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多元协同机制研究

2019-10-14顾姗姗张兄武

煤炭高等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双创协同

顾姗姗,张兄武

创新力被定位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要素,这就赋予高等教育和高校新的使命和职责: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新时代育人目标。随着“协同育人”“三全育人”等教育理念的提出,探索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协同运作效应的新育人模式,是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新的思路和选择。

一、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多元协同机制的科学内涵

协同理论即“协同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在高校人才培养上,协同理论表现为“协同育人”理论。从实施教育主体角度,可将教育分为由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自我教育。多元主体在学生培养方面往往目标不一致,发挥作用也并不相同。加之不同的主体囿于各自的子目标和职责,则更难以形成育人的合力,进而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多元协同育人正是针对此问题,主张社会教育管理者、学校教育工作者、家庭成员等多元教育主体在有共同的目标、共享的资源和信息系统基础上,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协同运作效应,构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协同人才培养体系。

“双创”人才培养过程中双创意识的增强、双创能力的培养、双创品质的养成仅靠高校内部单一的教育主体、单调的课程教学形式、枯燥的学习内容等很难完成。高校应突破单纯由高校育人的模式,打破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体之间的界限和壁垒,切实整合、共享校内校外的各种教育资源,推进多主体的紧密合作,构建多元协同“双创”人才培养机制。

二、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多元协同机制的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协同教育实践不断推进,协同育人理念也不断更新,育人成效愈发显著。同时,由于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可忽视。

1.高校内部协同取得进展,但与其他育人主体尚未形成协同

随着协同育人理念在高校的扎根,高校在“双创”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行了多部门联动、课内外协同、教学科研协同等方法,拓宽了育人主体范围,整合了内部资源。例如,近些年在大学生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培养方面,高校积极探索了校企联合、产学研用、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等培养模式。然而,高校与外部的其他育人主体仅属于合作关系,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协同。目前高校的教育活动未能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等有充分的互通与协作,尚未形成良好的协同模式。

2.多元协同育人达成共识,但实践中尚未有实质进展

在国家实施人才战略的背景下,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高校、家庭和个人,都形成相对一致的“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并共同朝着目标努力实践。然而,由于各教育主体担负的职责、获取的利益不同,以及文化思维的差异性,推进这一协同机制仅靠“目标”一致远远不够,社会对“双创”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远高于高校实际培养的水平,“双创”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还需要强有力的、实质性的推动。目前,由于缺少可以同时管理各主体的“机构”的顶层设计,缺少对各主体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等,导致各主体还未能在明确各自职责与决策权利基础上有效开展育人工作。最主要的是,高校缺乏主动性导致的外部协同效应未真正形成,使得多元协同工作机制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

3.单个协同运行机制展开探索,但尚未形成系统

多元协同育人运行机制理论与实践大多数都局限在单个机制、单个路径。制度建设方面,主要靠推动校内制度协同,包括制定协同规章制度、营造协同制度环境、建立考评激励制度等;资源共享方面,主要靠整合高校内部资源形成共建共享,包括共享理论研究与宣传的资源、信息收集与传播的资源、“双创”人才培养师资力量等;共促共赢方面,主要以项目为载体拓展合作模式,打造合作平台,等等。不同的运行机制只能解决多元协同工作机制中的某个问题,具有某一方面的价值,但缺少系统的完善的运行机制,使得“双创”人才培养效果并不显著,还未达到预设的目标。因此,围绕“双创”人才培养核心目标,梳理相互契合的核心要素并形成系统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关键。

三、完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多元协同机制的对策

通过分析多元协同“双创”人才培养工作机制的现状,可以发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协同育人的创新环境驱动力不足;二是实施教育的多元主体参与动力不足且动力机制不健全;三是对协同育人的核心要素、要素关系及互动机理、机制关系等研究缺失。

1.着眼于创新环境驱动力,多方位营造良好的协同育人环境

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多元协同机制在推进过程中需要的环境驱动力主要包括政府政策驱动、观念文化驱动、美丽校园建设驱动、科学家庭教养方式驱动、主动学习意识驱动等等。

首先,政府政策驱动改变制度环境。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行业、高校等主体在“双创”人才培养中的权利、义务与责任;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的规章条例,引导、推动高校与社会、行业的协同;整合财政和专项资金,支持“双创”人才培养项目等。政府的一系列引导不仅能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家庭环境,甚至还优化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认知。

其次,观念文化驱动改变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仅仅依靠政府的努力不够,某种意义上更依赖于观念文化的转变,要真正让不同利益追求、不同视角的多元主体凝成一股合力,建构一个被各个主体都认同的文化价值基础。可以采取愿景引导、使命感召、文化熏陶等多种方式,促进各主体自主认可该观念文化,自觉产生价值观引导下的新发展理念,从而营造“创新”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

