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忠恕之道”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行动建构

2019-10-18严家强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7期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只有把它真正内化为个体构建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行动准则,才能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应有之义。“忠恕之道”强调“尽己”,并“推己及人”。以“尽己”和“推己”的行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个体内在构建的途径,在克己和推己的行动中,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成为个体构建自我和他者社会关系的基源性理念和行动准则。

关键词 主流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忠恕之道”

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19年度课题《习近平意识形态理论溯源:思维主体抑或实践主体?——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考察》(2019GZGJ179);2017-2018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课题《新媒体时代青年群体道德赋能研究》(2017W T012)。

作者简介:严家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生命伦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295

某种价值观既是个体社会化活动形而上学上的表述,也是个体评价自我与他者关系的社会性准则。个体的价值观念既是推动个体活动的根源,同时也影响着个体的整个社会生活。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实践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概括。其表述从三个维度分别阐述了当下我们国家的价值引领和行动追求,还有当下社会的价值引领和行动追求,以及当下个体的价值引领和行动追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乃是整个国家的价值诉求。国家层面核心价值理念的浓缩可以引领社会成员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可以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更可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向心力,使得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同时,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凝聚,成为社会个体成员改造社会的强大动力,它必然能够引领民众以行动构建自身的幸福生活。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当下社会的价值引领。由于自由和平等作为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导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一直都不敢明确为自身的价值诉求。而实际上自由和平等应该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共产主义的定义中就隐含了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追求,所以十八大后明确提出把自由和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价值诉求具有非凡的勇气,也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集中价值诉求既是以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对所处社会民主政治将来发展的期许。思想上的解放,价值观上的明确必然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走向一个新的台阶,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实践意义。

愛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对社会个体成员价值追求上的统一要求。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体的道德价值诉求,要求个体在行动中要有所体现,以此凸显核心价值理念对个体行动的引领作用。

三个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体现着从国家到社会,再从社会到个体,形成了一个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内在循环。而这个循环并不是一种理论上的诉求,它本质上是对个体的行动要求。

二、“忠恕之道”的实践性

“忠恕之道”作为儒家所凸显价值理念既是个体内在道德训练的原则,也是个体行动的价值指南。同时它还是实现国家与社会,社会和个人之间理想关系的行动准则。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理念, “忠恕之道”被认为是践行“仁”的行动方法,它包含着:忠道和恕道。

忠道是从自身出发,先实现一种自我道德情操的升华,继而萌发出对他者的强烈责任感和爱护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对于孔子而言,“仁”是指一种符合于礼的全面道德行为,也是一种难以完全达到的道德境界,所以能够无限地接近于“仁”已经是巨大的成功。孔子并不仅仅是给予了我们一种难以实施的理念,还告诉了我们具体的实施方法。立足于“爱人”的理念,树立起一种高度的责任心和诚信的态度,并包含了以这种价值理念为依托而付诸于行动的行为主张。这种价值理念和行为主张也就是忠道的核心理念。

恕道是在忠道的基础上,在个体完成了自我的“内圣”之后,基于以己度人的价值理念,把自身推向社会,致力于改造自我和改造社会的全面道德行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恕的前提当然是要爱人,而爱人需要博大的胸怀,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和别人分享比之不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给予别人要容易得多。恕道比之忠道更为强调道德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于恕道的实践性要求,这就使得社会成员在不自觉的社会活动中自觉地进行着各种改造自身和改造社会的行为。以容忍和宽恕的价值理念对待他人,既帮助他人实现这一价值理念的树立,同时也引导和影响他人对这一价值理念的实践。

“忠恕”二字既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也作为一个行动的准则,以其来传播“仁”的理念和践行“仁”行动。“忠恕”作为社会成员在其人生实践中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和行动追求,正如朱熹所言:“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这是对自己的人生克尽己任,还要以己心去量度他人之心,并且付诸于具体行动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由此可以看出,忠恕之道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它是人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前进发展必不可少的价值理念,更是必不可少的行动准则。

三、“忠恕之道”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行动构建

“忠恕之道”不单是一种价值理念,还是一个行动准则。当“忠恕”的理念成为个体的价值理念,那么“忠恕”的行动也能成为个体的行动。而在“忠恕”理念与主流意识形态所主张理念的交融与共通之下,“忠恕”的行动也能推动着主流意识形态在行动中进行构建。从而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真正内化成个体的核心价值理念和行动准则。

