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云南地方涉农高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路径探讨

2019-10-16李晓君和敏周会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14期
关键词:培养

李晓 君和敏 周会明

摘要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正值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适应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农业科技人才。本文结合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近年来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从学科体系构建、校企政联合培养以及高原特色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路径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涉农高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4-0251-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推动者,是科技创新、技术推广、教育培训的实施者,建立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1-2]。地方涉农高校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支撑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责任和时代使命[3]。云南作为西部地区欠发达的省份,实现乡村振兴的任务尤为艰巨。产业振兴和治理有效是云南鄉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而农村人才、农村产业及保障制度是云南乡村振兴的三大着力点[4]。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在关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促进云南省由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转变。云南省(2015—2020年)髙原特色农业急需人才目录显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急需有技能、具备科学观念的第一线种植、养殖生产者。人才匮乏是制约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打造高原特色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需要构建多层面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新型职业农民技能认证体系、高级管理型人才培养体系、科技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复合型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体系、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5]。虽然近年来云南省农业科技人才总量有所增加,但农业科技人才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云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6]。由于云南省农业高校未与农业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及农业社会机构之间有效联动,从而导致产、学、研相脱节,培养的农业科技人员专业知识无法适应云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6]。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位于云南临沧市,毗邻缅甸,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区域发展优势。临沧市现已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145.8万hm2,其中澳洲坚果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咖啡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甘蔗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一,核桃和茶叶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二,是云南省高原特色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于2006年开办农学类专业,具有12年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历史。本文结合学校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从学科体系构建、校企政联合、人才分类培养几个方面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以下建议。

1    构建结合区域特色的学科体系

在传统的办学模式下,人才培养定位过于强调“通用性”,导致很多地方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不清晰,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不高。近年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通过建立学校、地方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以地方应用型本科建设发展规划为指导、用人单位与地方农业发展需求为依据,建立了学校、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高校科研院涉农专家所组成的农学类“专业发展委员会”。专业发展委员会通过定期研讨会,对区域农业发展、农业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以及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进行认真梳理。近年来,专业委员会针对云南省及临沧市对茶叶生产加工、绿色食品生产、生物农业发展、中学生物和化学教育的人才需求,结合学院的办学基础、师资等基础条件,对学院开设的专业群进行了规划,形成了以茶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和应用生物科学3个本科专业为主体,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生物教育与化学教育3个专科专业为辅的高原特色生物专业集群(图1)。专业发展委员会每年根据云南省构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最新要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学校农业科技人才培育效果成效显著,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3年达99%以上,2017年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2    校企政深度融合服务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在于推进政府、学校、企业三方主体协同发展,根本目标是让现代人才培养能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符合。在校企政联合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方面,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与临沧市农业局、临沧国家坚果类检测重点实验室、滇红集团、凌丰咖啡等1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企事业单位的资深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导师,采用现场实践教学或专题讲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技能和知识的讲授。在深度合作方面,学校与临沧市各涉农部门和主要企业成立了临沧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下设了生物资源研究中心、信息化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中心,其中生物资源研究中心以高原特色生物农业产业为研究对象,开展临沧市高原特色生物及农业生产技术问题研究;此外,学校还与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申报并成立了云南省红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8年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申报的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典型案例荣获云南省应用本科校企合作办学优秀典型案例,是3家获此殊荣的应用本科专业之一。

3    高原特色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3.1    以立德树人为抓手,培养“一懂两爱”新农人

在云南省走访部分农村时发现,大部分农村不配备素质高、专业强的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很多高校毕业生因农村各类基础条件不完善,不愿意到农业一线工作。如今正值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吸引学生走进农业、爱上农业、从事农业,是所有涉农高校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了让就读农业类专业的新生了解农业及农业专业就业前景,在入学后,学校应安排专业负责人对新生进行专业和就业前景介绍,让学生对本专业所学及今后将会涉及的工作领域有所了解。在农业科技人才培育过程中,必须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将“三农”教育融入理论与实践教学之中。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在农学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每学期安排农业体验课程作为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将大学生的实习实训、课程教学延伸到农村基层一线,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为“一懂两爱”三农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未来努力的方向。同时,农学类学生党支部还通过党课、团课、社团活动,深入农村了解农村政策、农业和农村发展,根植学生的“三农”情怀。

3.2    农业科技人才的分类培育

3.2.1    高校培育的农业科技人才标准。地方农业高校培育的农业科技人才大体分为技术型人才、多元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农业人才。技术型人才是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建设者。多元复合型人才要求具备从事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生产与经营、企业和农业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与推广以及农产品营销等工作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农学学科知识和理论以及新技术开发和推广的理论和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农业经营能力,熟悉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的相关法规政策[7-8]。创新型农业人才是近几年提出的新词汇,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创新型农业人才具有引领性和带动性。创新型农业人才是指能够在农业领域破解生产技术难题,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技术开发,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即农业人才中的拔尖人才。加快创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9]。