第三,美丽校园建设驱动改变高校环境。近年来,美丽校园提法较多。其丰富的内涵不仅在于打造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校园,更要营造以“双创”人才培养为中心工作的文化环境,建设和谐校园。

第四,科学家庭教养方式驱动改变家庭环境。家庭环境的改变需要社会、高校等共同的努力。在当前尤其要重视倡导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探索多种先进亲子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改变传统家庭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消除制约协同工作机制建立运行的不利因素。

第五,主动学习意识驱动改变自我教育环境。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性,决定其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认知力和主动学习意识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其主动学习意识,指导其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等方法实现自我创新教育。

这五类环境的营造都有特定的范畴与方法,以“双创”人才培养为统一目标多方位协作营造协同育人环境中,主要形成三个层面的相互交织环境范畴,再互为影响、相互融合,逐步形成理想有序的协同环境。具体建模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多元协同育人环境构建

2.基于自组织特征,建构利益共同体完善多元主体动力机制

协同育人具有明显的自组织特征。根据自组织理论的观点,系统内部各主体通过竞争和协同这两种非线性相互作用博取自身收益最大化[1]。换句话说,利益是支配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系统演化的动力,利益驱动是协同育人最根本的内动力。因此,实现多元主体的收益量化和政策驱动建构利益共同体是完善协同育人动力机制的根本。“利益共同体”的核心就是将个体成长成才与社会发展进步实现有效衔接。只有合作主体有益于得到较大的个体收益,其协作关系才能稳定、深入并持续,引导协同育人机制从无序走向有序,继而有助于保证实现自组织优化演化。自组织特征下的以各主体以利益为动力的协同育人机制模型如图2所示。

社会教育管理者主要分为地方政府层面和企事业单位。高校为国家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地方经济建设离不开“双创”人才的培养,社会教育管理者与高校协同,将参与、调控、监督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培养真正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有用人才保驾护航;对于企事业单位,高校作为地方智库,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更优质的资源和平台。

家庭和个人的利益驱动会较为一致性,但同时也存在多样性。多数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出发点和内动力都定位于个人的成长成才,原本与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应是一致的,但由于升学、就业竞争压力过大,导致利益驱动过于功利。因此在参与“双创”人才培养中,对个人升学、就业等的考量往往就成了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根本驱动力。

各合作主体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先围绕自身利益本能地自组织运动,但在外围的控制参量压力下形成交叉利益,扩大交叉利益逐步形成与自身利益相一致的共同利益。在“利益共同体”作用下,各主体间互动形成的系统不断与外部能量交换,非线性机制作用后形成育人动力。

图2 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多元协同动力机制模型

3.借鉴其他领域协同成果,探究协同育人的核心要素及运行机制

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多元协同机制有效运行过程就是各要素或子系统耦合联动的过程。形成系统运行机制,关键在于分析其核心要素及梳理要素之间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陈英和杜彬恒认为,协同管理“随需而应思想”中人、财、物、信息和流程组成了系统运作的基本要素[2];徐少同和孟玺认为,知识协同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技术、资源、流程、制度和人力等五项[3];姜彤彤和吴修国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注重合作主体三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资源的交融[4],等等。在借鉴上述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特性,笔者认为协同育人应包含以下几个较为核心的要素:制度、人才、知识、资源、信息、流程、文化等。针对这些要素,展开对“双创”人才培养多元协同制度运行机制、资源运行机制、流程运行机制、文化运行机制等内容的研究,探究各运行机制间联动机理,可以推动各子系统发挥最大效能。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多元协同运行机制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多元协同运行机制体系

首先,制度机制是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实现多元协同的首要保障。由高校牵头,联合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学生等多元主体,通过制定“双创”人才培养协同方案、制订方案实施的具体规章制度、建立促进方案落实的监督机制等运行制度机制。其次,资源机制是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实现多元协同的主要内容。高校联合政府、社会、家庭和学生等多元力量,实施“双创”人才培养的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信息资源等协同战略,实现各种资源的共享共建共赢。人才、知识、信息、资源等协同育人的核心要素正是在资源机制运行下发挥作用,资源运行机制也直接决定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成效。第三,流程机制是资源在多元协同开展“双创”人才培养的过程保证。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各方主体之间通过系列共建项目的实施,依托各类实践平台,以“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流通路径,完成多元协同的育人过程。第四,文化机制是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实现多元协同的重要驱动。文化机制意在高校联合其他多元主体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树立协同文化观念,只有经历人为的合作文化转变为自然的合作文化,各子系统的协同运行机制才会稳定、长久。总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实现多元协同过程中,体系内各个机制相互作用、互相制约、高效运行,方能凸显协同育人之成效。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双创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基于知识的智能指挥决策运行机制及其支撑技术研究
农村医养结合运行机制构建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互联网支付时代完善收银审核运行机制的措施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