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昌龄诗歌中的时空描写与人物刻画

2019-10-18周慧敏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9期
关键词:王昌龄

周慧敏

摘要: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诗名满世却“栖迟一尉”的诗人,然而他却以“绪密而思清”的艺术成就,为自己赢得了长久不衰的赞赏。通过分析可知,王昌龄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是因为其运用了多样化的艺术手法,而时空描写与人物刻画是其中最突出的两个方面。

关键词:王昌龄;时空描写;情态描写;心理描写

在群星云集的盛唐诗坛上,王昌龄虽“栖迟一尉”,但却诗名满世,有着“诗家天子”的美誉,并以其诗歌“绪密而思清”的艺术成就,为自己“赢得身前身后名”。王昌龄的诗歌留存至今共有181首,其中,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的是五古和七绝。可以说,王昌龄是以五古名家,以七绝名世。后世称道他的七绝基本上都发生在明代。如胡震亨《唐音癸笺》:“王少伯七绝宫词闺怨,尽多诣极之作。”谭元春《唐诗归》评其《长信词》:“宫词细于毫发,不推为第一婉丽手不可。”等。而王昌龄之所以能够赢得后人长久不衰的赞赏,正是因为其诗歌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其中,时空描写与人物刻画是其多样化的艺术手法中最突出的两个方面。

一、时空描写

王昌龄不是开启唐诗时空描写艺术的第一人,但却是将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运用得十分纯熟的诗人,而较早地开启唐诗中时空描写艺术的是刘希夷、张若虚和陈子昂,他们共同营造了唐诗时空描写的新境界。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江畔何时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以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等悠久渺远的时空描写中,灌注了深沉的历史、人生意识和宇宙思考,并把这种感悟伸向遥远的过去和悠悠的未来。王昌龄的诗在时空描写中也同样展现了这种对人生的渺茫、悲凉和对历史的苍茫之感,如这首《万岁楼》:

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

猿狄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洲。谁堪登望云烟里7向晚茫茫发旅愁。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夏,王昌龄到了江宁(今江苏南京),落寞失意中,登上了丹阳(今江苏镇江)的万岁楼。全诗看似写景,实则述怀,“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在万岁千秋的时空中弥漫着厚重的悲凉,人类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无法留住光阴,诗人满腔的悲愁无处排遣。唐汝询说“此登临而感羁旅也。言是楼临江,多历岁月,举目唯山水耳。然山止不移,水流无定,我对之而一喜一愁者,窃有感于人生者。彼安居者非山,而流寓者非水乎。猿狖依山而永栖,鸬鹚依水而漂泊,是遭遇之幸与不幸也,又况傍晚登临,云烟四塞,能不愈增旅愁乎?”山静止不移,而不移的还有这巍巍万岁楼;水流不定,而漂转不定的还有人。物换星移,万岁楼见证了“不知几千秋”的历史沉浮与世事变迁,在这种苍茫的时空面前,一个人面对此情此景不觉“独怆然而涕下”。金圣叹说:“盖统计是名‘万岁,分之只是‘春秋,再分之只是‘年年,再分之只是‘日日。其间山在水流,明抽暗换,乍悲还喜,似悟仍迷,吾亦总以一言概之日:‘不知。……万岁之上,有猿狡鸬鹚;万岁之下,有猿狡鸬鹚。夫以如是浩浩楼头,而乃有人登楼发愁,试问此一点愁,为力几何?而堪对彼万岁云烟哉!”在浩瀚的时空面前,人是渺小的,更是微不足道的!

在物是人非的时空变化中,抒发自己的愀怆之情的还有这首《梁苑》:

粱园秋竹古时烟。城外风悲欲暮天。

万乘旌旗何处在?平台宾客有谁怜。

这首诗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一首典型的怀古之作。梁苑即兔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为宾客游赏之处,后世因称之梁园,俗人言梁孝王竹园也。平台也是梁孝王所建,是梁孝王爱士,招延四方豪杰之士的处所。然而,世事沧桑巨变,如今的梁苑、平台,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已不复曾经的繁华,一切都成为历史的陈迹,曾经出入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的梁孝王在苍茫的历史尘埃中早已灰飞烟灭。昔日梁孝王在此招贤纳士,而今只剩下孤零零的平台,岁月变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作为个体的人面对这残破的梁园、平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诗人到此,以平台宾客自比,慨叹今无好贤爱士如梁孝王者。在这穿越时空的描写中,除了怀吊古人,还有深深的自伤汹涌而来。

二、人物形象刻画

王昌龄的诗以刻画人物情态、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见长,描写对象体贴人微,往往在有限的篇幅中生动地表达出人物的追求、欢乐、愁思与痛苦。

