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三维模型构建研究

2019-10-18郭燕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9期
关键词:课程教育主题班会

郭燕

摘要:大学生群体自杀率近年逐渐呈上升趋势。调查发现仍有部分学生生命意识薄弱、抗挫能力差,倾向于选择用酒精、药物、自伤、自杀等形式摆脱痛苦。严峻的大学生生命健康现状呼吁系统性的生命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但目前高校生命健康教育仍存在错位:价值取向错位且多為临时、零散性教育,系统性教育缺乏。系统性的生命健康教育要求课程和活动合力,在小范围内如班级、宿舍内部抓住学生,以小范围的帮扶活动夯实生命教育基础。需要通过课程教学、主题班会、寝室帮扶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整体教育多维模型,保证生命健康教育的质量,增强生命健康教育的长期效应。

关键词:生命健康;课程教育;主题班会;寝室帮扶

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主张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屡屡见诸报端,15-25岁之间的青少年自杀率呈现上升趋势。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自杀率相对较高。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南京部分大学的调查发现,南京大学生的自杀率约为20/100 000,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出将近1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不够健全,在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方面明显不足。学业不顺、发展期望受阻、情感问题都会诱发个别大学生自戕行为。生命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通过生命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对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的探索和研究,是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当代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社会现代化下的教育被人为的工具化,过分地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把人置于手段、客体的地位,教育不再是成“人”的教育,而变成了成“材”的教育。教育的产品化使得人们忘记了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通过知识启迪智慧,并将智慧融人生命,从而提升生命的意义。这样的教育价值取向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完善的生命观。当面临的社会压力逐渐增大时,有些学生往往无法顺利纾解精神压力,甚至对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产生怀疑,最终选择自伤自杀甚至伤人杀人。

在大学阶段以前,尤其是高中阶段,家庭、学校、社会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对学生产生的比如自卑自闭、人际交往能力弱、敏感多疑、偏激神经质等心理问题缺乏干预和引导,学生容易埋下心理隐患。这类有心理隐患的学生在进入大学这样一个更加自由发展的空间后,一旦经历某种挫折或失败,就容易发生自杀、伤人、杀人等行为。因此从大学生进人大学之后就应该开展及时有效的生命健康教育,但现实是目前国内高校的生命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系列错位。这些错位是高校在实施生命健康教育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生命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错位:高校教育仍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要目标,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技能,期望学生能够尽快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教育体系中对个体生命的关注程度不够,缺乏系统的生命教育体系,尽管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但这类课程仍然是初步的,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生开设的课程活动体系,还不成熟,且多为临时、零散性的教育,经常性、系统性的教育较少。目前多数高校生命教育类课程多为选修课程,或者选择开展相关讲座,这类选修和讲座所针对的受众是有限的,无法融人所有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除此之外,大学生生命教育往往不能走在前面,经常是在问题出现之后才开始教育,是对一些恶性事件采取的应对措施,例如发生学生自杀事件之后再开展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而当这类恶性事件淡出人们的视线之后,生命教育也就不知所踪了。这种被动的、不成系统的生命教育往往收效甚微。

二、系统的生命健康教育课程与活动模型构想

高校大学生以及高校生命健康教育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要求系统性的生命健康教育模式,以便从整体上、全局上进行生命健康教育。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设计要求具有明确的内容和途径,要求以多方式、多主体、多环节、全方位对学生进行生命健康教育。要求把生命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在作为子系统的基础上,要求课程和活动合力,在小范围内如班级、宿舍内部抓住学生,以小范围的活动夯实生命教育基础,通过课程教学、主题班会、寝室帮扶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整体教育多维模型,如图1所示。

(一)课程教学

高等学校生命健康教育一般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进行,然而这类课程往往实际效果欠佳,部分学生采取应付心态对待,无法使学生产生对生命价值的正确认识。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有所不同,有生活适应问题、自我认识问题、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升学择业问题等。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为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及未来适应社会的需要,融合生命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也应该做适当调整。面对不同年级学生问题现状,应设计不同的生命教育课程主题模块,以适应不同的生命教育活动目的。

一年级:学会适应,适应新学校、校园生活、新同学(室友);帮助学生认识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了解进入大学后的角色变化,并适应这种角色变化。

认识自我:我眼中的我、别人眼中的我、集体中的我;了解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

人际交往,包括同朋友、老师、父母的交往;理解“朋友”的意义,学会与父母、老师沟通,建立积极健康的交往方式。

二年级:学会学习,了解学习情趣、目的、学习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健康的学习兴趣。

挫折教育,学会面对挫折、抵制诱惑、意志的自我训练;正确认识挫折,培养应对压力与挫折的能力,不断训练自我意志力,提升心理素质和自我控制、平衡的能力。

情绪教育,了解情绪的组成,正确表达、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正确的宣泄、疏导情绪;学会体察他人情绪,明白如何用正确的情绪去看待周边的人与事物。

恋爱与性教育,了解青春期性心理现象,正确对待异性交往。树立正确的恋爱动机,培养正确的恋爱观,增强道德感和责任感。

三年级:自信心教育,进行优点轰炸、积极自我暗示、成功体验;包括自信体验和自卑认知教育,通过自我积极暗示等方法,针对部分学生展开消除自卑、增强自信心的训练。

四年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根据自己的興趣、能力和个性特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帮助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主动应对就业挑战。

