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花有意——孟浩然《春晓》情感内涵再议

2019-10-11安徽吴怀东

名作欣赏 2019年25期
关键词:花落孟浩然落花

安徽 吴怀东

孟浩然的《春晓》堪称一场意外的夜来春雨送来的一首纯静好诗,也是千古传诵的唐诗名篇。闻一多曾经赞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唐诗杂论》)。其实,近年来有学者指出,今天所见到的《春江花月夜》很可能是后人“截取缀合”张若虚其他诗作及有关乐府诗而成;而在我看来,《春晓》真正称得上“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如现代著名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林庚先生分析说:这首诗表达了“一种雨过天晴的新鲜感受,把落花的淡淡哀愁冲洗得何等纯净!花总是要落的,而落花也总是有些可惜。春天就是这样在花开花落中发展着”。在林庚先生看来,这首诗代表着唐人那种独特、浪漫、唯美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唐诗的可贵处就在于它以最新鲜的感受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启发着人们。它的充沛的精神状态,深入浅出的语言造诣,乃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最完美的成就。”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常见的未必真懂得,即如本诗题目,陈尚君教授就指出,今存孟浩然诗集唯一宋本——南宋蜀刻本卷一题作“春晚绝句”,显然,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春晓”这个题目,其实是后来出现并在明代以后才流行开来的。从内容来看,《春晓》无非是写暮春某个早晨,诗人睡了一个很好的“回笼觉”:这天晚上,“夜来风雨声”,搅得诗人夜半醒来,而一阵风雨过后,诗人又沉沉睡去,直到早晨“处处闻啼鸟”,诗人才真正清醒过来,诗人此时突然想到夜里风雨之中门前“花落知多少”。这首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盛唐社会的安定和生活的富足,更生动直观地反映了盛唐人心态的雍容、精神的高洁和趣味的优雅——一个关注落花的人,他的品位是多么高雅啊!然而,这首诗的内涵是否就如此单纯?诗人的感受是否就如此纯静?其实未必。我们在此重点讨论两个细节即诗人“春眠”和“落花”的复杂情感内涵。

此前已有学者质疑对这首诗流行的解读。李雁教授《外面的世界——孟浩然〈春晓〉别解》(《语文建设》2002 年第7 期)曾关注到孟浩然写“眠”的文化内涵,“在日常生活中,贪睡本属懒惰行为,似乎并无多少诗情画意”,而在政治家,尤其是儒、道不同的思想传统中,睡懒觉就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习惯,而代表着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种文化立场的宣示:儒家倡导积极用世,故对于早晨不起的睡懒觉持一种鲜明的批判立场,而道家强调尊重自我,不鼓励用世,追求散淡洒脱,似乎还倡导白日酣睡——养身养神。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就自述云:“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李雁教授甚至认为,孟浩然对“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惋惜,也不是传统学者所解读的“将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与自己的身世联系起来,通过春之将逝反观人生之短暂”,他认为“细品《春晓》则不然,听雨人(指诗人孟浩然)完全游离于风雨之外,是个旁观者、欣赏者”,“其关键在于窗内与窗外隶属于两个完全截然不同的世界。窗外发生的日出日落、花开花谢、风吹雨打与窗内高卧之人没有直接关系,正因如此,他得以站在更高层次上审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并由此进入审美世界”。但是,在我看来,李雁的解读似乎和流行的理解大同小异,并没有解读孟浩然此诗的个性化思想情感。

