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古斯舞的发展现状及其传播策略研究

2019-10-12朱玲玉武子媚

艺术大观 2019年18期

朱玲玉 武子媚

摘要:茅古斯舞,是极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遗产之一,但其在湖南本省的传播形势不容乐观。在针对大学生发放的有效114份问卷中,仅74.56%的同学没有听说过茅古斯舞,非常了解的仅占4.39%。靛房镇茅古斯舞具有原始意味,保存较完整,但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茅古斯舞;靛房镇

茅古斯舞拥有着舞蹈、情节、人物等元素,是最原始的戏剧形式,也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著有“土家族部落”之称的靛房镇是当地茅古斯舞的主要发源地,这里也保留了较原始的茅古斯舞形态。

在靛房镇,“狩猎”片段中的祭祀梅山片段中包含着茅古斯舞的历史传说。其表演内容为表演者将猎物放在身前,双手紧合,祭拜“梅山”神,保佑茅古斯人能够狩猎成功。

一、茅古斯舞的发展状况

茅古斯舞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容是由简单走向复杂的。在刀耕火种时代(土家语称jiebuzha ),以狩猎为表演内容;铁器时代,出现就医、赤膊溜等情节(土家族的一种乐器);文明社会,茅古斯舞就出现了读书等内容,现今茅古斯舞表演中又增加了接亲、扫堂甚至更多情节。

(一)茅古斯舞的诞生

茅古斯舞源于茅古斯舞的先祖围着篝火重现“采野果”和“狩猎”的场面。由于当时环境下上山打猎的人较少,而那些能够去打猎的人,想与亲人分享他们发生的故事,围着篝火演示这一场景,土家族的茅古斯舞由此诞生。

(二)茅古斯舞与“舍巴节”

“舍巴节”是土家族的重大节日,在正月、二月、端午节等时间都可举办,“舍巴节”过去称“舍巴日”。

2001年,彭英志组织了建国以来的第一个土家族“舍巴节”,茅古斯舞是最后一个压轴节目。后因当地文化民俗的相关人员觉得名字不够响亮,将本来的“舍巴日节”定为“舍巴节”。

(三)茅古斯舞《石梯乐土》的发展

茅古斯舞剧(《赶肉》,《抢亲》,《砍火》,《扫堂》)通过舞台语言对白,动作,舞蹈,歌唱等方式展现了石梯祖先们的故事。

《石梯乐土》将土家族文化:打溜子、摆手舞、咚咚喹等汇聚在舞台上。导演彭英志表示剧中里所有的元素都是茅古斯舞的一部分,摆手舞也是茅古斯舞的升级版。2017年12月15日,茅古斯舞实景剧《石梯乐土》在湖南电视台播出,新湖南等新闻媒体报道,引起较大反响。它是现今茅古斯舞融合湘西文化的较为成熟的表演形式,类似于现今的舞剧。

(四)“粗魯棍”片段的删减

茅古斯舞表演中现今删减了“打露水”片段,“粗鲁棍”指一种模拟男性生殖器的棍装道具。表演片段将“粗鲁棍”加入男性的胯部动作表演中,并高高翘起,内涵为示雄,后因为视野上的不雅观逐渐被取消。

粗鲁棍片段展现了雄性的风采,他们将这种表演看作是与神灵的交流,寄托种群繁盛延续的美好愿望。茅古斯舞的表演最初是女性表演的,这也说明了人类从母系氏族社会演变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现在的舞蹈中,仅存少数的女性扮演者。

二、茅古斯舞的传播困境

靛房镇现在面临“节点”——市场问题。过去,酉水河流域,表演茅古斯舞的场地多达115个,“舍巴节”表演的场地就有十万平方米,而现在的表演区域减小。除此之外,在传承动力、文化内涵存留等方面仍面临诸多困境。

(一)传承后续动力不足

坡脚村现有国家级传承人一人:彭南京;州级传承人一人:彭英华;县级传承人三人。

茅古斯舞表演是龙山县进行最多的活动,每个月大的演出大概有两次。茅古斯舞的表演对于当地的经济虽然带来了一定的收益,但是微乎其微。传承人彭南京已年近八旬,彭英华老人年近七旬。彭英华是彭南京老师的下一代传承人。表演者呈区域化集中,基本都在靛房镇一二组。

虽然政府要求培养传承人的指标,但是其传承现状仍然不容乐观。村庄里学习茅古斯舞的人数较少,政府虽然极力支持传承人的培养,但是年轻人学习意愿较低。

(二)文化碰撞下内涵传播不充分

靛房镇茅古斯舞的装束,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头上戴的草帽、身上穿的棕榈服、脚上穿的草鞋以及一根象征男性生殖崇拜的“粗鲁棍”。在表演形式上,茅古斯舞表演者都要弯腰驼背,聚在一起,用土家语交流。这很大程度限制了非土家族和不懂土家语的本民族人观赏和学习茅古斯舞。

