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两难问题在高一入学教育中的应用

2019-09-25程晟

报刊精萃 2019年3期
关键词:音乐会道德德育

程晟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高级中学 广东省佛山市 528225

(本文为南海区“十三五”德育课题研究成果,编号:2017NHDY020)

我们在高中教室里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场景以及对话:自习课上,大家都在安静的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开始的一段时间,教室里安静得只剩下铅笔和纸张摩擦的声音。这也许是教育者心目中最美妙的声音了。过了一会儿,甲同学悄声问同桌:“嘿,数学是做哪几道题啊?”“嘘!不要讲话。”同桌乙指着教室里贴着的大大的“静”字说到。“但是他要知道做哪几题才可以做作业啊!做98 页的全部选择题。”丙同学插话道。“谁管呢?反正老师现在又不在这里,怕什么!”丁同学喃喃自语。

这样一段平常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各类教室里上演着。但是,看似平常,却有着值得我们作为德育工作者深思的地方:学生们对于教室里的规则是怎样想的呢?是什么影响着他们对于规则的解释?他们又是如何以此为基础进而理解支配着我们这个社会的法律和约定俗成的习惯的?学生对于正确、错误、规范和法律等的理解就是德育中一项重要内容。

“道德两难法”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尔伯格创立的一种影响力非常大的德育发展理论。他根据人们不同的道德推理将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阶段:前习俗道德、习俗道德和后习俗道德。高中生随着自我中心主义的减弱和进一步的发展,能够更好的从别人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不再只依赖于对个人的结果,而是与对别人的考虑以及别人的观点联系起来的。忠诚、他人的赞赏、家庭的期盼、遵守法律和社会秩序的价值观日益凸显出来。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以及上述复杂的道德发展要求也决定了高中阶段适合利用道德两难情境作为讨论道德问题的具体参照点并且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清楚的表达他们的道德立场以及为此辩护其合理性。笔者将结合具体的使用实践阐述在使用道德两难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一、道德两难问题描述视觉化

道德在思索挣扎中会得到升华,而道德两难就是要创设苦苦思索的情景。于是,如何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因为这是一切思考的出发点和起始点。良好的情境设置能快速的把学生的思维兴趣调动起来。心理学早就揭示了这样一个普遍的规律:在感知到的所有信息中,视觉通道获取的信息量最大,达到83%左右,是最优势的感觉通道。以此为基石,那些经过精心的设计、精美的画面、恰当的音乐、专业的配音、有趣的动画等等手段无疑就可以大大的营造强烈的情境感,从而调动学习者大脑的丰富感知,为接下来进一步的思考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比如,著名的“电车难题”。大段的文字,光读着就费劲。那么,加上如下图片,我相信课堂效果会倍增:

除了增加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以增加问题描述的视觉化而降低理解难度之外,社会新近发生的事情所带来的道德两难问题描述的视觉化手段更加丰富,因为有新闻报道,有新闻图片,有当事人现身采访等等。比如,2005 年5 月7 日,新疆库尔勒市魏某为了抢送重伤的一家三口而闯了6 次红灯。在展开讨论之前,笔者播放了此次新闻视频,学生就非常看得非常投入,引起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接下来的课堂讨论效果自然就非常成功。此外还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情境再现等方式实现视觉化。

二、道德两难问题设置逻辑化

科尔伯格认为,学生的德育发展是逐步的、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而不是突然的,离散的。干预通常能使一个人向下一个更高水平的道德阶段发展。那么,这也就启发我们在实际的课堂讨论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的问题设置需结合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状况,一步步合理设置,由易到难,注重内在的逻辑联系。笔者曾经用游戏中的“闯关”的形式有步骤有逻辑的设计了一个道德两难问题:

第一关:张晓阳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他想和朋友一起去看张学友的音乐会。他妈妈也答应只要他能合法合理合情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挣够买票的钱就可以去。一张音乐会门票票价350 元。在音乐会开始前不久,晓阳终于想方设法从零用钱,微信红包等各种方式积攒了400 元。不过,妈妈却改了主意,她告诉晓阳要用这些钱去缴纳这学期的学费。晓阳非常的失望。晓阳该怎么办?为什么?

第二关:晓阳最终还是决定去听音乐会。他买了票,告诉妈妈他只省下了50 元钱。星期六,他告诉妈妈要和同学一起做课外作业,实际上却和朋友一起去听音乐会。一个星期后,有人告诉晓阳的姐姐自己在音乐厅里见到过晓阳。晓阳姐姐去问晓阳,晓阳求她别告诉妈妈。他姐姐是该保持沉默,还是该告诉妈妈晓阳撒了谎?为什么?

第三关:晓阳的姐姐最终将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来质问晓阳。晓阳不服:“你说过的,只要我省下钱就能去听音乐会!”晓阳撒谎,妈妈该惩罚他吗?为什么?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全程投入热情高,回答积极性很强,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难度梯度设置比较合理,随着其他因素的加入,思考过程慢慢变得复杂起来。这样的梯度设置是能从学生的不同回答中发现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准。

三、道德两难问题分析条理化

分析的条理化主要是思维方式的引导。要求学生抓住争论的观点和对方的理论基础,这就会导致学生道德思维结构发生变化。笔者主要通过下述四种方法帮助学生达成思维的条理化:

1、增加情境中的相关要素,增加问题的复杂性,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著名的“汉斯偷药”情境中,笔者就增加了一个问题:“假设汉斯的妻子特别关照他要去偷药,那么你会改变你的看法吗?

2、多角度看问题,或者就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例如,学生说:“他如告发了其朋友考试作弊,那他会有麻烦。”教师问:“怎样的麻烦?请您说明。”那么,学生在罗列了一系列的麻烦之后就会发现这种思想的荒谬之处。

3、转换角色,设身处地的站在另外一方思考问题。例如,在是否应告发你的朋友考试作弊的情境中,可以询问:“如你是教师,应怎么做?”

4、用推而广之的思维方式推演问题,以此帮助学生思考和判断其自身逻辑是否恰当。例如,“若人人都考试作弊,教师又怎样帮助学生学习?”

另外一种条理化的呈现形式就是形成文章。2015 年全国新课标1 卷的语文高考题:女儿打电话给交警举报父亲本身就是一道道德两难问题,要求考生写一封信,给女儿或者爸爸或者有关部门。条理化的表达则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取得高分的因素之一。那么,在讨论德育思考过程中,条理化也是如此。

四、道德两难问题解决价值化

讨论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越来越糊涂,真理越辩越明。我们面对的是高中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处在道德发展的中间阶段,需要德育工作者细致正确的引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所以教师本身自己首先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之下,指出学生其他判断的不合理之处,达成共识,这样才可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道德两难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不断突破他们已经固有的道德认知领域,进而引发思考,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促进其道德判断的发展。除了帮助学生界定学生处于哪一个水平和阶段,从而帮助他们提高道德认知,学会高一层的道德推理之外,如何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构建进入德育课堂也是重中之重。

猜你喜欢

音乐会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失败的音乐会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春天的音乐会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