解读这首诗必须明确一个前置问题:孟浩然真是一个超然世外的人吗?其实,翻看孟浩然的诗集、了解孟浩然一生的行迹可知,孟浩然并非天生的隐士,并非生来就无意于仕进,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他怀有强烈的济时用世之愿望,他也不辞劳苦亲赴京城长安参加考试,请求达官贵人汲引,只因秉禀性孤高狷洁,不愿折腰屈从、觍颜求人,最后才放弃仕宦而走向山水田园。《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诗云:“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予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归来当炎夏,耕稼不及春。扇枕北窗下,采芝南涧滨。因声谢同列,吾慕颍阳真。”这种貌似的洒脱背后其实包含着一种深沉的无奈。《岁暮归南山》诗说得更清楚:“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此诗清晰地表达了孟浩然的深深失落。孟浩然这种深层矛盾、纠结的心理,在当时其实并没有被理解,李白《赠孟浩然》诗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在李白眼里,青年时期的孟浩然就坚定了隐居的志向,孟浩然简直天生就是一个不问世事的高人隐士。直到五代人撰写《旧唐书》依然说:“孟浩然,隐居鹿门山,以诗自适”,仍然强调他的“隐居”与“自适”。

明确了孟浩然思想与心态的复杂性,才能对“春眠不觉晓”的深层内涵有更准确的理解。固然,孟浩然自述“春眠不觉晓”,表现了自己的从容、洒脱——不必如仕宦官吏那样忙于上班工作,毋须应付复杂的世俗人情。翻阅孟浩然诗集,我们确实看到,孟浩然似乎很喜欢在诗中写自己的“卧”以及类似昼卧行为,如:“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宿终南翠微寺》)“南陌春将晚,北窗犹卧病。”(《晚春卧疾寄张八子容》)“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拨。”(《早发渔浦潭》)“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夏日南亭怀辛大》)“闲卧自倾彭泽酒,思归长望白云天。”(《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谢公还欲卧,谁与济苍生?”(《陪张丞相祠紫盖山途经玉泉寺》)“徒对芳尊酒,其如伏枕何?”(《初年乐城馆中卧疾怀归》)“吾友太一子,餐霞卧赤城。”(《寻天台山作》)“能令许玄度,卧吟不知还。”(《宿立公房》)“经过宛如昨,归卧寂无喧。”(《寄赵正字》)“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昔余卧林巷,载酒访柴扉。”(《闻裴侍御朏自襄州司户除豫州司户因以投寄》)“因声两京旧,谁念卧漳滨?”(《送崔易》)“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清明日宴梅道士房》)“伏枕嗟公干,归山羡子平。”(《李氏园卧疾》)“就枕卧重帷,夜久灯花落。”(《寒夜》)等等。我们注意到,在这些诗句中,除了个别写因病而不得不“卧”(“卧疾”)之外,大部分的“卧”是表现了自己生活的洒脱和心态的宁静。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孟浩然也知道“卧”与用世的矛盾——“谢公还欲卧,谁与济苍生?”(《陪张丞相祠紫盖山途经玉泉寺》)他之“卧”未尝不是因出仕无成而不得不如此——“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清明日宴梅道士房》)“愁春尽”就是担心韶光易逝,事业未成。事实上,有时候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说这种行为已经透露了与实际所说不一致甚至相反的内心隐秘。如果我们把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与最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联系在一起观察,则能更清楚地感受到其隐隐的情绪波动。

关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情感内涵,古代和当代学者已有共识,那就是“惜春”,如:“首句破题,二句即景。下联有惜春意。”(唐汝询:《唐诗解》)“晓景喧媚,莫卜夜无寂寞。惜春心绪,有说不出之妙。”(《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引周珽语)“诗到自然,无迹可寻。‘花落’句含几许惜春意。”(黄叔灿:《唐诗笺注》)“描写春晓,而含有一种惋惜之意。惜落花乎?惜韶光耳。”(王文濡:《历代诗注评读本》)“此古今传诵之作。佳处在人人所常有,唯浩然能道出之。闻风雨而惜落花,不但可见诗人清致,且有屈子‘哀众芳之零落’之感也。”(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前半写春绪方浓,后半写春光将尽。意伤春逝,非惜落花。而措语婉曲,含蕴无尽。”(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从此意义上说,孟浩然对于自己“春眠不觉晓”的生活状态其实也有一种淡淡的不满和隐隐的失落:没有建功立业,任由大好韶光流逝,所以才“愁春尽”(《清明日宴梅道士房》)!貌似洒脱,实有无奈;貌似释然,实有哀伤。生活也许就是这样:在别人看来的洒脱,其实包含着无限却不便明言的无奈和心酸!

