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日本电影《罗生门》中的现实主义元素

2019-10-12赵国兴

艺术大观 2019年33期
关键词:罗生门现实主义

摘要:日本早期的电影向来注重对现实主义的表达。尤其是以黑泽明为代表的电影作品,侧重于对人性深处阴暗面的挖掘。黑泽明作为日本电影界的大师,用自己最具特色的作品风格来诠释这个世间的真相。而《罗生门》则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影片用一种独特的讲述故事的手法诠释着人性的丑恶。

关键词:《罗生门》;现实主义;日本电影

一、引言

日本电影《罗生门》用自己最具特色的影片风格一路过关斩将,成了日本影史中的经典之作。影片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在小说的基础上增添了很多个人主义色彩,使得这部影片更具感染性。《罗生门》也成了一种生活语言,用以形容世间难解难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节。

二、《罗生门》故事简介

《罗生门》这部影片讲述了三个人在罗生门下讲故事,而故事内容则是一名樵夫在丛林中发现了一名武士的尸体,从而牵扯出三个人物。一个是死去的武士自己,另一个是土匪,还有一个是武士的妻子。影片围绕着武士的死亡,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事件的真相。针对这一案件,总共有四种说辞,一种是发现武士尸体的樵夫的证词,还有一个是武士妻子的证词,以及土匪的证词,最后还有巫女托魂而得出的武士自己的说辞。但令人疑惑的是,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证词,似乎每个人说的都是合理的真相,又似乎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撒了谎。整个事件扑朔迷离,到最后也没能真正的弄清楚真相。也寓意着在这个迷蒙的世界中,真相难寻,真实难找。《罗生门》之所以能成为影视经典,无疑是因为其对人性和现实的刻画,以及情节设置和拍摄方法的创新。在电影诞生的早期,多数影片会走戏剧模式,注重情节内容从而忽略内容中寓意的表达。而黑泽明的《罗生门》为日本电影打开了现实主义的先河。自此之后,日本电影开始注重对现实以及人性的挖掘,从而也衍生出了很多优秀的电影作品。

三、《罗生门》中的现实主义元素表达

(一)拍摄手法的表达

《罗生门》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对情节的把控,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拍摄方法的创新。影片中最具特色的拍摄方式,则是在公堂上讲证词的时候。影片打破了以往的拍摄手法,采用了让演员对着镜头讲话的形式,而影片镜头所代表的则是法官这一角色。而整部影片全程没有对法官这一角色有过人物刻画。影片这一种拍摄手法更多的是一种喻示,喻示着在现如今的世间中,有太多事情并不能完全得到一个公正的答案以及太多的事情真相并不能完全真相大白。影片用這一种特殊的手法,隐喻着在这个迷蒙的世界中,被隐藏的真相,被人性所淹没的真实。影片的过人之处便是其对现实主义的表达,用最具特色的形式表达着在现实世界中的种种未知,以及在人性思维中被隐藏的现实。影片的拍摄手法中还有一层寓意,则是以观众的视角来审视整个案件参与者的证词,用一种特殊的形式来为影片埋下伏笔,也加深了悬念的设置。另一方面,影片在人物诠释以及情节点的设置部分会借助很多自然因素,例如,土匪在休息时树叶被风吹的倒影映射在土匪的脸上,用以喻示之后土匪对武士妻子的一见钟情。影片在细节点的把控上很到位,加之演员精湛的演技,综合导演独具特色的拍摄风格以及优质的情节表达,才诞生出了这样的一部影史经典[1]。

(二)故事情节的表达

《罗生门》最为成功的则是其故事情节的表达,甚至于罗生门这一词在日后乃至现在都用来解读没有真相的案件,不同人不同说辞,扑朔迷离的事件。影片中不论是土匪还是武士妻子还是死亡武士和樵夫,似乎每一个人都清楚真相,但却并未能完全的得到真相。但影片中却在细节处埋下了伏笔。倘若将四个证人口中的证词综合在一起,会得出一个最接近真相的结果,但这也仅仅是最为接近真相的结果而已。影片的立意和寓意都在细节处体现,只有真正地深入影片中去发掘,才会明白整部影片对这个充满虚伪和假意的世界的展现。影片有一种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在其中,将人性中最阴暗的地方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在情节设置中穿插了巫女还魂的情节,从死去的武士口中得出了一个所谓的真相。也在暗暗的讽刺着现实世界的虚伪,甚至连死人的口中都很难得到真实。这也是影片中最具现实性的情节表达。但影片最后也用一个婴儿来为影片做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婴儿代表的是希望和阳光[2],代表着世间最美好的初始。而影片结尾,雨停,婴儿、阳光也在隐喻着,在虚伪的世界中残存的真实与美好。

四、结束语

《罗生门》不仅是日本电影史上的封顶之作,也是世界电影史中得以延续至永久的经典之作。是罗生门开启了一个新的电影时代,并且展现了这世间最真实的现实。黑泽明导演也因此成了日本电影导演界的巅峰人物。这部影片无论从立意、影片的情节,乃至拍摄手法以及情感表达都可谓是登峰造极,用最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世间的阴暗与美好,解读着世间被隐藏的真实。

参考文献:

[1]魏莉莉.虚妄?真实?——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罗生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01):59-61.

[2]郑绍楠,张海涛.《罗生门》:在历史之真与文学之真之间[J].电影文学,2008(06):60-61.

作者简介:赵国兴,四川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罗生门现实主义
屠龙者终成恶龙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产妇自杀的“罗生门”
工资涨得太快?劳资双方的“罗生门”
罗生门下的人性丑恶——解析电影《罗生门》
电影《罗生门》的素材考察
为什么
黑泽明镜头下的多襄丸与菊千代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