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类课文课堂教学方法探索

2019-10-08陈丽霞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29期
关键词:故事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摘要】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本中,故事类课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心理和兴趣爱好,这样选文是对中小学校学生教育主体地位的彰显。而故事作为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遵循文学本身的特点对故事类课文进行教学,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的体现出文学的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美的享受,美的收获。文中筆者就故事类课文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进行课堂教学进行探究,寻找故事类课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高效方法。

【关键词】故事  语文课文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课题】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成果论文,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38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9-0058-01

故事类课文在新课标中没有明确地标注,我们专门提出来也就是为了和诗歌、写景状物类以及说明议论类等类型的课文进行区分。故事类的文章分为好几类: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名著故事、名人故事等等,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主题鲜明,情节简单,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但也有不同之处,每一类类型的故事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例如神话故事想象,名著故事侧重塑造人物形象,名人故事侧重励志等等。这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也给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故事类课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遵循文学本身的特点对故事类课文进行教学,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的体现出文学的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美的享受,美的收获。新课改背景下,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故事类课文课堂教学方法:

一、有感情的朗读增强语言感染

朗读是最原始也是最直接可以感受故事情节美,语言美的方式。我们都知道文学类文本都具备语言美和情感美。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先有感情的朗读故事,让讲故事的语言美充分的展现出来,传达到学生耳中。学生通过听,初步感受到故事的语言美和情感美。这样做既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又能用情感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想象和联想。当然现在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我们课堂的主人,所以在课堂上不仅教师进行示范朗读,更要指导学生朗读,比赛阅读,看看谁的情感最真挚,语调最动听。尤其是故事中语言描写较为丰富,情感表达较为优美的段落或者篇章,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故事的语言美,从而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故事中、课堂教学过程中。

二、深层次的感悟促进情感享受

语文教育对一个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有经验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在时刻想着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的体悟。学生因其独特的年龄段和认知体验,对于未知的好奇等,使得他们对什么都有兴趣,但这种兴趣又不能长久保持。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得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悟,例如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中体会故事人物的心情和思绪。这样用情感体悟引导学生进入想象和联想的世界,在想象和联想的世界中对故事产生更多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等资源共享的便利,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料,这样的一些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能够通过这些辅助达到对故事类文本的理解和接受,并从中感受到收获的乐趣。学生的心灵是亦可需要教师用合理的方法去点燃的火种,教师就应该通过深层次的感悟,去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化抽象的故事类文本为具体的情感感知,让学生沉浸其中。

三、同参与的表演加强形象感悟

卢梭说经验和接触是真正的导师,而我们也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文学类文本,故事类课文如果只是按照原来的教育教学方式,通过标注段落、划分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等程序来完成,就会落入“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手段的俗套,学生也不会对课堂和文本产生多大的兴趣,课堂运行效率会极其低下。作为故事类文本,不管是人物故事还是通话故事,必然会包含一个或多个形象在文本中,并且有一条明确的故事线索贯穿其中,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改变,将故事改变为情景剧或者小品等易于表演的形式,然后发动学生们积极参与,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并将其表演出来。在表演中,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为了能够表演好自己的角色,还会主动的去理解文本,把握故事中的形象,还能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四、主动性的探究加深故事理解

古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故事,不仅能够在思考中加深对故事形象情感主题的认知,还能够完成对所学知识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而培养理性思考生活的好习惯。但是要注意的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片相同的树叶,所以在思考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将学生的思维固化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中,也不要禁锢在文学作品对其的评价中,更不能去要求所谓的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应该针对不同学生做出不同的引导,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知识积累去感悟,去思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所以在思考过程中我们应该多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体验,同学之间鼓励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并求同存异,教师要及时进行具有高度的而且带有指导性的评价,把学生再引向一个高度,以便拓展每个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五、个性化的讲故事完善学习体验

在对故事文本理解掌握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讲故事讲出来,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开始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完成对故事的复述,在复述中能够讲清楚起因、经过、结果就可以然后慢慢在复述的基础上对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要求,使其能够在复述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细节描述;也可以让学生对故事进行合理的改编,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样的要求看似简单,实则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理的想象能力,而且这种改编也是深得学生喜欢,因为在改编中,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这也使得他们得到了一种全新的体验。

总之,故事类课文的课堂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具体的故事类型进行随机调整的,在具体的课文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有效的方法来进行,最终提高课堂效率。另外故事类的课文进行切忌把文章“解剖”进行阅读,我们只需要整体感悟她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同时我们的课堂上的阅读都是为课外阅读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同时还要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红.低年级故事类课文教法新探[J].教育革新,2011.03

[2]孟晓军.新手和专家教师故事类课文教学的个案研究——以《开天辟地》教学为例[J],2015(03)

[3]王树华.一般故事类课文怎么教[J].语文教学通讯,2011(03)

作者简介:

陈丽霞(1972.07-);女:汉族:本科:一级教师;甘肃省武威市人;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故事类课文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故事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