(二)主题班会

生命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在主题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中要求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即由心理健康协会牵头,各班级的心理委员积极融人,成为团体中的一员,在心理咨询中心专任教室或者辅导员的指导下组成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工作团队。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工作团队依照社团管理模式,实行正规管理。每个年级的工作团队,都依据具体的工作章程、职责和范围设计开展主题班会,同时严格考核制度。在具体实践中,各个年级的团队构成、分工都有所不同。相对来说,大一新生入学之后以及大四学生毕业之前都是学生心理问题爆发的集中期。因此,大一学生和大四学生的工作团队是以具体的班级为单位,只在班级内部展开小范围的排查并解决问题。大二和大三学生则以年级为主,以大一筛选为基础在各个班级选拔人员,形成团队集体工作,统一部署。各年级学生依托不同主题的生命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块,形成配套的主题班会设计。

以学生工作团队为主、指导教师为辅的生命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模式在生命健康教育中起到基础支撑作用,学生团队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度感受生命的价值。该模式共分为五个模块:主题选定、活动设计、活动开展、活动评价、活动改进,如图2所示。

主题选定是通过线上线下的征集、班级心理委员的反馈、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事件进行甄选,选出针对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共性和个性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为主题班会的开展奠定了基调。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理论,大学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同一性和亲密感的建立,而同一性和亲密感的混乱和缺失往往是导致大学生自杀自伤的主要原因。依托这类问题开展的主题班会确保了对学生及时、有效的预见性教育。

主题确立之后,应着手设计方案。活动设计是将选定的主题在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和辅导技术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兴趣设计出符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取向的活动方案,并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和创造性,同时逐步建立专业的活动主题数据库。主题班会开展的整个流程应依托团体动力学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理论。勒温的团体学动力学理论认为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团员个体的成长与发展。班级人数的限制使得班会中的交流分享不够深入,但结构化的班会内容、体验式的互动游戏,浓厚的班集体氛围会推动班级成员对教育理念的吸纳,在团体氛围的感染下不断促进自我的成长。积极心理学要求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人的发展潜能,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在主题班会中运用积极心理学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积极品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活动开展主要是将已经设计好的活动方案在个别班级进行示范,由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工作团队负责活动组织,要求各班级辅导员、班长、心理委员参加进行讨论学习。

主题班会活动结束后,对活动效果做出评价。评价要求作出总结和点评,说出活动设计、活动过程的优缺点,通过相互交流不断提升活动效果。最后将修改和完善的活动方案推广到其他班级,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生命健康教育子系统。

(三)寝室帮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初始源头——宿舍,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规划和发展。生命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在学校课程和班级层面开展,更需要落实到学生寝室中去,以寝室为单位开展。生命健康教育细化深入到寝室活动中,是生命健康教育的延伸与拓展,也是生命健康教育与寝室人际关系教育的有机结合。寝室成员的日常学习、生活都在一起,能够第一时间发现身边同学的心理变化并提供帮助。每个寝室由寝室长兼任寝室心理委员,规范管理寝室心理委员的职责,形成稳定的规章制度。寝室心理委员由心理健康协会统一管理,在心理健康协会总章程的大框架下制定寝室心理委员的具体工作职责、汇报机制、监督机制、考核机制,以保障寝室心理委员制度管理规范、运行有效,如图3所示。

寝室心理委员的选拔采取自愿报名、他人推荐、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方式,面试之前做好scL-90量表、人格问卷等心理测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寝室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寝室心理委员每学期需要接受1-2次的岗位专职培训,以讲座、团体辅导、心理游戏体验等方式开展,让学生了解寝室心理委员的职责,引导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唤醒同理心与自我察觉能力,介绍学生中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学会初步辨别以及突发心理问题事件的应对方法,逐步掌握倾听、提问、共情等参与性技术。

要求寝室心理委员主动掌握寝室同学心理状况并定期汇报。主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重点关注经济困难、学习困难、行为困难、心理困难等特殊大学生群体,及时发现有心理困惑的学生。通过线上线下与心理健康协会的负责教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联系,并鼓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主动前往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要求寝室心理委员每学期必须在寝室内部成员之间布置2次及以上的行动作业,可涉及志愿类、活动类、学习类等,要求必须是寝室全体成员共同参与。

根据寝室心理委员的汇报结果,以人际关系不和的寝室作为辅导对象,通过走访座谈、个人咨询等方式了解具体情况,了解个体对寝室人际关系的困惑、烦恼和需求,并给予初步的心理指导。以辅导员或培训过的心理健康协会成员为首带领一名寝室心理委员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也可依托导生或助理辅导员开展,调解寝室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的相关技能;根据个体具体情况增加个体咨询,在寝室团体辅导中发现的新问题和对人际交往困扰严重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并提供相关辅导,形成个体心理辅导档案,以便开展后期回访和评估测评,以增强长期效应。

三、结束语

生命健康教育的三维模型涉及书院内部以及需要对接工作的三大人群:授课教师、辅导员、学生。从授课教师角度来看,新的课程内容体系要求每位授课教师考虑到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实践教学和反思实践,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自身的整体教学水平,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实现教学相长。从辅导员角度来看,辅导员上对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书院领导,下对心理健康协会、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工作团队、寝室心理委员,能够做到上下贯通,利于及时掌握学生动态,有预见性的解决问题。从学生角度来看,学校、学院、班级以及寝室四级体系都给予了学生足够的关注,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形成一个动态的管理网络。尤其是作为同寝室同学被接纳程度高、发现问题也更加迅速快捷。

但是,生命健康教育三维模型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一些应该加强和注意的问题,以保障实践效果。一是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依据不同年龄阶段设置理论传授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课程内容;同时加强生命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将生命健康工作全面落实。二是在生命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开展之前,应该召集大学生开展生命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工作团队统一学习,了解主题班会的操作模式,同时不断加强优秀班会的示范和推广。三是要保证寝室心理委员的质量,严格选拔;要求掌握宿舍学生心理状况并定期汇报,加强对寝室心理委员的管理监督,同时保证后期的进修和学习。

猜你喜欢

课程教育主题班会
在小学课程教育中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浅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教育
巧用主题班会,开展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