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地区奶牛场对酮病认知情况的调查

2019-10-11江亚辉米本中

中国奶牛 2019年9期
关键词:重庆地区奶牛场牛场

江亚辉,米本中

(1.重庆市天友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庆 401120;2.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 400065)

酮病是奶牛生产中一种较为常见的代谢病,患病奶牛免疫力下降,直接影响奶牛产奶量和繁殖机能,使配孕次数增加,受孕天数延长,严重影响牛场正常生产。据报道,美国奶牛场临床性酮病的发病率约为4%,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可高达15%~30%,产奶量可下降15%~20%[1]。研究人员单独对威斯康辛州74个牧场进行酮病发病调查,发现40%的牧场是阳性场,34%的牧场处于临界,26%的牧场为阴性场[2]。目前该病已成为影响奶牛牧场生产的重要营养代谢性疾病之一,对其重视程度已超过瘤胃酸中毒和产后瘫痪等疾病。

近年我国大量引入奶业发达国家的养殖先进技术,奶牛单产不断提高。然而,在产奶量增加的同时,奶牛酮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有研究表明,对国内新产奶牛0~70d血液中β-羟丁酸进行检测,发现临床性酮病的发病率为6%~8%,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为10%~30%,有的牧场酮病发病率甚至更高,酮病的发病率高于美国[3]。另有研究表明,当奶牛血液中β-羟丁酸值>1.8mmol/L时,产奶量降低也会超过3kg/头,所以酮病正在逐步影响我国奶牛单产和牧场经济效益[4]。

本文选择重庆地区各大国营和私营奶牛场对奶牛酮病的认知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本病对奶牛场的影响以及相关管理者对奶牛酮病认知程度,对有效指导生产实践、改善奶牛场生产管理有重要意义。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7年5~9月份,以重庆地区的25家大型国营、私营规模化奶牛场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1.2.1 实地走访

对重庆地区奶牛场进行实地走访,对奶牛场负责人、主管、技术人员进行详细采访,了解掌握他们对奶牛酮病及其危害的认识情况。采访的过程中,做好笔录,最终对采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1.2.2 问卷调查

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对地区全部奶牛场进行预设内容调查,内容包括牧场数量、牧场性质、牧场人数、存栏数、技术员总人数(包括兽医人数、繁殖员人数)、交售牛奶企业、饲喂方式、精饲料解决方案、是否自配料等。

1.2.3 现代电子通讯技术沟通

在遇到对奶牛场调查疏漏的问题需要补充或核对时,利用电子邮件、电话、QQ、微信等现代电子通讯技术进行沟通确认。

2 结果

2.1 对酮病的总体认知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私营牛场业主或场长大多数是从其他产业转型而来,对牛场建设规划、饲养管理及疾病预防等知识掌握较少,部分牛场业主或场长能够回答奶牛生产过程中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等问题,但对奶牛酮病及酮病预防的认识较少。驻场的技术员虽然基本都能认识到酮病的危害,但在实际生产管理中,对酮病的重视程度不够,生产水平普遍较低。相对私营牛场,国营牛场的管理员和技术员对酮病的认知较好,重视程度也较高。经调查各奶牛场对酮病对奶牛生产危害的认知不一,表1为问卷调查情况。

表1 对奶牛酮病对牧场生产危害认知情况的调查

在对25家奶牛场调查过程中,对奶牛酮病有基本认识的占92%,有8%的牛场对奶牛酮病毫无概念。对奶牛酮病可造成单产下降、药费增加及奶牛淘汰率增加等3项影响,有92%的管理者认同。认为酮病对乳品质量会造成影响的,仅有12%的管理员和牧场主认同。76%~80%的牧场认为酮病会影响受胎率和拉长产犊间隔,认知占比较高。表1中显示,对酮病影响的经济指标中饲料费用的认同度最低,对于酮病造成所有影响结果的认知度差异较大。认知酮病的奶牛场主或管理者对于酮病可能造成的影响占设计调查基数的60%,有40%的盲区,其中会造成产奶量下降、增加兽药费用及淘汰率升高的认识较深,基本不了解奶牛酮病会影响乳品质量。

2.2 对酮病防控措施的认知情况

本次对25个规模牛场进行调研,设立了临床酮病治疗9个常见酮病防治调查项。80%的牧场主或管理者认同干奶期及围产前期奶牛体况需要控制,60%的牧场认为对产犊后灌服产后汤是必要的,仅12%的牛场管理者认为由于青贮管理不当造成的青贮品质下降会引发酮病。采用添加有机铬、葡萄糖前体物或过瘤胃葡萄糖等方式控制酮病的牧场较少,占16%~24%。对于临床酮病需要治疗的认同度达100%。统计结果详见表2。

