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摇篮育初心 使命不褪色
——赏李可染《革命摇篮井冈山》

2019-10-11

老年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黄洋界李可染云海

翔 镶

井冈山那郁郁葱葱、逶迤不断的群山,在上千年的中国山水画史上,从未进入过画家的视野,直到20世纪成为革命圣地后,才开始成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题材,进而有许多画家接踵到井冈山写生、创作。傅抱石、黎雄才、魏紫熙、钱松、陆俨少、黄胄等,许多画家都在井冈山留下了足迹,并在中国画坛留下了描绘井冈山胜景的佳作。

李可染以井冈山为题材创作的山水画作品,主要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初和1977年至1980年代两个时期。其实,他开始画井冈山的时候,还不曾去过井冈山,他笔下所流露的是其心目中的、想象的、理想的“圣山”。他关于井冈山题材的作品,构思、构图基本相近:画面中直面观众的是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山,观众与画面前景上的红军战士处在同一视角,迫近大山,感受到“山从人面起”那种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在画面的创意和形象创造上,其井冈山题材的山水画与以前的作品血脉相连,而在对崇高感的营造上则可视为《万山红遍》的延续与拓展。郭熙《林泉高致》讲:“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无偃蹇背却之势也。”李可染笔下的井冈山主峰,正是这种“众山之主”的堂堂大山,气象雄浑,杂木丰茂,表现出一种崇高壮美的审美境界。

1977年8月,毛主席纪念堂落成之前,组织全国有成就的中国画画家分赴各革命圣地,为纪念堂创作陈列画,李可染受命以井冈山为题材进行创作。《革命摇篮井冈山》,正是为此而创作的作品。作品中钤有“可染、可贵者胆、江山如此多娇、陈言务去”诸印,题识“革命摇篮井冈山,可染敬绘于北京”。画面中景最主要的位置是黄洋界,“群山环拱、云海翻涌”的景象正是黄洋界这一关隘名字的由来。为云海所衬托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虽然在画面上体量较小,但却分外醒目,是整幅作品“画眼”之所在。纪念碑下有一条山路由山脊蜿蜒而下,茫茫云海横亘左右,左边山峦起伏,远景一眼望不到头的群山隐现在云际。前景一长排挺立的青松,像是枕戈待命的战士,也像是肃立致敬的后来人。

为了搞好创作,李可染于当年5月21日至6月5日到南昌、井冈山、庐山体验生活,收集创作素材。期间,夫人邹佩珠、学生李行简一路陪同,在江西工作的学生王兆荣奉江西省委之命接待他们。后来,王兆荣在《李可染先生井冈山、庐山行程纪实》中,对李可染在井冈山深入生活的经历有过具体记述:“26日,到黄洋界不久,突然乌云翻滚,一片昏黑”,“28日,抵达黄洋界,只见一片厚厚的云层,横断山腰,仿佛人在天上。先生兴奋得脸都涨红了……到了最高点,看四面环山,高耸入云端……先生兴奋极了,动身画起速写来……人与景已融为一体了。先生画意正浓,面对实景在构思、构图,迟迟不肯下山。”王兆荣的文章,为我们了解李可染当年在井冈山体验生活、构思创作这幅作品的过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从江西回到北京后,李可染立即着手为纪念堂创作巨帧的《革命摇篮井冈山》,到7月份如期完成。由于具体陈列环境的限制,《革命摇篮井冈山》一画采用了与其先前的《井冈山主峰图》等作品不同的横长幅构图。

《革命摇篮井冈山》李可染 75cm×93cm 纸本设色 1977年作 北京毛主席纪念堂藏

李可染在这一奇异景观的具体环境中,对景创作、结晶而成了《革命摇篮井冈山》的意境和画面构成。作品不仅仅是对眼前景物的真实描绘,更是出自画家对表现对象的深刻体悟和挥毫落墨之际的真情流露。画面的意匠经营与形象创造,同样体现了画家创作经验的积累与升华。“山欲高,云霞锁其腰”,苍茫云海不仅烘托了山势,也对井冈山连绵的峰峦起到了既分割又连为一体的作用。当然,这些都离不开画家的苦心经营与布置。

李可染非常重视山水画创作构图中层次的表现。他讲过:“构图最重要的是要有层次,有纵深,要往里面去,用纵深表现空间。”他笔下的井冈山题材作品,无论是堂堂大山,还是群峰连绵,都画出了深厚的层次感,表现出山体的浑莽、厚重、分量感。循着这些特点,再去研究《革命摇篮井冈山》一作对画面经营的用心和精彩之处,会使我们对于山水画的创作得到更多的领悟。

猜你喜欢

黄洋界李可染云海
冯贵华
河山有君
——李可染画院院展
等不及的收徒
西江月? 井冈山
他到底是谁
藏在云海里的梦
李可染:胸中丘壑,笔底烟霞
这个假期你去哪儿
黄洋界观云海
黄洋界缘何蜚声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