然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不是就是简单的“惜落花乎?惜韶光耳”(王文濡语)?孟浩然诗多次写到落花以及落花下的活动:“坐觉诸天近,空香送落花。”(《登总持寺浮图》)“法雨晴飞去,天花昼下来。”(《题融公兰若》)“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梅道士水亭》)“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游景空寺兰若》)“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喜。”(《清明即事》)孟浩然写到的落花,有的来自佛教,赞叹佛说法如散花如雨,如李白《寻山僧不遇作》:“香云遍山起,花雨从天来。”李华《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十里花雨,四天香云,幢幡盖网,光蔽日月。”除此之外,孟浩然对落花的描写也反映了当时人对落花之美的崇尚。其实,根据日本学者青山宏的研究,南朝到初唐,诗人喜欢将落花作为春天最好的景致加以描写,如:“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谢朓:《游东田》)“洛阳梨花落如雪,河边细草细如茵。”(萧子范:《燕歌行》)“雨霁虹桥晚,花落凤台春。”(上官仪:《安德山池宴集》)“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卢照邻:《元日述怀》)“落花泛泛浮灵沼,垂柳长长拂御沟。”(骆宾王:《代女道士》)“落花双树积,芳草一庭春。”(宋之问:《题鉴上人房》)“风光新柳报,宴赏落花催。”(杜审言:《宿羽亭侍宴应制》)“清歌芳树下,妙舞落花中。”(张说:《侍宴武三思》)以及王维的“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闲”(《寄崇梵僧》),“兴阑啼鸟缓,坐久落花多”(《从岐王过杨氏别业》),“落花家童未扫,啼鸟山客犹眠”(《田园乐》),“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等诗句,当然,最出色的还是创造力最旺盛的盛唐两大家李白、杜甫对落花之美的描写:“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好鸟吟清风,落花散如锦。”(李白:《月下独酌》其三)“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少年行》其一)“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直就胡姬饮。”(李白:《白鼻騧》)“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曲江对酒》)“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杜甫:《遣意》)“风吹花片片,春动水茫茫。”(杜甫:《城上》)“最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可见他们对落花之美的无限爱赏——这与今天更喜欢欣赏百花盛开、花团锦簇的欣赏趣味不同。应该说,孟浩然对“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隐隐的牵挂,固然表现了他由落花联想到春之将逝的伤感——这是众所周知的最常见的心理反应,而且,这种落花兴悲的情感反应经过杜甫和中唐到了五代和宋词后被普遍化,成为一种与“悲秋”并行的情感反应模式——“伤春”,但是,我们在此要强调的是,孟浩然其实还表达了另一种遗憾之感——因为自己的酣睡而错过了欣赏一场人间最美的风景,而这种对落花之美的独特爱赏风尚后来失传了,因此被后代的研究者和欣赏者所忽略,未免遗憾!

总体上,我们认为林庚先生对《春晓》内涵的解读是准确的,但是,“诗无达诂”,我们认为《春晓》还包含着深层次的内涵和更复杂的情感。诗人艺术创造的核心是塑造艺术形象,此时他肯定努力含蓄而明确地表达某种思想和情感;但是,诗人所选择的艺术形象本身却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这种艺术形象中难免暴露了诗人更多、更复杂、更隐秘的生命感受,甚至可能诗人本身对这种感受也没有清醒的自觉意识,却是在他的无意识中隐隐地存在着,用理论化的表述,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形象大于思想”吧。

①唐宸:《〈春江花月夜〉成篇献疑》,《乐府学》第十五辑。

②《唐诗综论·代序》,商务印书馆2011 年版。

③选自《行走大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91 页。

④本文所引孟浩然诗,俱见徐鹏《孟浩然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年版。

⑤转引自刘学锴:《唐诗选注评鉴》,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年版。

⑥青山宏:《唐宋词研究》,程郁缀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猜你喜欢

花落孟浩然落花
落花
落花
11月,花落寒轻
落花有感
春晓
春晓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