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语交际:让言语生命轻舞飞扬

2019-10-18张玉花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口语交际现状策略

关键词:口语交际;现状;策略

口语交际是人们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口语交际远远多于书面交际,口语交际是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调查发现,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强的人并不多,这可以说是语文教育的遗憾,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人文性”突出的综合性课程,语文教育中对口语教育的长期忽视令人扼腕。

一、口语交际课现状分析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2001版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口语交际”提出了具体目标。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沿用这一说法。在这之前,口语交际常常被笼统地归于“听说训练”,但“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有着本质的区别,口语表达的目的是交际,口语本身是手段,听说训练是口语交际的基础。新课标对口语交际的目标明确了,可是在具体操作上依然模糊,这从教材的编订上可以看出来。

明确设计“口语交际”模块的只有苏教版、语文版、长春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他们从不同角度设置了“口语交际”的模块。以七年级语文上册为例,苏教版从技巧的角度设置了“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得体”“说话要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婉转拒绝”这三个口语交际训练专题。语文版从内容的角度设置“自我介绍与提问”“采访任课老师”“说家乡”“说特征,猜同学”“讲故事,评故事”“交流学习体会”“古诗文朗诵”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个口语交际训练专题。长春版安排了“走进大自然”“发表意见”两个口语交际训练专题。其他版本的语文教材要么没有这项专题,要么像部编版、人教版、北师大版那样以“综合实践”涵盖口语交际训练。新课标在口语交际素养标准上较为模糊,口语交际教学缺乏可操作性的体系,口语交际教材的编排整体笼统,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探究还不够深入。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成为空谈,大多数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仍然较差。

二、口语交际的策略

教师要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激发智慧,感受言说的激情,品味言语生命的精彩,进而使其言语生命轻舞飞扬。

(一)对口语交际的认识:审视重视

口语交际是运用口头的语言和非口头的语言(比如肢体语言,面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对于“口语交际”的评说是:“释扬言语生命能和应对机智”“说和写,共同支撑起言语生命和人生价值”,可谓道出口语交际之真谛。早在20世纪20年代,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李锦熙在编写《新著国语教学法》时就极力提倡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吕叔湘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从口语入手事半功倍,反之孤立地进行书面语言教学是违背自然、事倍功半的。在对口语交际的审视中,我们不可忽略这个事实:无论从学生的言语生命还是从教师的教育责任出发,教师都应该从主观意识上重视口语交际,将口语交际从课标、教材中落实到课堂内外,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口语交际的基础:平等尊重

一场真正的对话必然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没有平等,心理上失衡,对话就成了附和或训话,在口语交际中学生面对教师“权威者”的角色,以及生活背景、学习能力不同的同学时,有形的、无形的不平等会引起学生的心态不同程度的失衡,产生畏惧、焦虑、自卑等心理障碍,于是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常会出现以下情况:学生不好意思表达,不敢对同学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等,这些都使得口语交际无法真实、顺利地开展。

尊重是实现平等的保证,要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平等尊重”是口语交际最重要的精神,不论面对的是教师、同学还是其他人,都要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位听众,愿意集中精力倾听,尊重个体差异,谅解别人等。只有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调整心态,消除成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真实的口语交际。

(三)口语交际话题:避免浅俗化

口语交际目的在于“交际”,交际有显性的言语互动,也有隐性的情感互动。不少人忽略了交际的隐性互动,片面地将演讲、解说等对写及说的要求较高的口语交际形式排除在外,简单地将日常生活的情景照搬到课堂来“演”一回,在一些试卷设置的“口语交际”题可见一斑。比如,在七年级的练习卷中,我不止一次看到类似的题目:“如果听到下面的话,你能听出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吗?邻居说:‘你家小明真刻苦,每天晚上12点多钟了,我们都睡觉了,还听得见他在弹琴。”先不论这种考查评价方式的荒谬,单从这个题目的设置上就反映出一些教育工作者将口语交际等同于日常用语的思维模式。

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对语言的拥有源于人类物种遗传的生理心理机智。”其在对“语言能力”的研究中发现,正常儿童不需要人教他怎么说话,在三岁左右基本都能用母语进行口头交流。这样的口语练习无需教师在课堂点拨,学生在生活中自然就能习得,懂得应变。可见这种日常可习得的一般口语应该给日常学不到的口语让出位置,毕竟在学校学习口语交际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可以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更高要求的生活中学不到的口语交际训练上。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就变得十分重要。在初中阶段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阐述自我、生命成长、理想描绘、家乡介绍等贴近学生生活又避免浅俗化的话题开展口语交际训练。

(四)口语交际的语境:三种“语体”训练

海姆斯认为:“人的‘交际能力体现在:何时说,何时不说,以及何时、何地、以何方式与何人谈何内容。”海姆斯的“交际能力”主要指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必定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开展的,口语交际与其他的交际方式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口语交际中“说”“听”的所有参与者都在现场,口语交际的效果如何是即时呈现的。在具体情境场合中,对受众反应及时采取适当语言策略来掌控现场氛围,达到最佳交流效果的“现场感”是口语交际能力的核心。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现场感”的有效方法就是精心设计情境,提高学生的现场意识。对此,潘新和教授的“语体说”为口语交际提出了具体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独白体是现场一人或一方在说,没有直接的显性对话,更多的是情感、精神上的隐性对话,比如演讲、解说、报告等,要求说话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肢体神态语言打动听众。针对独白体的口语交际训练安排十分灵活,课前3分钟的讲话、课堂故事复述、全校性的演讲比赛等等。独白体的训练可以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对白体是双方或多方之間的交流,常应用于交谈、访谈、谈判等交际活动中。对白体对现场感的即兴应对要求更高,不仅要自己说,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别人说出自己想了解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措辞,一般要求尽量口语化,在明了易懂的交流中拉近对话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访谈”练习是初中阶段比较适宜的,在访谈练习中学生可以作为记者、主持人等角色进行,还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来展开。辩白体主要是双方或多方针对同一话题进行辩论,是智慧的激烈碰撞,要求较高的学识含量,在初中阶段可以根据学情适当组织一些辩论活动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

(五)口语交际的视野:走向社会

口语交际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只有走向社会,口语交际训练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注重口语交际的社会内涵。是否能够根据交际目的、场合以及对象来进行恰当有效的交际,必须将其放在社会中才能最客观地检验出来。学生能够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尤其是和自己地位学识差距悬殊的人很好地进行交流,这是口语交际的根本目的所在。在初中口语交际训练中可以安排学生走出校园开展调查访谈。比如,调查家乡传统文化,调查社会文明用语状况等。培养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更深入地了解生活,在实践中学会平等、关怀、宽容、同情,不断提高言语交际水平,养成人文关怀的情怀。

口语交际是言语生命炫动的展现,是言语智慧的互动,口语交际让言语生命轻舞飞扬。

作者简介:张玉花(1982—),女,福建省晋江市英林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学科教学。

猜你喜欢

口语交际现状策略
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三部曲
坚持“四性”,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