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幼儿健康行为习惯培养的思考

2019-10-08黄乾玉周玉娟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健康行为培养幼儿

黄乾玉 周玉娟

摘  要:鑒于现实中幼儿健康行为培养存在显著的家园差异,健康行为与健康知识上存在知行脱节,为培养幼儿健康行为,政府应保障学位供给,化解大班额;教师要提高家园沟通的有效性,推进家园合作,共育幼儿健康行为;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幼儿做健康生活的示范;重视幼儿的情绪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应尽早开始培养幼儿自觉的健康行为习惯。

关键词:幼儿;健康行为;培养

作者简介:黄乾玉,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与学前教育;周玉娟,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贵州 都匀 558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黔南州2015年基础教育科研课题项目“幼儿健康行为养成的调查研究——以都匀市为例”(编号:2015G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1-0118-03

健康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关注的重点,幼儿的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幸福快乐,更关系民族乃至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被誉为“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现代儿童教育的奠基人与开拓者——陈鹤琴先生指出:“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要知道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先强身,要强身先要注意幼年的儿童。儿童的身体不强健,到了成年也不会强健;所以,幼稚园首先应当注重儿童的身体。”“因为他的智力、他的行为,都与他的健康有关。”因此,“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1]1978年的阿拉木图宣言第一条就重申健康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总体状态,是基本人权。幼儿享有健康是其基本人权。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2]这充分表明幼儿教育首先要重视的是健康。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人们对幼儿健康教育的研究日益深入,已从过去狭隘地将其理解为幼儿体育转变为关注幼儿的身心保健教育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研究者及教师们充分认识到促进幼儿身体健康行为养成是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核心目标,而培养幼儿自觉的健康行为习惯则成为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本文讨论了幼儿健康行为养成实践中促进幼儿健康行为习惯养成应注意的问题。

一、幼儿健康行为培养状况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的行为习惯。”健康行为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同时能增强幼儿的秩序感和安全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3-6岁是幼儿良好行为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培养幼儿健康行为极为重要,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中对不同年龄幼儿的健康行为习惯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在现实中,幼儿健康行为的培养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难点。健康行为是个体为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维持和促进自身或他人身心健康而积极采取的各种行为或行为取向,[3]这些行为和行为取向是主动的。幼儿健康行为是为促进幼儿生长发育、预防疾病、增进身心健康所采取的一切行动,[4]可分为:洗手行为、睡眠行为、饮食行为、姿势行为、环境卫生行为、情绪表现方面。[5]幼儿健康行为的形成受到家庭、幼儿园教师、社会文化及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作为健康行为的主体,幼儿在执行和完成健康行为过程中仍然需要成人协助。

本研究对某市大班幼儿健康行为的调查发现:大班幼儿健康行为养成发展不均衡,且存在家园差异。如洗手行为发展较好,姿势行为养成较差,情绪行为问题比较突出。大班幼儿的健康行为与健康知识表现出知行脱节的现象。

二、对幼儿健康行为问题的分析

1.幼儿健康行为养成的发展不均衡与幼儿园班额过大有关。调研发现,调查所涉及的大班人数基本上都超过了《幼儿园工作规程》(2016年)的编班要求。根据卡尼曼(D.Kahneman)提出的注意资源分配理论,注意是对刺激信息进行识别和加工的认知资源,其容量或能量在数量上是有限的。每一项认知活动都需要占用和消耗一定的认知资源。当认知活动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即每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幼儿园班额过大,教师的注意力分配就难以顾及每个幼儿,导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不到位,即使是分组活动也难以对部分幼儿的不健康行为予以提醒和纠正。而健康行为习惯养成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既要通过健康行为规则来规范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健康行为,同时又需要辅以成人的语言提醒和要求,因此班额过大不利于教师的随机督导。观察发现,教师对幼儿在园内画画、阅读时的不正确姿势行为未注意及时提醒、纠正和引导。而在家里,大部分家长都能注意对幼儿不正确的洗手行为、姿势行为进行语言提醒和要求。洗手行为涉及个人清洁,保持个人清洁有益于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也体现了个体良好的修养,更是人类文明程度的反映。及时清洗双手对幼儿自身及对他人健康都极为重要,也是幼儿较早能独立完成的个人清洁行为。相关研究表明,幼儿若不及时清洗双手,血铅浓度明显偏高,而血铅浓度上升,则会影响智商和身高。[6]幼儿因其强烈的好奇心,喜欢随意摆弄、触摸周围环境中的物件,甚至泥土,这容易使环境中的铅经由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身体,从而影响身体健康。[7]而不正确的坐姿会极大地影响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时期的幼儿,不正确的握笔姿势一旦形成习惯后则将很难纠正。

幼儿睡眠行为问题中比较突出的是不能按时入睡,少部分幼儿不愿意在幼儿园中入睡,以及存在蒙头睡觉等现象。幼儿的睡眠行为问题与家长的生活缺乏规律性有一定关系。家长虽知按时作息很重要,但其自身的作息时间却比较随意,从而影响幼儿。睡眠行为反映幼儿的生活规律性,同时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认为“在所有各种温柔的事情中,最应当允许儿童充分享受的便是睡眠。唯有睡眠应当让儿童得到完全的满足,因为睡眠对儿童的成长和健康所起的作用是没有别的东西比得上的。”[8]人类生长发育机制的研究也证实了约翰·洛克的这一思想,[9]而脑与行为的研究也表明,幼儿经常未能按时睡眠或睡眠时间不足会妨碍大脑摆脱疲劳,影响体力恢复。[10]