(一)“忠恕之道”与主流意识形态在理念上的共通性

“忠恕之道”所要求的道德约制,对个体自身的道德境界有较高的要求,此乃道德理性。忠道要求“尽己”, “自己想站起来,就帮助别人站起来,自己想开拓发展,就帮助别人开拓发展。” 也就是说忠道的价值理念是要求个体抛弃自我中心论,而更多地去关注他者。在这个过程中他者反而逐渐变得比主体更为重要,意味着主体的牺牲精神以完成对自我的道德要求。显然,“‘忠表达了一种态度和精神,即一种极负责任、极端正、极虔诚、极守信用的态度和精神。”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同样倡导要“尽己”,在个体层面的要求上:“诚信、友善、敬业、爱国”成为突出的道德要求。这些要求所体现的价值理念同样是在个体抛弃自我中心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对人守诺以完成自我诚信,对人友善以完成自我友善,对事谨敬以完成自我敬业,对国忠诚以完成自我的忠诚。

“忠恕之道”所要求的道德实践,对个体的社会化行为有较高的要求,此乃实践理性。恕道要求“推己”, “自己所不想要的,便不要给予别人。” “恕表示的是对别人的理解、尊重、体谅和宽容。” 也就是说恕道的价值理念认为,在进行了个体自我的完善后,还要去完善他者,在两者的互动中完成整个行为。也就是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国家是密不可分的,而且所想要的结果更多是在个体改造社会的行为上完成的而不仅是在心灵层面完成“内圣”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同样对个体有改造社会的要求。在实现了个人层面价值的过程中,人的行为渗透在社会的行为当中,以国家作为基础,把社会作为舞台,把自我的实现作为追求的目标。个体自我实现的追求是建立在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基础上,进而促进了整个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

“忠恕之道”既要完成对个体自身的道德约制,也要体现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在与道德约制对等的实践理性要求下,个体会全力投入到改造自身,改造社会,进而促进国家发展的行动当中。

(二)以行动来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建构

“忠恕”理念转化而来的行动准则,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内化过程中依托优秀的传统观念来获得行动上的建构成为可能。从强化培养传统价值观的角度切入,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成员身上的共融和内化必然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延伸,既借鉴了我们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也对当代西方的核心价值理念有诸多的参照,从而行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理论概括是人来完成的。而人本身也是具有独立的价值观念的,而这种独立的价值观念是受当下我们整个社会环境所影响的。在独立的价值观念的支配下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必然和某些个体的自我的价值观是相通的,这使得在这些特殊个体的身上实现核心价值观念的内化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要在社会绝大多数并没有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个体身上实现内化却要难得多。虽然是少数人参与,但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总是以绝大多数个体的价值追求作为基础的。国人的价值观中既有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理念也糅合了当代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其中,以传统的价值理念作为培养的重点,带动整个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必然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忠恕之道”既是儒家之大道,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核心价值理念之一。“忠恕”二字既是个体的理想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民族所认同的价值理念和共同的行动理想。引导社会成员实现对忠恕的价值理念追求必然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个体成员内心的坚固构建。而从价值观念变成行动准则的转化中,主流意识形态也能实现这种行动上的转换。

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和“忠恕之道”的价值理念具有共通性,那么社会成员对于“忠恕”的追求,也就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现在社会个体身上的内化才能获得个体的认同,从而演变为个体的行动指导价值观,这样才能取得实际的效用,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是必须的也是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必然要求。“忠恕之道”所提倡的“尽己”与“推己”既包含了道德理性也包含了实践理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一一对应。“忠恕之道”的培育则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身上内化的关键所在。“忠恕”是以家庭伦理作为基础,继而推广及整个社会。当下家庭伦常只是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未作为凸显的传统价值理念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学习,以家庭为单元对社会个体进行凸显和系统的“忠恕”价值理念教育尤为重要。学校教育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一环同样应该凸显“忠恕”的传统价值理念,以此固化社会成员对于“忠恕”价值理念的认知和实践的强化。社会教化仍要突出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把“忠恕之道”融入各项的社会规章制度,使之制度化和法制化。这样一来“忠恕之道”所提倡的价值理念必然和民族性密切结合为一体,形成独特的社会和制度文化理念得以传承。“忠恕”价值理念完成,与之共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内化则必然水到渠成。而这个过程当中,行动才是關键。理念要变成现实,行动促进个体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内在构建的关键。

注释:

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8:186,433,187,43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72.

杨清荣.忠恕之道的特质及其现代价值[J].长沙:伦理学研究,2005(6):26-31.

猜你喜欢

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刍议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述评
浅论中国“主旋律”与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