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芒市地区稻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2019-09-27安智燕秦丽娟刘恩龙杨惠云

云南农业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芒市飞虱稻飞虱

李 烨,安智燕,秦丽娟,刘恩龙,杨惠云

(芒市植保植检站,云南芒市678400)

芒市地处云南西部,云南德宏州东南部,位于东经 98°05′-98°44′,北纬 24°05′-24°39′。东西长约71 km,南北宽约62 km。总面积2987 km2,其中山区占74%,坝区(含海拔在1000 m以下的低热河谷)占26%。其中农业人口为48243人,现有耕地面积 3.45万 hm2,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812万hm2。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稻飞虱是最常见的影响水稻生产的病虫害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逐渐变暖,稻飞虱暴发成灾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水稻生产带来了重大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雨量充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为稻飞虱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滋生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芒市稻飞虱连年发生,已经上升为水稻产业的主要害虫之一,给水稻的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

1 芒市稻飞虱发生的种类组成

稻飞虱隶属于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是危害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稻飞虱作为一类重要的迁飞性农业害虫,是危害水稻的“三大害虫”之首,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系统地研究其发生特点及规律并对其进行科学防治对保证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1]。

根据芒市虫情测报灯下稻飞虱种类及其数量,本地稻飞虱有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目前还未发现灰飞虱,其中以白背飞虱为优势种类。

2 稻飞虱的危害

稻飞虱作为一类迁飞性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突发性、毁灭性、隐蔽性等诸多特点,稻飞虱的虫体较小,通常情况下以危害水稻的穗部和茎部为主,通过刺吸水稻的汁液并分泌毒素,使水稻产生病害,造成水稻发育不良、倒伏、落塘等。水稻在孕穗期受到稻飞虱的危害后会引发不抽穗,若是在灌浆期受到稻飞虱的危害,会影响稻谷颗粒的饱满度,造成瘪谷增加、千粒重降低、导致减产,严重时会全田枯死。大部分的稻飞虱均带有病毒,而带有病毒的稻飞虱在对水稻的汁液进行吸取时,除了传统意义上所释放的毒素会对水稻产生危害外,还会将病毒传播给水稻,引发叶枯病等。如灰飞虱能够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2]、北方禾谷花叶病毒[3]等。白背飞虱则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传播媒介,2012-2013年芒市水稻因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爆发,共造成粮食损失3151.4 t。

3 芒市稻飞虱的发生特点

2014-2016年通过田间调查和灯下诱捕发现,本地稻飞虱的种类主要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每年发生7-8代,不同年份2种飞虱的发生时期和发生量均有差异。白背飞虱的发生时期一般早于褐飞虱的始见期。5-6月秧田期至大田分蘖期以白背飞虱为主;7月孕穗期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发生;8月以后抽穗至黄熟期以褐飞虱为主,8月是田间发生高峰期。

3.1 稻飞虱灯下诱虫数据分析

根据芒市植保植检站安装在田间的虫情测报灯诱虫数据显示,2014年白背飞虱的诱虫量59046头,占全年发生量的50.2%;2015年白背飞虱诱虫量7213头,占全年发生量的64.7%;2016年白背飞虱诱虫量16004头,占全年发生量的60.2%。3年来,稻飞虱灯下诱虫量2014年白背飞虱最高,2016年次之,2015年最少(表1和表2)。

表1 2014-2016年芒市白背飞虱灯下诱虫情况

表2 2014-2016年芒市褐飞虱灯下诱虫情况

芒市地区稻飞虱的始见期最早为3月,除2016年以外,白背飞虱的始见期都早于褐飞虱,终见期都是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底;除2016年以外,白背飞虱的高峰日均在5月,褐飞虱的高峰日均在9月。

3.2 稻飞虱灯下诱虫各世代种群数量

从表3可看出,白背飞虱在本地危害以前4代为主,高峰期为第二世代、第三世代,所对应水稻大田生育期为秧苗期至大田分蘖期;第四世代后白背飞虱种群数量迅速降低,到第七世代又稍有回升。

表3 2014-2016年芒市白背飞虱各世代灯下诱虫种群数量

从表4可看出,褐飞虱在芒市地区主要是以第五世代、第六世代、第七世代为主,此时期为水稻孕穗至灌浆成熟期,是稻飞虱发生危害的高峰时期。

表4 2014-2016年芒市褐飞虱各世代灯下诱虫种群数量

3.3 田间种群消长动态

从表5可看出,稻飞虱田间虫量高峰日和灯下诱虫量高峰日相近。通过调查发现,白背飞虱田间虫量高峰日多出现在水稻移栽1个月左右;5-6月移栽后至分蘖期以白背飞虱为主,7月2种飞虱混合发生,水稻孕穗至抽穗期(7-8月)主要发生褐飞虱,8月后以褐飞虱为主要发生危害。

