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现状观察

2019-10-15陈烨萱黄刚

文教资料 2019年22期
关键词:现状调查家国情怀大学生

陈烨萱 黄刚

摘    要: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和国家认同感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徐州高校大学生家国情怀现状的调查,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认知现状及存在问题,从“家风家训”的培育、“传统文化”的传承、家国情怀内涵的重构、氛围营造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探析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家国情怀    现状调查

一、家国情怀的历史渊源

家国情怀是将家庭、国家作为命运共同体相结合的一种思想理念,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1]。家国情怀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宗法制下的“家国同构”与“家国一体”思想[2],在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的家国情怀观在当时个人德行培育规范、家族伦理秩序管理、国家治理模式与社会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现代汉语角度解析家国情怀,主要包含“家”“国”及对“家”“国”的“情怀”三个层面的含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家与国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经常被相提并论[3],在“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思想影响下,无数先贤圣人、仁人志士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把对家庭、故土的依恋,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作为一生最崇高的追求。随着历史的演进、时代的变迁,家、国、天下的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根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家国情怀却一脉相承下来[4]。

二、家国情怀的当代境遇

自近代以来,由于国家政局的动荡、国际形势的改变及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由传统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继而建立在近代地理科学和国际法关系基础上的从“天下”转变为“国家”的观念对传统三纲五常的价值系统造成影响[5]。尤其是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中的新时代大学生而言,对家国情怀的认知与理解是他们能否具备优良的品德,能否心系国家与世界,能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青春力量的重要标志。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大学生家国情怀现状有待改善,因此,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对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

2014年3月,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重点提出“要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的要求,文件指出,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教育工作核心,分别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以家国情怀教育为重点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高度重视[6]。

以“家国一体”和“家国同构”为起点而形成的“家国情怀”在历史的变迁与发展中不断沉淀和升华,从先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近代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新时代全体中华儿女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国情怀”在一脉相承中实现了伟大的超越。新时代的“家国情怀”就是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始终紧密结合起来,立足本职工作,艰苦奋斗,做一个有责任担当、有奉献精神、懂得感恩的新时代大学生[7]。

四、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现状调查

由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所处环境、发展方向、社会活动、个人思想发展水平等不同,造成了对家国情怀的不同理解。为了科学准确地判断及了解具体情况,本文依托徐州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发放涵盖了不同学校、年级、专业,调查问卷设计的内容涵盖了“家国情怀”“家风家训”“传统文化”三大方面。

学生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44份。其中,211高校共47份,占19.58%;普通本科高校共159份,占66.25%;普通專科院校共34份,占14.17%。大一50人,占20.83%;大二86人,占35.83%;大三61人,占25.42%;大四43人,占17.92%。具体数据见表1。

(一)大学生对“家风家训”的认知现状分析。

1.对“家风家训”的重视程度。

在被调查者中,76.25%的学生认为家风家训“挺重要的”,22.92%的学生“没什么感觉”,仅有7.92%的学生认为家风家训“不重要”。说明新时代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家风家训”很重视和认可。

2.对“家风家训”的了解程度。

根据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家风家训”,并且大多认为只有“为人处世”“诚实守信”“和睦相处”“尊老爱幼”是“家风家训”的具体体现,仅有不到40%的学生选择“忠君报国”。

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对于“家风家训”的了解仍局限于家庭及个人层次上,并未从“国家”角度进行联系与深入思考。因此,对于大学生“家风家训”现状的培养应着重放在大局观上,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怀。

3.对“家风家训”与“现代社会建设”关系的理解。

在调查中,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良好的家风家训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改善社会风气”和“弘扬传统文化”两个方面,其次是“加强思想文明建设”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平”。此外,约25%的学生对两者之间的联系没有正确的认识,表明目前的“家风家训”教育仍有缺失。

(二)“传统文化”的了解及认识现状。

1.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重视程度。月月月月月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约有28.33%的学生能够确切地掌握我国传统节日的日期,13.75%的学生难以掌握,具体原因是对农历与节气不够了解。

