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2019-10-08李丹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29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

【摘要】文字性与语言性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准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其德、智、美、劳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选入中小学语文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既有亲情,友情;也有师生情、爱国情等。准确把握文章所表达的这些情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很好途径。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學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9-0054-02

一、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学习《墨竹图题诗》时,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所表达的郑板桥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我给学生介绍了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当时天下大旱,粮食歉收,灾民们啼饥号寒,四处流浪,饿死的人随处可见。可政府却迟迟不放粮赈灾,面对此情此景,作为地方小吏的郑板桥心急如焚。晚上躺在县衙的床上听到风雨吹打竹叶的声音,就如同听到了灾民们痛苦的呼救声。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起身提笔连夜给上司写信,恳请赈济灾民。公函发出很久了,但却迟迟不见回音。万般无奈之下,郑板桥不等上司批文下来,便擅自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结果因此获罪,丢了乌纱帽。了解了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再去理解诗歌内容, 郑板桥公而忘私的拳拳爱民之心跃然纸上。学生们也被郑板桥的正直善良所感动。

二、通过亲身经历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艺术植根于生活,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妈妈的爱》是一首感人肺腑的现代诗,它把妈妈的爱形象地概括为“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温柔的责备”。我们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妈妈朝夕相处,妈妈无时无刻不在关爱着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妈妈对我们的爱呢?我让孩子们联系日常生活想一想:平时妈妈是怎么照顾我们的?结果孩子们说了许多许多,从穿衣戴帽到吃饭睡觉,从走亲访友到外出游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凝聚着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有些孩子说着说着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他们领悟到:妈妈的爱就蕴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妈妈的爱就是那么简单、那么琐碎、那么平凡、又那么无私。

三、列举身边的事例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提高民族素质,必须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一场特殊的考试》是一篇动人的童话故事。他通过小狗、小猴、小兔、小狐狸几个小动物对待地上一块果皮的不同态度 ,告诉孩子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故事的内容浅显易懂,其他几个小动物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应试,但对考场门前地上的一块果皮视而不见。只有小兔大大方方地捡起了果皮。结果小兔被录取了。原来地上的果皮就是考题呀。学完课文后,我让孩子们找一找身边破坏环境的行为。孩子们小手举得高高的,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列举了许多许多。从乱丢果皮纸屑到随地吐痰;从攀花折木到乱涂乱画。这说明我们的孩子们并非懵懂无知,他们是有初步的明辨是非的能力的,只要恰当引导,孩子们也会成为讲文明,有道德的人。

四、通过统计数据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课文《一双手》通过描写种树工人张迎善那双特殊的手,赞美了那些默默无闻,为祖国的绿化事业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者。课文末尾通过大量的数据来说明张迎善种树之多,贡献之大。为了让学生了解祖国绿化事业的辉煌成就。课前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通过筛选汇编,给学生通报了1980年至今。我国三北防护林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这些都是无数像张迎善那样的普通劳动者辛勤的结晶。他们虽然默默无闻,从事的是不起眼的工作,但他们是共和国的功臣。他们平凡而伟大!

五、欣赏新闻视频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黑孩子罗伯特》通过描写黑人小孩罗伯特,把辛苦积攒的买战斗机模型的钱无私地奉献出来,给歧视他的白人女孩丽莎治病的感人故事,表达了人们渴望平等,消除种族歧视的美好愿望。为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我给孩子们解释了种族歧视的含义,种族歧视下某些民族的悲惨命运,讲了为消除种族歧视而献身的美国总统林肯的故事,然后播放了在奥运会,印度洋海啸,艾滋病纪念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日子里,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那些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他们团结一致,同呼吸,共命运,互帮互助,共度难关的新闻视频 。最后还一起欣赏了汉城奥运会的主题曲——手拉手。这些新闻资料很好地诠释了文章的主题思想,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画面,孩子们明白了什么叫人道主义,什么叫国际援助,让世界充满爱、让大家共有一个家,成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

小学语文是思想性很强的教材,内容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孩子们为人处世之道,告诉他们做人的真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利用教学之便,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孩子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作者简介:

李丹(1969.12-),女,甘肃玉门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职称,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