表2 对酮病防控管理措施认知情况的调查

牧场对于酮病防控管理措施的认识,通过对每一项酮病防控措施占全部酮病防控措施总基数的百分比来反映。近年来,针对奶牛酮病采用最多的方式仍是发现疾病后再临床治疗,占比为11.1%;在防控措施中,最不受重视的就是对劣质青贮饲料的使用控制,已开展调控的仅占1.3%;饲养上采用饲喂有机铬、葡萄糖前体物等功能性产品的牛场占比较少,仅占2.7%;产犊前分群饲养、控制体况及灌服产后汤控制酮病等方式采用较多,占比在6.7%~8.9%之间。

2.3 酮病检测情况

本调查所涉及的重庆25家规模牧场已有15家开展酮病检测,占60%,另外10家未开展酮病检测,占40%。其中国营场全部实行了技术标准化,酮病检测统一采用血酮检测方式;私营场因每个场都是独立经营,检测方式不固定,多采用牛奶和尿液检查,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牧场酮病检测情况调查

表3还显示,酮病检测方式上,采用血酮检测方式的占比为33.3%,采用尿液试纸条检测方式的占比为6.7%,因乳酮试纸条检测方式操作简便,为私营牧场较为常用,占比为60.0%。

表4 奶牛场酮病检测时间调查

检测酮病的时间多在产后3~7d,其中3d和5d占比最高,占24.2%;产后10d内检测比例占82.8%;产后11d~产后第7周内检测数量相对较少,仅占17.2%。总体来说,重庆地区针对原发性酮病的监测较多,对于继发性酮病的监测较少,不能准确反映生产中存在问题。表4为相关调查结果。

2.4 酮病治疗情况

奶牛酮病的防治方法较多,预防和治疗没有截然分别,酮病治疗主要围绕着Ⅱ型酮病开展工作。国营大规模场多采用经口灌服生糖前体物、胆碱、烟酸等物质,较少采用输液方式。私营牛场主要针对临床酮病进行治疗,主要采用输液补糖钙方式。对重庆地区各奶牛场酮病治疗方法的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酮病治疗方法调查

3 讨论分析

重庆地区与北方地区相比,牛场的规模相对较小,国营牛场一般在1000~3000头,私营牛场一般在100~600头。本次调查全面涵盖了重庆地区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奶牛场。通过调查发现,牛场普遍认为奶牛发生酮病后,会导致奶牛单产下降和药费增加及淘汰率增加。但对亚临床酮病的认识不足,特别是私营牧场,少数牛场从未了解过酮病,其对牛场危害更加不清楚,所以对酮病的防控重视程度不够。除专业的奶牛营养师之外,牛场管理者、兽医和繁殖技术员对酮病的认识不够深入,很少认识丁酸型酮病的危害。总的来说,更多关注酮病发病后的治疗,对酮病的预防较差。

奶牛酮病的防控方式较多,如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合理分群科学配制日粮、加强围产期的保健管理、控制产后感染等,是目前防控奶牛酮病的重要手段[5]。加强青贮制作和使用管理,定期检测青贮中丁酸含量,及时调整青贮使用量或停用劣质青贮,会降低食源性酮病的发病率[6]。重庆地区规模较大的国营奶牛场对酮病防控新技术的应用较好,能科学设计日粮配方,采用分群饲养方式,使奶牛体况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新产牛采用灌服产后汤和生糖前体物,日粮中添加有机铬刺激胰岛素分泌。规模较大的国营牛场在开展临床酮病的个体治疗的同时,已经全面开展了酮病的群体预防工作,酮病防控方式进一步走向成熟。

重庆地区已经开展酮病检测的牛场,在新产牛检测时间上较集中在产后10d内,说明牛场较重视对围产前期牛只饲养结果的监测,侧重Ⅱ型酮病的防控。在产后11d~产后第7周内的酮病检测较少,对于产后护理、料槽及舒适度管理等不够重视,说明已开展酮病检测的牛场,对Ⅰ型酮病的预防上理解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奶牛场没有开展泌乳早期酮病的检测,或仅有较低频次的检测,然而对围产前期牛只酮病的监测工作基本没有开展。

4 小结

综上所述,重庆地区应加强牧场管理员、牛场老板和技术员关于奶牛酮病的相关培训,提升其对酮病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优化并实施酮病预防方案,从而降低酮病的发病率,提高奶牛单产和牛场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重庆地区奶牛场牛场
洛绒牛场
洛绒牛场
1971-2018年重庆地区高温的气候特征
在亚丁(二首)
肉牛舍自走式牛场清粪车的研究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Floating dairy farm 漂浮奶牛场
真绅士
乡土文化教学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重庆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剖析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