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了,“嘎然而止”

2019-10-18童志国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10期

关键词:戛然而止;嘎然而止;对象泛化;形近义近

最近拜读孙绍振先生的文章《〈兰亭集序〉:庸雍淡定,以理节情》(中华书局《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2015年9月第1版),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到了‘临文嗟悼,唯一的感叹句只有两个字‘悲夫,就戛然而止了。”笔者隐隐觉得句中的成语“戛然而止”似乎用得不妥。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戛(jiá),轻轻地敲打:戛击。戛然,①形容嘹亮的鸟鸣声:戛然长鸣;②形容声音突然中止:戛然而止。”词典中虽然没有将“戛然而止”单独作为词条列出,但从这个注释可以推知其意思是“形容声音突然停止”。现在的问题是在使用“戛然而止”时,能不能突破“声音”这个特定对象,将其泛化为“某种行为动作或现象等突然停止”,换言之,也就是能不能将“戛然而止”的词义使用对象的范围扩大。回到本文开头的例句,孙先生想表达的意思是“王羲之在感叹感慨语气的使用上是惜墨如金,仅仅用了一个‘悲夫就打住了,就此内敛、收束了自己的情感。”但“戛然而止”用于此处,显然不合适。另外,在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詹丹先生的《诗意的建构与结构——重读〈荷塘月色〉》一文中也有一例:“……就在他(指朱自清)开始惦记江南时,他的思绪被戛然打断,因为他已经走到了自家门口。”此例同样将使用对象泛化了。

之所以将“戛然而止”的特定对象“声音”泛化使用,很有可能是使用者断章取义,只抓住了“而止(停止)”,而忽略了“戛然(声音中止)”之义。

笔者为此特意查阅了版本不同的成语词典,发现其对“戛然而止”一词的注释也不尽相同。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成语大辞典》中关于“戛然而止”的解释为:“戛然:指突然停止的样子。形容声音突然中止。例句,王蒙《杂色》:‘又是一个突然,就像交响乐队的指挥用手在空中一抓一样,一切戛然而止,干净利落。”这里的注释和例句与《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戛然而止”的解释是统一的。而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写的《新华成语词典》中关于“戛然而止”的解释为:“戛然:突然停止的样子。形容突然停止。清·陈仅《诗诵》卷二:‘逼到末句,始点出中军作好四字,便戛然而止,令人自思诗人惯用此技。李明性《故园》二五:‘先是台上的配乐戛然而止,接着观众席上寂静无声。”这里的释义明显地由“声音停止”泛化为“一切事物的停止”。此外,由庞晨光主编的《新课标小学生成语词典》中关于“戛然而止”的解释为:“戛然:形容声音或事情忽然停止的样子。忽然停止。例句,画面到此戛然而止,给观众留下想象的余地。(徐改《清明上河图》)”此外,笔者还查阅到“360百科”中关于“戛然而止”的解释为:“‘戛然而止常用于形容声音突然停止,也可指除声音以外的事。出自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二·古文十弊》:‘夫文章变化,侔于鬼神,斗然而来,戛然而止。”这些略有出入的注释让我们在使用“戛然而止”时,不得不慎重。

然而,在不少新闻标题中,已经将其词义泛化使用了。兹举五例:

1.邮轮业“黄金十年”戛然而止   本土企业谋变(2018年9月25日中国经济信息网)

2.一份报纸和戛然而止的舆论试验:深圳和它的40 年(2018年6月29日《好奇心日报》)

3.孙杨领奖服事件不该如此戛然而止(2018年8月25日《湖北日报》)

4.59年戛然而止   亚视真的“熄灯”了(2016年4月3日《西安晚报》)

5.日媒:消费低迷   中国游客赴日本“扫货”或戛然而止(2015年11月11日环球网)

如果我们从《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来观照上述例句,很显然例句都犯了使用对象不当的错误。但如果我们认为在词语的实际运用中,“戛然而止”词义确实被使用者泛化、扩大化了,由特定的对象“声音”扩大为“一切的行为或现象”,那么上述例句的用法在使用者看来是正确的。但这种被较多的人错误使用某一成语的现象,很显然不能被当做成语词义发生衍变的理据。

另外,笔者还发现有人经常将“戛然而止”读成“gā然而止”,或者“gá然而止”,更有甚者读成“gǎ然而止”。究其原因,说话人很可能将“戛”与“嘎”混淆使用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嘎(gā),拟声词,形容短促而响亮的声音:汽车嘎的一声刹住了。”“嘎”还是个多音字,共有“gā”“gᔓgǎ”三个读音。“戛”与“嘎”属于形近字,“戛然”與“嘎”在词义上都是形容声音的,故人们容易将其混淆使用。在此要明确的是现代汉语中根本就没有“嘎然而止”一词。

综上,笔者认为在使用“戛然而止”一词时,我们应以《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使用标准,毕竟与其他辞书相比,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既然《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将“戛然而止”的对象锁定为“声音”,我们最好不要随意将较为固定的对象泛化使用,同时要坚决杜绝“嘎然而止”的滥用,否则不仅会让人无所适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误导读者,尤其是学生读者。

作者简介:童志国(1978—),男,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第二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