而在表3中,只有不到半数的学生表示“仍然记得并期待传统节日的到来”。

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新时代是一个网络信息大爆炸时代,一个世界多極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外来节日、外来文化的冲击、碰撞,多元的世界使一些价值观未完全成形的学生追随潮流、过洋节。

第二,某些学生内心缺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同样对文化、对民族甚至对国家的认同感不强。表明应当加强对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培养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对文化的认同感。

2.现代教育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影响。

在问题“您的学校是否开设了有关‘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和高校类别的交叉分析结果中,在“211”高校中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有相关课程开设,普通本科则是44.03%,普通专科仅有8.82%,不到十分之一。

从中发现高校间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差别。由此,建议高校之间可以开展交流与学习,通过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转变和教学手段的进步,加强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达到加强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

(三)新时代大学生对家国情怀认知程度。

1.新时代大学生对家国情怀的了解程度。

如表4所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家国情怀的内涵基本了解,非常了解的占总样本的三分之一左右;有将近五分之四的学生意识到了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只有十分之一不到的同学认为家国情怀不重要。

在家国情怀基本内容的统计中,只有一半的学生将家国情怀和“尊老爱幼”联系起来,与之前“家风家训”的结果类似:大学生对家庭和国家的关联认知并不清晰,没有家国一体的大局观。

2.新时代大学生对家国情怀内涵认知情况。

大学生对于家国情怀的内涵掌握得不够透彻。72.73%的学生认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国情怀有关联,即仍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认识到其中联系;学生对于家国情怀和“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不够到位,与上面调查结果符合。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社会可以通过宣传,比如以影视剧、路牌等形式,联合家庭与学校形成良好的氛围,达到增强学生对家国情怀内涵理解的目的。

3.新时代大学生对家国情怀培育的看法。

如表5所示,有69.58%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家国情怀的相关课程,表明新时代的大学生对家国情怀有着一定的关注度,并且对其较为重视。然而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对家国情仍怀抱着无所谓及忽视的态度。

根据对数据的交叉分析显示,“211”高校学生、普通本科学生对家国情怀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普通专科学生,与之前对“传统文化”课程的统计数据相对应。表明学校对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学生对家国情怀的了解和重视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加强学校对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工作便是重中之重。

而在培育家国情怀的问题上,如表6所示,学校开展相关课程成为最多人支持的方式。其次是参加社会调查和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在问卷的最开始,统计了大学生课余生活对新媒体的关注方向,其中将近一半的学生的课余生活重心都放在娱乐节目上,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选择新闻时事节目。表明部分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大事、时事政治漠不关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某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不够,从侧面反映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

五、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途径

当前,部分大学生对于家风家训教育有一定的了解,能够主动地重视,但是部分学生局限于家庭及个人层次上,未从“国家”角度进行联系与深入思考,并且大部分大学生对“家风家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家国情怀的关系理解得不够完全、不够透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和家国情怀的关系认识还不够到位,对时事政治缺乏一定的敏感性和关注度,对传统文化、民族和国家缺乏一定的认同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因此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形成合力,为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提供良好的氛围、环境、措施和内容。

(一)从“家风家训”入手,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中的“家”是“家风家训”的具体体现,“家风家训”的塑造是培育家国情怀的起点。在家庭方面,家长要营造良好家风,树立良好家训,为学生做出榜样和示范;在学校方面,可以举行“家风家训”鉴赏的相关活动,通过搜集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联系时代发展特色进行鉴赏。同时,可以开展大型情景再现活动,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自己编演,使活动做到有情、有境、有趣,让学生“神入”到家风家训的特色魅力当中,在情境中了解、熟悉家风家训的真正含义,从而达到实施家国情怀教育的目的。在社会方面,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对优良“家风家训”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二)从“传统文化”入手,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

