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镇记录者四季流转的望亭故事

2019-10-18蒋玉子

现代苏州 2019年19期
关键词:太湖运河小镇

记者 蒋玉子

漫长岁月里,大运河见证了望亭古镇的变迁,守望着两岸生活的安宁。在晴朗温暖的春日,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田香气浓郁,乘着来自太湖的风,连同运河上偶尔传来的汽笛声一块儿被载去各个角落。

在望亭,可以看到江南古镇与现代化发展的有机衔接,也可以看到运河畔“古典”与“现代”的相融。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望亭镇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同时在生态宜居的前提下,不断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既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稻香小镇”之美,又展示出了一座古镇的新生姿态与未来蓝图。

如今,望亭古镇在不同时代的望亭人眼里折射着不一样的姿态。但相似的是,他们都用自己的生活故事,或演绎或记录了一个小镇生生不息的活泼与脉动。

肥沃的土地里蕴藏着深厚的乡土文化(阿发 摄)

夜幕下的“梦幻小镇”(阿发 摄)

光影瞬息间,怦然心动

这几年的望亭,似乎没有让人失望过,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些新的变化,出乎意料,又让人满心欢喜。望亭变化之快,别说上了年纪的,就连阿发这样的80后年轻人也曾觉得跟不上节奏。

记忆中的家乡,爷爷曾是小菜场的管理员,小时候爸妈白天要上班,阿发跟着爷爷泡在小菜场的办公室。长大后他还曾认真查了《望亭镇志》,发现原来小时候经常去的小菜场是1930年由望亭商会筹资建立的。他还记得望亭河水很清,红白相间的大烟囱里飘出的白烟像棉花糖,也记得当初中同学们讨论家乡特产时,望亭只有一家发电厂可谈。

建设后的美丽乡村:后河浜 (小哲 摄)

一群80、90后组成咔嚓小队,他们用相机留下了望亭四季的光影

平日做机关办事员的阿发是跟着妹妹开始拍望亭的。询问起印象深刻的照片,他翻开手机里的一张全景图。“从前望亭没有建筑可以让我们俯瞰自己生活的土地”。2016年的一天,阿发和几个成员爬上了望亭镇最高的楼,那座楼没有名字,年轻人亲切地称呼它“24层楼”。“我们从4点呆到8点,等到太阳落坡后万家灯火亮起时,一瞬间我突然感受到,望亭真的发生了巨变,眼前的小镇太梦幻了。”阿发说,童年时望亭斑驳的模样依然清晰,再看看眼前,从自然环境到人居环境再到工业区,一层层清晰展开,“生活了30多年的小乡镇一下子有了大城市的感觉。”

2015年,一群望亭80、90后组成了“咔嚓小队”,两三年后队伍逐渐壮大。他们平日里各自做着职员、护士、学生等工作,闲暇时就聚在一起,把镜头对准老街和北太湖等望亭的大小角落。目前,成员已有四十多个,活跃队员有十几人。他们在地域范围不大的望亭,以新一代望亭人的视角,重新向内也向外诠释着小镇面貌,像是在擦拭一口老碗,需要耐心,有点怀旧,“也算是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为家乡做点贡献吧。”阿发这样认为。

刚接触摄影时,阿发喜欢拍摄一些空旷的场景,他说想用镜头表达年轻人内心的孤寂。几年来不间断的摄影,让阿发懂得更加尊重真实的望亭。“摄影不应该过于个人,现在我更乐于捕捉记录人与环境的对话。”于是,拍望亭这件事渐渐有了温度。无论是带着老街烟火味儿的,带着乡间田地夜色的,还是带着老人家平淡默然神情的,所有望亭的痕迹都值得“咔嚓”一下被记录。

“咔嚓”瞬间就定格一段小镇故事 (阿发 摄)

傍晚在运河公园散步是望亭人新的生活习惯。北太湖旅游风景区太湖边的步道上人来人往,太湖步道连通了几个公园,这些曾经的破旧公园经过翻修改造,如今成了男女老少健身游玩的好去处。一家子每天都能聚在一起散步,呼吸太湖边的新鲜空气,这是城里人享受不到的好处。“吃过晚饭,我常常捧着相机去那里。”阿发说。

小镇的蜕变令人欣喜。近年来,望亭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如今走进望亭,白墙黑瓦的公交站台,连绿化带侧石都带有望亭logo纹样,新建的运河公园有花花草草还有各种造型别致的人工景观,原本颜色参差不齐的房屋墙面刷成了粉墙黛瓦,深黑色的柏油马路逐渐取代了坑洼水泥路,鹤溪路和御亭路焕然一新。

“我们望亭,如今是一座现代化新型美丽城镇。在我的镜头里,环境一天天美了起来,运河古镇换了新颜。”阿发说。

运河公园里的马鞭草 (子贤 摄)

太湖稻城,油菜花海 (阿发 摄)

稻香生活的诗意畅想

“我们都是望亭镇上最普通的老百姓,从来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能走出苏州,登上江苏大剧院这样的舞台。”回忆起今年5月在江苏大剧院报告厅的公演,陈娴至今仍很兴奋。

