表达率高达85%~100%,且常与Myogenin同时表达[2],对横纹肌肉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本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结蛋白、肌细胞生成素、MyoD1均为阳性表达,符合横纹肌肉瘤。

大多数眼眶横纹肌肉瘤与眼外肌关系密切,分界不清,可同时累及肌锥内和肌锥外,侵犯眼球罕见[3]。眼眶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上病灶呈等或稍低密度,可有出血、囊变或坏死,增强扫描后多为中等或明显强化,病变晚期可破坏眶壁骨质。MRI上,病灶T1WI相对于眼外肌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本例患者可见条片状坏死区,但无明显骨质破坏,无明确转移征象,与文献报道的影像学表现较相符。

眼眶横纹肌肉瘤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眼眶肿块型炎性假瘤:多有眼眶肿痛、眼外肌肥大等炎性改变,激素治疗有效。②眼眶淋巴瘤:好发于眶隔前部淋巴组织分布区,然后向眶内侵犯[4],病灶信号均匀,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均匀强化。③眼眶转移瘤:常有原发肿瘤病史,且未经治疗的转移瘤少见坏死囊变。④其他眼眶肉瘤:如眼眶滑膜肉瘤,T2WI压脂像上瘤体内可见近似卵石样稍高结节影及网格状低信号分隔,对滑膜肉瘤最具诊断价值[5];眼眶髓系肉瘤,CT上首先出现的是骨质异常,如骨质疏松或骨质破坏,继而在骨膜下形成软组织肿块;但平滑肌肉瘤与眼眶横纹肌肉瘤鉴别困难,需结合免疫组化进行鉴别。

总之,在眼眶发现与眼外肌关系密切、内部信号不均、无痛且进展迅速的软组织肿块时,需考虑横纹肌肉瘤的可能,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定位及定性诊断,确诊仍需依赖病理检查。

猜你喜欢

横纹肌眼眶肉瘤
左下肢黏液型脂肪肉瘤术后复发并心包转移1例
肺原发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1例
小龙虾遭遇国家卫健委点名警告
运动太疯狂,小心横纹肌溶解!
想要醒得快?早起揉揉眼眶
吃小龙虾会导致横纹肌溶解吗
眼科疾病中的“狠”角色——眼眶病
肺尤文肉瘤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