“外行人”看不出舞蹈的价值和内容,甚至当地人也对舞蹈的本身内涵欠缺了解。尽管近年来靛房镇茅古斯舞形式在不断改变,但有一点随着时光变迁始终不变,即表演的内容都以狩猎内容为主,并作为舞蹈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现代社会下的人们对于这一舞蹈的形式与内容可能存在歧义与“空白”。想要被现代文化语境下的人们接纳,就必须花很长的时间让受众了解其文化内涵,再逐渐接受其表演内容与形式。

(三)财政支持难以兼顾

龙山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至今龙山县铁路未通。县里的经济情况不容乐观,几乎没有大型企业,也未发展工业。靛房镇普通居民多以务农为生,以种植烟叶、玉米为主。县政府财政收入有限,虽然政府很重视茅古斯舞,但是由于县内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需要保护和传承,总体经济、人力资源有限,对申遗成功的茅古斯舞的资助,心有余力不足,也受到各样客观条件制约。

三、传播现状应对政策

(一)政府支持下的大众传播

龙山县是全国重点扶贫县,再加上龙山县作为土家族苗族聚居地,有很多少数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单靠政府加强财政投入,目前难度较大。就政府支持而言,可以对茅古斯舞的传承人给予支持。靛房镇的茅古斯舞为了保存其原始性,始终使用坚持以棕树皮为原料的演出服装,服装制造耗时费力,政府的财政支持能为茅古斯舞表演者减轻经济的压力。

茅古斯舞的传承人对茅古斯舞的传播和传承有很大的影响。政府保护和支持各级传承人,一方面可以让传承人在精神层面减轻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的传承工作更加顺利。其次,政府也应对茅古斯舞的做好资料统计,目前,靛房镇的茅古斯舞研究资料不足。如当地政府能更加详细、有效地做好记录,能为茅古斯舞地研究发展提供很大地帮助。最够,政府应注重电视、宣传栏、广播等大众媒介传播。80%以上地村民都有通过广播、电视了解过茅古斯舞。在当地的经济条件制约下,广播、电视也是不失为有效的传播媒介。而含有“茅古斯舞”文字的宣传栏、横幅等实物宣传品在靛房镇普及率较低,政府应充分利用此方式的传播。

(二)融媒体环境下借助多种平台传播

在融媒体时代发展下的今天,融合性的媒体传播方式应运而生,且受到大众追捧。茅古斯舞的宣传也可多平台展现,除主流媒体外,也可利用短视频、自媒体用户等进行宣传。近年来抖音、快手、火山等视频平台较为火热,短视频将成为主要传播形态。随着5G时代到来,拍摄、制作、上传的门槛大大降低,短视频将爆发增长,传播领域从可读到可视的偏向转移也越发明显。基于“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传播环境来看,茅古斯舞可利用短视频与自媒体平台融合的便利资源,从而增强宣传效果。微信、微博的也是传播方式的佼佼者,其受众互动性较高且涵盖面广,公众号、朋友圈等碎片化传播形态也更加快速、有效。多种平台的传播必然会促进茅古斯舞的传播发展,但应注意传播过程的原则问题。

(三)家庭教育与国民教育相结合

2002年10月,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會召开,提出“中国的高校应该在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研究、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应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落实到大学的学科创新和课程教材的改革上去”。学校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可估量的,这也不失为一个有利措施。而土家族学者彭英志也曾表示,让非遗进学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传播途径。而家庭文化的熏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早的思想渗透方式,也应大力提倡。

(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茅古斯舞,现已是湘西的文化品牌,在武陵源景区已呈现在舞蹈表演中,但非旅游人士了解较少。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茅古斯舞也应致力于对外发展。但要让国内外更多人认同和接受,必须打造独特的民族品牌。而一个品牌的形成需要从内容到形式的精心策划和包装,是日积月累人们的认可和文化渗透。茅古斯舞现已成为龙山县的招牌,在湘西本土地带也广泛知晓,具备了娱乐表演的社会功能,但是仍旧需要进一步努力。可结合文化产业、媒体等多加宣传,致力于成为我国非遗文化的领头人。

四、结语

想要茅古斯舞走的更远,走稳眼前路是发展基础。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茅古斯舞作为一种“博物馆艺术”,是最为有效途径,时代发展日新月异,茅古斯舞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能在多元文化融合下的今天乃至未来继续传承与发展,这是现在无法言说的。无论未来的发展态势是怎样,让后人能够不忘先祖的历史,有途径继续了解这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也是今日能做的有力措施。未来,仍需要政府、大众、学界研究人员等多方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