歇山回顶的苏州长方亭、雕栏玉砌的石桥、烂漫锦簇的花海……桃林里,新四军女战士的舞姿飒爽;田野间,年轻的姑娘嬉笑打闹,沉稳的老伯坚实有力,编席、趟稻、丰收,一幅忙碌小景;新时代的朝阳下,酒馆的琵琶弹奏娓娓道来,广场上的旗袍秀仪态万方……2019年5月31日,《印象·望亭》在江苏大剧院国际报告厅演出,吴侬软语,轻歌曼舞,原汁原味地还原了苏州望亭的文化历史和运河生活,“稻花香”惊艳了在场所有人。

果园小区(阿发 摄)

望亭因水而生,世代望亭人伴着奔流不息的运河水繁衍生息、生活劳作。吴丽琴介绍,古镇望亭,经历千年沧桑,数十次大小战争,虽未给后人留下多少完整的古迹,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春秋战国时期的陶器、青铜器,汉、唐、宋时期的彩陶、青瓷,明清时期的铁器等出土文物;御亭、望亭堰、望亭驿、纪恩亭、月城等几十处遗址、古迹,六十余座古桥却是古望亭最好的诠释。灯火、笙歌、湖光、古迹、村庄,互相交融,望亭的地位不言而喻。演出巧妙地将这些历史典故穿插在其中,李白、杜甫在剧中谈古论今,同时又将望亭当地有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展示出来。本土演员们保留着最原始最纯真的生活面,用熟悉的语言、动作、嗓音展示了自己对家乡的理解,对本土历史文化的传承、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奋斗的真心。

望亭镇每年都会举行歌舞比赛,本地也有不同的歌舞组织团队。“演员都是从一次又一次的歌舞比赛中选拔出来的。”吴丽琴介绍,《印象·望亭》的62名演出者和自己一样,都是望亭本地最普通的老百姓。对于非专业演员来说,登上大舞台进行表演并非易事,不仅要经历层层选拔,更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排练,才一步一步,从田野村头走到了江苏大剧院。

轻歌曼舞,望亭正芳华

“我们小时候住在发电厂旁边的老街,过的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在陈娴这一代老望亭人的记忆里,望亭最美的时候就是稻子成熟的时候。那时可以闻到稻香味,听到稻谷炸开的声音,舞台上的插秧舞、趟稻舞都是从前望亭人劳作的真实写照。

望亭人把对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的热爱与传承都放在了这部情景剧里,让《印象·望亭》真正成为“稻香小镇”一张新的文化名片。同时,这也是望亭以“运河牌”激发文化发展活力的一次全新探索,为外来游客接触望亭、认识望亭、爱上望亭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平台。

“其实,唱歌跳舞的欢乐场景不止存在于舞台和过去,这也是我们望亭人现在的生活。”陈娴这样认为。望亭最大的特色就是保留了江苏的水运文化,一侧是北太湖,一侧是运河。

新四军女战士英姿飒爽

在水文化的背景下,近两年,望亭镇以创建“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和“江苏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为抓手,全面整合太湖、大运河、农业优势资源,同时实施了13个三星级康居村庄、10个一星级康居村庄提升工程,并已逐步形成了集农业、休闲、生态、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描绘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田园新蓝图”。古运河畔,秀美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兼具古韵古貌和现代气息的主题开放空间让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同时受益。

“陆式旗袍秀”演绎了有关匠心的故事

问渡路上有一家医院,前身是望亭卫生站。几年前,望亭老百姓看病经常要开车1个多小时去市里大医院,改造后,现在大家看病都喜欢来这家“老卫生站”。“交通很方便,公交车通到每个村,十几分钟就到。”吴丽琴说,家门口的“医院”让望亭人看病方便许多,65周岁以上老人还可以每年在这里免费体检,“很多当年外出打工的人,现在都觉得家里好,每年村里都会有二三十户人家搬迁回来。”

过去与未来不断层层交叠。“生活在景点”里的望亭人一边享受着乡村振兴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一边把守护这座运河边的“稻香小镇”当成一种自觉和担当。漫步太湖北岸,春天满畈金黄油菜,夏天则风吹稻浪碧绿,古韵风光恰好印证了《印象·望亭》中的歌词:“太湖碧波明似镜,运河玉带如彩锦,青山秀水孕沃土,明珠一颗数望亭。”

崭新的村道,遐想的远方 (阿发 摄)

我和我的望亭——小镇记录

记录者:阿发——摄影团体“咔嚓小队”创始人

“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发电厂是我们一拍再拍的主角,两座地标式的巨大冷凝塔、橘红色洋房宿舍,最早带给望亭不一样的风貌。希望未来望亭的色彩再鲜艳一点。”

记录者:陈娴——情景剧《印象·望亭》表演者

“从前吃好晚饭顶多在家里看看电视。这两年,我们更喜欢饭后出去走走,踩着新修的马路,看着身边每天在变好的风景,去广场公园跳舞散步,生活越来越丰富了。”

记录者:吴丽琴——情景剧《印象·望亭》表演者

“让新落户望亭的人通过观看情景剧,多多了解这个淳朴小镇并在此安居乐业,是我们的美好心愿。”

猜你喜欢

太湖运河小镇
《太湖冬景》
太湖茭白
安安静静小镇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CK小镇”的美好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熊的小镇
如泰运河谣
小镇(外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