(一)情态描写

王昌龄善于描写女性情感的多层次变化的状态。如《青楼曲》二首:

其一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这首诗将这位贵族少妇由期待、守望,继之以兴奋的情态描写得栩栩如生,将她得意自满的神色刻画的如在目前。但是,这位少妇为什么要携筝独上高楼?为什么鸣筝?从一二句可知,她这么做是因为想念随武皇出征的丈夫。显然,她以丈夫的身份和地位而自豪。从第三四句可知,她因思念过切,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和激动之情,不得不登楼等候夫婿的归来,她的思绪倒不在弹筝上,筝是用来解闷和安定心绪的。她一直在等待,眼睛瞅着从长杨方向回来的十万旌旗。“遥见”一句可知这位少妇已早早的在楼头守望,远远的就望到了“从武皇”的勇武雄壮之师,漫天的飞尘告诉她,皇帝的近卫正在回宫的途中,而丈夫就在这飞奔的队伍中。在此,不难感到她的兴奋之情,这是一件多么荣耀,同时也是多么值得炫耀的事情,而她手中的筝也随着这种兴奋而弹奏得越来越快。楼头正襟危坐的少妇,以一种从容淡定的姿态,来掩饰内心的焦急和期待,但她手中愈弹愈急的鸣筝泄露了她内心的秘密,这位少妇遥望的神情,以及自矜得意之态也就可想而知了。王昌龄正是以其曼妙之笔把这一场景描写得细致入微。

其二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卷二中说:“此诗二首,极写富贵景色,绝无贬词,而均从楼头小妇眼中看出,则一种佻达之状,跃跃纸上。”这首诗同样刻画了一位贵族少妇的形象,但相较上首而言,这位少妇更雍容淡定。诗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春暖花开的时节,杨花飘飘洒洒,盈满于路,空气中弥漫着杨花的香氲,妩媚的少妇漫不经心地缓缓登楼,拾阶而上,那么轻盈曼妙,那么气定神闲、雍容富贵,这种志得意满不言而喻。而她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态?从下面两句不难看出,金章、紫绶、千余骑,这样的气势,这样的阵容,一位功成而归,并且是“初拜侯”的夫婿形象又跃然纸上。而这些,又是这位贵妇登楼后的望中所见,也许心中不免欣喜,不免激动,但却没有明说,却可从金章、紫绶、初拜侯的夫婿的打扮及阵容气势上可以想见。少妇的惊喜之情,夸耀之意不言而喻。所谓夫贵妻荣,确是相得益彰。

(二)心理描写

王昌龄还非常善于描写人物内心的所感所想,并且能够把这种心理描写的细腻又生动。如这首《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与前面的《青楼曲》(其二)相得益彰,适成翻案。本诗细腻的刻画了“闺中少妇”的心理活动。首句只是平平道出,次句却好似让女主人公现身说法,显示她是如何地“不知愁”:春光明媚的早上,无忧无虑的少妇梳妆打扮的漂漂亮亮,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而是为了观赏美好的春光景色以自娱,也许还有与春光比美、有意显示一下的年轻貌美之意。“凝妆”既毕,款步登楼,顾影自怜之态不难想见。第三句是全诗的枢纽,“忽见”二字有些突兀,诗中虽只写了“凝妆上翠楼”的行动,但“陌头杨柳色”却暴露了她内心的隐秘。这是美目流转时漫不经心地瞩望,却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忽如触电似的勾起她许多从未有过的联想和感触:柳丝在春风中荡漾,联想起美好的青春年华,韶光易逝;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色触动离愁,使她蓦然想起遠方的夫婿,顿时思绪万千,轻快不再;柳色很美,春光无限却无人共赏,反添了遗憾,这一切都在“忽见”的刹那问闪电似的掠过心头,促使她从内心深处萌发出从来没想到过的现在却异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年少轻别是对功名的追求,更是唐代扩边的需要,一个“悔”字惹起她一腔幽怨,它生动地展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把原先殷切的期望功名、今日孤身一人虚度这大好春光的复杂的怨悔细腻传神地表现出来。可以说体察的细微幽深,描写得层次分明。

王昌龄不仅善于将自己的笔触深入到广袤的空间描写中,追溯到遥远的时间长河中,更善于揭示探索人物幽微隐秘的内心世界,从而塑造了或凄婉或哀怨或悲怆的人物情态,表现力不同凡响,从而使诗情摇曳,诗意韵味悠长。

猜你喜欢

王昌龄
Poesía En la frontera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七绝圣手”王昌龄
出塞①二首(其一)
驰骋边疆的王昌龄
接连被贬的“九品”芝麻官
爱国情怀永流传
深明大义 意笃情重——以王昌龄《闺怨》诗为例探讨古代军嫂形象
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