3.2.2    农业基本应用能力培养。高校农业类专业在前2年应当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农业理论知识为重点,主要安排农学的基础课程,如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等,有些课程需要根据课程连续性和生产季节性进行合理安排,如作物栽培、高原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等。前2年同样需要实践教学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将课程学习与生产流程进行紧密对接。一些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环节则可直接将学生安排到生产一线,如组织学生到地方农业局实验基地、热带作物综合试验田、综合性的生物深加工企业和科技示范园等完成课程教学的实践项目。在大二下学期,对所有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兴趣进行考评和调查,根据技术型农业人才、多元复合型和创新型农业技术人才的本质不同,结合学生能力和兴趣方向,决定学生后2年的修学方案,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具体如图2所示。

3.2.3    技术型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技术型人才培养侧重于实践能力的提升,针对过去高等农业学校“黑板上种地”传统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实践条件不足的教学模式,目前有很多关于实践教学方面的教学改革研究,包括实践平台的构建、实践环节的系统性设计、与企业联合开展实践教学以及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等方面[9-10]。在对技术型农业科技人才进行培养时,要着重加强技术技能的培养,可以将大三的课程结合高原特色农业企业人才需求组合为企业课程包,内容与企业生产流程紧密衔接,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师傅的共同带领下完成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生产一线的实用技术,了解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感知企业文化,熟悉安全知识,认识专业知识在企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也可以选派学生深入农村向乡村振兴产业带头人学习取经,增强他们会生产、善经营、懂管理的实用能力,使学生成为农业领域的实干专家代表。第4年主要完成企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其中实习环节应该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实习岗位,让学生优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企业或事業单位。

3.2.4    多元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多元复合型人才是指“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人才,能够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的高效发展。针对这一类学生的培养,第3年的课程体系要求宽泛,可以通过开设跨专业的课程包,涵盖内容包括从生产到销售整个农业产业链,使学生能够通过课程掌握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这一时期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线上与线下课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习,主要目的为拓展学生视野,了解农业政策法规以及农业行业的运作机制和市场前景。以茶学专业为例,多元复合型的茶学人才需要掌握从事茶叶栽培、加工、销售以及国际贸易的各类知识,促进与茶相关的三类产业融合发展。第4年的培养与技术型人才一致,技术型人才和多元复合型的人才本质区别在于,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是农业生产一线的行家里手,而多元复合型人才可以成为在农业行业懂专业、能经营、善管理的复合人才[11]。

3.2.5    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相对而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相对更复杂,给予学生的发展空间也更宽广。学校要主动适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形势,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师生创新精神。学校应专门设置创新创业管理部门对学生的创业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并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纳入学生通识教育课程环节,在学生的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纳入创新创业模块。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可以通过申报各级别的创新创业项目或加入现有的创业团队学习,经过考核合格完成学分。科研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通过申报课题,由导师指导完成课题研究,并发表相应的文章完成学分。近年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通过引导学生申报创业项目,安排创业导师跟踪指导,显著提高了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先后获“云南省毕业生就业目标考核一等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奖”“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质量提升奖”“云南省高校十佳创业园”和“云南省青年创业示范园”等多项荣誉。

4    结语

涉农高校是孵育农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场所,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旨在促进和引领农业产业发展,在我国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中举足轻重。长期以来,由于社会的固有偏见,农业教育在我国具有“弱质性”,农业高校与综合类、理工类等其他高校相比,招生情况一直不理想,在优质生源争夺上竞争力较弱。各涉农高校农业类专业一度面临招生困难问题,我国农业人才培养面临着尴尬局面,学生不愿报考农业专业,许多学校无奈撤并了涉农专业,农业领域急需专业人才。如何改善农村工作环境,使之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工作场所,也是乡村振兴需要关注的问题。新时期云南地方涉农高校需紧紧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找准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为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促进云南省乡村振兴。

5    参考文献

[1] 杨肖丽.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J].新农业,2018(3):10.

[2] 夏红莉.党的十九大关于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建设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2018,20(1):15-17.

[3] 毛平,邓良基,张禧. 地方农业高校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高等农业教育,2018(2):20-23.

[4] 李长生.云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12(6):6-10.

[5] 向明生,宋丽华,普雁翔.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人才培育体系构建探讨[J].当代经济,2016(5):50-52.

[6] 李萌萌,云南省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 南方农业,2017,11(5):84-86.

[7] 肖继坪,梁社往,陳疏影,等.新时代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指导意见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9):217-218.

[8] 李瑞来.面向“三农”的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业信息,2015(7):96.

[9] 沈高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6):11-12.

[10] 黄晶,陶诗顺,王学春,等.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实用技能型卓越农业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4):221-224.

[11] 周会明,张焱珍,白丽萍,等.农业人才实践技能的提升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5):342-344.

猜你喜欢

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培养与名师成长探析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