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脑室引流的护理方法及效果研究

2019-10-15林晓玉

健康大视野 2019年23期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神经功能

林晓玉

【摘 要】目的:总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行针对性脑室引流的护理对策和体会。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4例颅内血肿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按照接诊顺序将患者依次分入常规组和研究组,32例为一组。两组均常规脑室引流配合护理,研究组围绕患者身心需求开展针对性脑室引流护理,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合治疗效果总结护理对策和体会。结果:不同护理方案实施后,研究组无一例疗效差者,治疗总有效率达100.00%,常规组23例治疗有效,占比71.88%,两组比较研究组呈明显优势(P<0.05)。结论:颅内血肿行血肿清除微创手术疗效确切,术后辅以脑室引流可加快血肿清除进展,降低身心不适所造成的应激损害,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推广价值极高。

【关键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脑室引流;针对性护理;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3--01

颅内血肿形成于脑内或脑与颅骨间,能够对脑组织产生压迫感,使脑神经受损,继而影响人体活动能力、思维、意识等。当前,现有医学技术已可支持开展非开颅血肿清除的微创术式,且微创手术的用时短、伤口小、康复快等优越性已得到了广泛认可。与微创血肿清除术相伴而生的脑室引流能够促使颅内高压稳步下降,脑内积血快速排出,对手术的成功、患者的康复效果均存在直接的影响。为进一步提升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脑室引流的护理质量,本院实施了针对性护理干预,现结合对照研究将相关护理对策和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纳入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4例颅内血肿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按照接诊顺序将患者依次分入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32例。入选者男性43例,女性21例,年龄为23-74岁,均龄为(57.86±7.45)岁,对比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未见明显差异(P>0.05),可实施对照研究。本组患者接诊后辅以脑部CT等检查,病情诊断明确,自愿参与研究。

1.2 方法

1.2.1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结合脑CT进行OM线定位,明确血肿至头皮的精确距离,对穿刺点进行合理甄选,注意避免误伤功能区脑组织或重要血管;按需摆放侧卧或仰卧位,给予5ml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后穿刺,对病变部位和积血情况进行详细探查,酌情给予可液化凝血块的灌洗药剂;对侧脑室外引流者,借助针钻一体穿刺工具自额头向侧脑室前角穿刺,并将一次性无菌引流管留置其内,以促使脑脊液持续引流至体外;同侧脑室外引流者,仍以相同的方法留置引流管,但需抽出脑室内积血,若肿块过多需要借助装有生理盐水的射流冲碎装置进行前期处理,以套管侧管作为积液排出的通道,必要时可实施脑内血肿碎吸术,血肿碎吸方法无异。

1.2.2 脑室引流护理

1.2.2.1 常规护理

术毕将患者安全转移至病房,保持仰卧体位,并清除病房噪音;借助束缚带进行约束,一般伴发精神症状、意识尚不清晰、躁动不安可视为约束指征;全程执行无菌标准,在敷料、引流管、无菌纱布更换等环节尤其注重提高无菌标准,避免交叉感染;对引流情况予以观察,视情况以无菌注射器吸出堵塞物保持引流通常,维持侧脑室平面与引流管口相距10-15cm的状态,且引流袋挂置高度需以患者体位为准进行调适,确保颅内压维持在1.96~2.45KPa之间;记录引流理性特征如量、颜色、性状等,保持15~20mL/h,150~400mL/天的脑脊液引流速度,避免引流过快或过慢,在拔管前,需要将引流管关闭,同时检查脑脊液外漏情况,引流管末端弯折情况,对安全隐患予以对症护理。

1.2.2.2 针对性护理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辅以针对性护理,主要围绕患者生理、心理的不适展开护理干预,具体而言,实施护理宣教,讲解束缚带约束的必要性,争取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同时将术后可能伴发的不适症状作相应解释,并说明护理干预对策,安抚患者紧张的心理;询问患者约束皮肤是否存在不适感,束缚带是否过紧等,解除生理性不适;介绍康复指导计划,为避免打击患者自信心应将康复目标难度降低,循序渐进,促使患者按计划执行并实现康复目的;耐心、客觀解答患者和家属的提问,避免其思虑重重而对医嘱不予依从;利用碎片时间讲解术后康复要点,宣教全面的健康知识,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目的。

1.3 观察指标 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级为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统计。生活可自理,活动可独立,对他人指导无依赖视为Ⅰ级,疗效记作优,日常活动需在他人的指导下完成视为Ⅱ级,日常活动依赖他人的帮助视为Ⅲ级,二者疗效均记作良,无法自主活动,完全依赖他人视为Ⅳ级,该项活动尚不能用于患者能力测试视为Ⅴ级,二者疗效均记作差,将优者和良者计入总疗效的统计中。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和常规组治疗优良者分别为32例、23例,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研究组呈明显优势(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脑室引流可实现颅内高压降低、颅内血肿清除的目的,是神经外科常用的一项医疗操作技术,该项技术被视为颅脑损伤手术成功的关键[1],也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受损及康复效果构成直接影响,故脑室引流的护理配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全程执行脑室引流无菌标准,同时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特征予以观察和护理干预,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护理方案实施后,研究组无一例疗效差者,治疗总有效率达100.00%,常规组23例治疗有效,占比71.88%,两组比较研究组呈明显优势(P<0.05)。由此表明,颅内血肿行血肿清除微创手术疗效确切,术后辅以脑室引流可加快血肿清除进展,降低身心不适所造成的应激损害,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推广价值极高。

参考文献

陈桂霜,甘雅玲.颅内血肿穿刺侧脑室引流治疗脑出血的护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5):139-141.

猜你喜欢

针对性护理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输尿管撕脱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及效果研究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初步研究
43例车祸致脑部外伤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护理体会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体会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颅骨成形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的改善作用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针对性护理对慢性胃溃疡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