表5 2014-2016年芒市稻飞虱田间发生情况

4 芒市稻飞虱发生原因

4.1 以气候为基础的迁飞活动

芒市稻飞虱的主要来源为邻国虫源迁飞构成,由泰缅北部随西南季风迁入,主要降落在云南省西南边境的局部地区,芒市与缅甸接壤,属于稻飞虱迁入的主要降落点。芒市特有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为稻飞虱的迁入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稻飞虱发生严重。

4.2 防治水平低

芒市地处边疆,多年来受交通、教育、民族行为等多方面影响,农民普遍存在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情况,不能及时有效的将农业科技知识转变为生产技术,在稻飞虱的防治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滥用农药现象层出不穷,只注重治而忽略了防,防治方式为单家独户进行喷药,防治技术不到位,防治时间掌握不精准,导致防治次数较多,不仅成本高,还会影响水稻的质量,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4.3 稻飞虱抗药性强,防治难度大

长期以来,化学农药一直主要被用于稻飞虱的防治,也发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使用农药不当也导致了稻飞虱的危害加重。长期单一大量的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杀伤了天敌,也导致了稻飞虱抗药性增强,从而加大了稻飞虱防治的难度。

5 芒市稻飞虱防治策略

5.1 农业防治

5.1.1 消灭越冬虫源

越冬虫源是云南稻飞虱的主要虫源之一,因此,消灭越冬虫源是控制稻飞虱种群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通过恶化或改造稻飞虱越冬虫源地并对稻飞虱的初始虫源进行集中、高效消灭。

5.1.2 不同品种间轮作

由于稻飞虱对杂交稻的危害较其他品种的水稻严重,因此,将常规稻与杂交稻进行交替种植,可以有效减轻稻飞虱的危害。

5.1.3 推广机插秧栽培技术,实行规范化栽培

建立合理的田间群体结构,保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减轻稻飞虱的危害;清洁田园,减少稻飞虱的越冬栖息场所,选用抗虫、高产、优质品种进行栽培,科学进行肥水管理。

5.2 田间种群的动态监测

通过对芒市稻飞虱种群的动态监测,发现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决定了稻飞虱前期和中期是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则是以褐飞虱为主,整个生育期都会受到危害,其中重要的防治时期有3个:第1个时期是防治最为关键的秧田期,即秧苗出苗后至移栽前5~10 d左右;第2个时期是分蘖期,即秧苗移栽大田后10~30 d;第3个时期是孕穗期至齐穗期,这3个时期是稻飞虱防治的关键时期。应及时与乡、村及有关部门沟通和向上级部门汇报,并通过手机、网络、新闻信息、电视、村委会广播或黑板报等渠道发布发生与防治技术信息,以便警醒和指导大面积防治工作[4]。

5.3 统防统治

依托专业化防治组织,按照“统一组织、统一发动、统一技术、统一实施”的要求,大幅度提高统防统治的专业化程度,对于面积较为集中的田间,使用无人机进行统一防治,较为分散的田间组织农户统一时间统一药剂进行防治[5];可用2%噻虫嗪颗粒剂11.25~15 kg/hm2,在分蘖期与肥料混合均匀后撒施于稻田内;在白背飞虱主要危害发生高峰期,用10%醚菊酯乳油750~1050 mL/hm2兑水450 kg/hm2均匀喷雾,喷雾时要求重点喷施若虫集中危害的稻丛茎部,保证施药质量,在施药后稳水5 d,确保施药效果[6]。

5.4 合理使用农药

禁止在稻田上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包括复配制剂),科学选用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型农药。由于稻飞虱世代重叠,在药物的选择上选用持效期长、具有内吸性、触杀性、胃毒性、杀卵效果好的绿色环保型农药进行防治为佳,应当尽可能地避免对非靶标生物的伤害。通过不定期地对农户的培训、宣传手册的发放等手段,使农民在田间防治的过程中保护天敌的意识提高。

5.5 物理防治

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运用太阳能杀虫灯或频振式杀虫灯等物理方法消灭稻飞虱,大概每2 hm2安装1台,安装高度在100~120 cm。推广稻田养鸭、稻田养虾的技术,实现病虫无害化防控,提升水稻品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芒市飞虱稻飞虱
50%吡蚜酮WG对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Bph36介导的抗性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Bph36介导的抗性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9种杀虫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比较试验
水稻稻飞虱的危害与防治方法
江城县水稻稻飞虱主要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商河县夏玉米灰飞虱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帕布巴升座庆典在芒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