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要营造优良的家风环境,还要学会尊重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宝库,鼓励学生阅读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举办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民族、对社会、对国家的认同感。做好传统文化的普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在家庭方面,可以通过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经典的习惯,让孩子认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可以借助让孩子学习书法、乐器、戏剧等方式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在学校方面,可以借助开展“全民阅读”“百家讲坛”等读书活动,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大家接受经典的洗礼,提升自我修养与内涵。此外,学校方面还应该开设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社会方面,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节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比如结合地方特色,举办特色美食文化活动,从美食文化中了解中国传统美食,领略饮食文化魅力,培养大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从重构家国情怀的内涵入手,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

在古代,家國情怀是爱家、爱国、爱君主,新时代,家国情怀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由爱自己、爱家、爱校、爱党、爱国等优秀品质组合而成。

所谓爱家,就是担负起作为家庭一分子的责任。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享受着来自父母、长辈过多的关心与爱护,因此大都缺乏对他人关爱的意识。所以,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课堂的感恩教学培养学生对家庭、对他人关心的意识。既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需要,又是社会伦理关系和谐的需求,更是家国情怀的核心基础。

所谓爱校,就是爱护学校、爱护班级、爱护宿舍、爱护同学,与此同时还要关注、关心学校的发展,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校园里可以看见部分大学生“机”不离手,“宅”成了生活常态,甚至一些人引以为豪,使大学生丧失团队意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下降。因此,正确地引导学生放下手机,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关爱身边开始,培养爱校意识,对培养家国情怀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所谓爱国就是理性爱国,先国家之忧而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践行“中国梦”的道路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聪明才智和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高校要经常通过升国旗、团日活动、主题讲座等形式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辨是非,提高警惕,勇于承担,乐于奉献。

(四)从氛围营造入手,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一,在社会层面。可以从新媒体入手,网络的迅猛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让学生“开眼看世界”的同时,网络上一些低俗的、反动的内容不可避免地会被学生浏览。所以,社会国家层次要守好网络文化的第一阵地,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学校教师和家长要承担起净化学生内心受到网络负面信息消极影响的责任。社会、学校、家庭要密切配合,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积极的成长环境。

第二,在家庭层面。家长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以身作则,对待老人孝顺、关心,对待孩子耐心、友爱,做到尊老爱幼,以自身的一言一行教育、带动孩子从善、从孝,促进家庭和睦,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怀,营造亲切、友爱、平等、自由、互相关爱的氛围。

第三,在学校层面。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活动加强对爱国人士的事迹、家国情怀方面的典范的展览宣传,营造浓厚的学习传统文化、弘扬爱国精神的氛围。此外,专业教师、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心怀天下,爱家、爱校、爱国的,具有新时代家国情怀的大学生。

(五)从社会实践入手,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步入社会之前与社会有效接触,并凭借自身能力对社会做出贡献,将社会对自身的认同与自己对社会的认同结合起来,对培养家国情怀有着很大的帮助。学校可以与社会相关部门合作,积极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国情考察、科技支农、文化宣传、服务民生、生态环保、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志愿服务,让他们在社会志愿服务和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和社情,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

何为家国情怀?如何践行家国情怀?是值得当下每一个大学生深刻思考的问题。正如钱穆先生所言“有家而有国,次亦是人文化成。中国俗语连称国家。因是化家成国,家国一体,故得连称”[8]。家国本为一体,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观念,逐步将爱自己、爱家转变为爱党、爱国,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J].兵团党校学报,2016(03):60-66.

[2]梁耀明,李嘉明.当代大学生军训与家国情怀的历史传递[J].劳动保障世界,2017(24):33-35.

[3]孙保全.以“家”构“族”:中华民族历史建构的独特逻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07):47-52.

[4]习近平.树立五种崇高情感[J].西部大开发,2013(6):5.

[5]张斌,段周燕.家国情怀的当代培育[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5,21(03):65-68.

[6]周刘波.家国情怀:教学意蕴与生成路径[J].历史教学,2018(13):18-23.

[7]肖超婷.浅析新时代下“大学生之爱国”[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10):259.

[8]钱穆.晚年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现状调查家国情怀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