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学法:在海洋地质领域“开疆拓土”

2019-09-16尹文丽

商周刊 2019年13期
关键词:学法稀土沉积

尹文丽

2011年,石学发领导的团队在国内最先开展了深海稀土资源的调查研究,使我国成为在国际上继日本之后第二个开展深海稀土调查研究的国家。

在海洋地质学领域,统计所用的时间单位通常是“万年”或“亿年”。“青岛的某些地域,13000前还是海洋”“地质演变就像沧海桑田”……在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石学法研究员用形象的语言阐释海洋地质的演变规律,同时,他用多年的研究成果,启发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坚持海洋强国战略,增强创新力,勇于做出新发现。

致力于海洋地质学研究

在海洋地质学和海底矿产资源研究领域,石学法可谓是硕果颇丰,屡有建树。他除了担任海洋一所地质室主任、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主任外,还致力于海洋地质样品的保护和共享工作,担任了中国大洋样品馆馆长这一职务。

多年来,怀抱对海洋地质学的热爱和在科研领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石学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而多次获得省部级、市级奖励,如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海洋工程技术奖一等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他还入选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和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青岛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在几十年的专业生涯中,石学法主持负责了多项国家级项目和课题,领导了多次海洋调查航次和科考活动,担任过多个航次首席科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涉及海洋沉积学、深海成矿作用和海底岩石学,并主持了中国大洋样品馆的建设运行工作。

其中,石学法团队对中国海洋沉积学和亚洲大陆边缘“源-汇”过程开展的系统研究有力推动了我国海洋地质学的发展。石学法领导构建了我国海洋沉积调查标准体系,编制了多种比例尺底质分布图,阐述了中国海底质环境演化规律,建立了中国近海1Ma以来精确的轨道尺度年代地层格架,阐述了过去1Ma以来冰期一间冰期尺度上陆架区沉积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在沉积物“源-汇”过程、大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与脆弱性、泥质沉积作用模式、黄河入海时间与陆海相互作用、陆架沉积物输运机制、近海有机物和重金属富集输运规律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获得了一批創新性成果。同时,他发起实施了“亚洲大陆边缘源-汇过程”国际合作计划,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孟加拉国、韩国等国科学家开展了合作研究,对北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南到安达曼海、苏门答腊外海和孟加拉湾等广大海域开展了调查研究,全面获得了这些海域的沉积物样品以及海洋动力学资料,阐述了这些海区的基本沉积特征和环境演化规律。

值得一提的是,石学法在国内最早开展了深海稀土资源调查研究。2011年,他领导的团队在国内最先开展了深海稀土资源的调查研究,使我国成为在国际上继日本之后第二个开展深海稀土调查研究的国家。2015年,在中印度洋海盆首次发现大范围富稀土沉积,初步划分出了两个富稀土沉积区域,证实了此前他提出的在中印度洋海盆中可能存在大面积富稀土沉积的猜测;2018年在东南太平洋海盆首次发现150万平方公里富稀土沉积。

海洋地质关乎人类福祉

根据教科书定义,海洋地质学作为地质学与海洋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内容是“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和地质构造演化规律”,涵盖海底地貌、海底沉积物和海洋矿产资源等。最近几十年来,海洋地质学已经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不少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都对此领域加大了投入,并取得了大量成果。

“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海洋也是重要的国土资源,保护它,对于保护国土安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研究海洋地质规律,可以为防灾减灾服务,为全人类谋福祉。譬如,在掌握海底变化规律之后,对海啸和海底滑坡等大型海底灾害都可以提前进行预警,做好防范,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第三,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譬如多金属结核、富沽结壳、热液硫化物、深海稀土等,大部分甚至从未被人类发掘利用。在陆地资源日趋紧张的大背景下,掌握海底资源潜力和分布规律可以说已经是时不我待。第四,对于海底工程如海底电缆、隧道的建设来说,了解海底地质情况更是不可或缺。”石学法表示,自己在海洋地质学领域多年耕耘,越来越体会到海洋地质学的重要性,我们还可以从中认识地球的演化,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了解更多大自然的奥秘,也享受到了发现的乐趣。

2015年,在印度洋上,石学法利用难得的科考机会,运用扎实的海底地质学知识,成功发现了大量的富稀土沉积,这是世界上首次在印度洋发现稀土富沉积资源,引发了广泛关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稀土资源关乎中国的命脉。”石学法说,据统计,在高科技、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约每六项发明就有一项与稀土有关,而稀土资源也是中国最具优势的矿产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陆地的稀土资源在日益减少,最终有一天会开采完。所以,我们中国不但要做陆地稀土资源大国,也要做海洋稀土大国,为人类的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较大的贡献。

石学法认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海洋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有序开发,尊重自然规律,防范海洋环境污染,积极践行海洋强国战略。

科学就是要勇于创新

目前,国内海洋地质学的发展势头良好,但科学发现意味着“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这就要求科学家要有很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石学法认为,我国自然科学的研究历史较短,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科研创新能力还是有不足。因对国际科研进展了解不充分,有些科研工作者一方面盲目自信,而又有一些人又对自己的实验数据没有信心,盲目自卑。有时候,某些科研人员做出了新的数据,得出了新的结果,但在国外文献上没有见过,就不敢相信,怀疑自己。“说到底,这是自信心不足的问题。科研工作者应该摆正心态,建立自信心,切忌自大和自卑,要相信自己,我们也能做出创新性成果,同时还要多了解国外的研究现状,勇于做出新发现。”

“当初我们提出在南大西洋开展热液硫化物调查研究的时候,很多人就质疑说为什么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没在这个地区做,而留给我们中国人来抢先?结果我们在南大西洋上千公里的洋中脊上发现了多处新的热液硫化物区,目前仍领先于其他国家。其实美国等发达国家未必事事都抢占了先机,我们仍然有机会。”石学法说,在比较落后的条件下,我们也可以做出创新性的成果。遥想当年,国内的科研条件比现在艰苦好几倍,但还是有牛胰岛素、青蒿素等原创性成果问世,足以证明我们的科研人员有丰富的创造力和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

自然科学的发现与突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超凡的见识,很多著名科学家的传记里都提道,“要选择有意义的课题”来做,“要做有意义的研究工作”。那么,该如何选择有意义的工作?什么样的题目有意义呢?这就需要科研工作者的见识。当我们提高了自己的见识后,才能准确分辨哪个研究课题更有意义。石学法认为,科研工作者不应该只关注自身的领域,也应该关心其它领域,还应该多阅读专业以外的经典书、严肃书,尤其是自然科学史、科学哲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著作。对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人来说,科学哲学、科学史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使我们了解科学发展规律和科学发现的历程,学会创造性思维,是提高科学见识的有力工具,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别有洞天的思考方式,解除对权威的盲从,开启独立、思辨的思想,学会怎样思考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和怎样预见问题,提出新观点、做出新发现。

“自然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在当前的科研大背景下,石学法就像很多默默耕耘的学者一样,摒弃浮华外界带来的浮躁心态影响,坚持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本心,那就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用坚持激发创新精神,用自信开拓“地质”的疆域。

猜你喜欢

学法稀土沉积
中国的“稀土之都”
稀土铈与铁和砷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征稿简则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征稿简则
废弃稀土抛光粉的综合利用综述
化学浴沉积制备防污自洁型PVDF/PMMA共混膜研究
双稀土和混合稀土在铸造铝合金中应用现状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