教师的鼓励和引导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起吃饭有序、注意餐桌礼仪的习惯。对家长的调查发现,幼儿在家时有偏食、挑食的饮食行为表现。在环境卫生行为方面,家长有时为了节约时间,或为了减少幼儿带来的麻烦或出于过度保护而包办代替,忽视了对幼儿卫生行为习惯的要求和培养。有的家长则比较随意,自身未能做到身体力行,使得幼儿在家里的环境卫生行为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此外,幼儿的情绪行为问题比较突出。对家长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家长认为幼儿无法解决自身的不愉快情绪,他们认为幼儿即使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也不应该长时间哭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长对幼儿的情绪行为及其原因缺乏观察和认知,在处理幼儿的情绪行为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缺乏把儿童视为独立个体的儿童观。同时也反映家长在幼儿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缺失,幼儿的情绪健康未受到重视。

2.幼儿的健康行为与健康知识表现出知行脱节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在幼儿健康行为的养成教育中,成人偏重健康知识的说教,忽视健康行为习得的巩固,导致幼儿口头上知道而行为上却做不到。如不少幼儿知道不能挑食偏食、不能浪费粮食,不能摘花折枝、不能乱扔垃圾等等,但幼儿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源于家园沟通缺乏有效性导致家园衔接不够,使得幼儿健康行为的培养缺乏持续性。家长不了解甚或不理解幼儿园的教育与要求导致家长不能很好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从而使幼儿在园养成的健康行为到了家里不能进一步得到巩固,这也是幼儿某些健康行为表现出家园差异的原因之一。

三、思考与建议

1.政府保障学位供给,化解大班额。所谓大班额就是班级学生人数超出额定设置的情况。大班额无形中分散了教师有限的精力和注意力,导致教师很难顾及和回应每一位幼儿,因此缺少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行为指导。从政府层面看,化解大班额需要政府落实相关政策,这是真正将党的十九大中关于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的体现。学位供给是化解大班额的根本办法,化解大班额工作需要政府通过多渠道来增加学位供给,随着“全面二孩”时代的到来,学位供给不仅要有保障,且要全方位保障学位质量。如此幼儿园班额才能遵照《幼儿园工作规程》(2016年)的编班要求编班,以利于教师对幼儿健康行为的随机督导,有利于每个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为每个儿童终身发展奠基。

2.教师要提高家园沟通的有效性,推进家园合作,共育幼儿的健康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健康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有效的家园沟通则是家园合作得以实现的关键。为了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达成家园合作共育幼儿健康行为之目的,需要幼儿教师在家园沟通的有效性上下功夫。首先,要强化家园沟通意识,主动与家长沟通。其次,平等沟通,一视同仁。有效沟通的前提是尊重、信任,与家长沟通而不是对家长说教。平等沟通也意味着与家长的沟通机会或者次数均等,不能倾向性地只与健谈的、有社会地位的、孩子在园表现优秀的家长或者对幼儿园有贡献的家长沟通。家长是教师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与家长做朋友才能取得家长的支持。再次,增进对家长的认识和了解,应对不同家长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沟通内容也不应局限于孩子的问题与不足,要善于发现、关注孩子的优点。最后,提高沟通能力,掌握语言沟通艺术,要有同理心。有效的沟通让幼儿的健康行为问题得到家长重视,形成家长与教师共思幼儿健康行为问题,达成共识,促进幼儿健康行为的形成。

3.家长需从行为细节为幼儿做健康生活的示范。家庭是影响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生活方式、各种行为习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要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首先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家长要做到按时作息,有节制地使用电子产品,避免手机不离手的情形发生;下班或和孩子回到家,养成第一件事就是洗手的习惯;父母健康的饮食行为及对食物的包容性更利于幼儿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饮食习惯。如此,孩子耳濡目染,有意无意地模仿学习,逐渐养成自觉的健康行为习惯。

4.重视幼儿的情绪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由于长期以来对心理健康的忽视,导致人们对幼儿的心理及行为表现关注和理解不够。有研究表明,5-6岁的幼儿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体验给出合理的解释,即能对情绪产生的原因作出解释。[11]陈英和等的研究表明,即使是3岁的幼儿也能够在情绪原因解释上表现出一定的能力。[12]可见,成人需要关注幼儿情绪行为及其发生的原因,以更好地培养幼儿健康的情绪情感。

5.培养幼儿自觉的健康行为习惯需要尽早开始。研究者认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培养幼儿自觉的健康行为习惯需要尽早开始。因为幼儿年龄越小,越易于建立动力定型,即行为的可塑性越大,故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前提下,尽早开始健康行为的培养越有利于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倘若待幼儿不良行为形成后,再来建立健康行为就必须先打破旧的动力定型,这将会更为困难。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11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01:3.

[3] 顾荣芳.健康行为养成理论辨析[J].早期教育,2003,(11):9-10.

[4] [5] 顾荣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05.

[6] 郝为江.尊重儿童的权利[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61.

[7] 张尤恩.环境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41.

[8] 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教育漫话[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7.

[9] 邵郊著.生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01

[10] 董奇等著.脑与行为——21世纪的科学前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9.

[11] 李大维,韩闯.幼儿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研究综述[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6-9.

[12] 陈英和,崔艳丽,王雨晴.幼儿心理理论与情绪理解发展及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3):527-532.

责任编辑  胡江华

猜你喜欢

健康行为培养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健康行为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探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某企业职工健康知识及行为认知程度和健康教育需求情况的调查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放松训练护理干预的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