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健康人格

2019-09-12周启慧

新课程·上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健康人格小学生

周启慧

摘 要: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其最终目的是把孩子们培养成拥有健康人格,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人。在小学生的眼里,老师是除了父母,陪伴他们时间最长的人,也是他们最为亲近的人。孩子对于老师的依赖不亚于父母。班主任要把每一名学生都看成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知道其需要,引导其发展,充分发掘孩子身上的种种潜能,培养他们的种种良好习惯,使他们养成快乐向上的健康心理,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奠基。培养学生一个好习惯,也许就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这正是老师能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

关键词:习惯养成教育;健康人格;小学生

一、小学生常见的不良习惯

笔者总结了小学生一些常见的不良习惯,如下:

1.贪玩厌学:孩子看起来倒是挺聪明,有些题目一讲就会,但一做就错。

2.粗心大意: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大手大脚,不够精细化,总是会忘记这个忘记那个。

3.偏科严重:只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科目。

4.缺少计划:没有学习计划,也没有学习目标,为学习而学习。

5.眼高手低:盲目自信,简单的问题不想去做。

6.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爱走神,做事不专注。

7.情绪波动:一点小的外因就会造成长时间的情绪波动。

8.基础薄弱:学习上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不足,不能长时间坚持学习。

9.不会思考:学习不动脑筋,学习的过程也不会思考。

二、不良习惯的成因分析与思考

1.学生自身的原因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由于先天因素和环境因素会形成不一样的性格特征,如果学生性格比较偏激,行为习惯也会相对较差,他们中大部分人缺少起码的文明素养,无团队精神,自制力差,经不住挫折,行为散漫、不守规矩、随心所欲更不懂得如何利用身边的小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学校教育的原因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部分老师最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不重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绪波动。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往往是学校评价中忽视的重要部分。这些都是不良习惯的重要诱因,许多学生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越来越偏激,随着年级的升高会逐渐暴露出来。

3.家庭教育的原因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他(她)们都在模仿家长的一言一行,所以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一个人的一生。如果家庭中有了以下几点,就会使孩子产生不良习惯,身心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1)家庭成员的习惯不好,素质不高

一些家长本身就无视习惯的养成,不仅对自身的行为习惯没有要求,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也没有要求,甚至阻碍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父母要给孩子“做样子”作者朱庆澜形象地说道:“气象就是样子,家里是个什么样子,小孩一定变成什么样子,家庭气象,好比立个木头,小孩好比木头影子。木头是直的,影一定直;木是弯的,影一定弯曲,一点不会差的”。因此,要想把家庭教育搞好,首要出發点在于治好家,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家庭教育中,“唱白脸”和“唱黑脸”两种教育方式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父母引导子女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关键,一味地鼓励或批评都不利于孩子正确地认识事物、明白各种道理。但在更多时候,家庭教育则更重要地体现在环境和家庭生活方式对家庭成员的影响上特别是孩子。

(2)家境不好,条件有限

处于这样家庭中的孩子没有独立的学习空间,或是在家里学习时大人们不会注意到孩子,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总会受到干扰。长期处于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慢慢地,容易分神、思想不集中、学习上不上心等一系列的习惯就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

(3)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处理不当、气氛不融洽或因生计,父母顾不上孩子

比较突出的是留守儿童家庭和单亲、离异家庭。这些孩子由于缺少关爱而自卑,往往造成性格和习惯上这样那样的问题。留守儿童是现在许多中国家庭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农村,父母为了多赚一些钱而四处奔波,常年在外,把子女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由于隔代爱,对孩子的教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父母有没在孩子身边,与子女之间因为缺少沟通,难免就有隔阂,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严重和学校教育衔接不上,长此以往,这些学生性格自卑怯懦或者是桀骜不驯,在行为习惯上也有所偏差。

有些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在这样缺乏爱的环境中成长,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慢慢地孩子表现出撒谎、不听从教导的不良行为习惯。

4.社会方面的原因

(1)现在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电视、网络、手机等方面所传递的一些负面信息,往往让学生价值观扭曲,学生完全沉迷虚幻的世界,缺乏责任感。

(2)来自同学、同伴的不良诱惑。同学和朋友是人生成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身边有一个或几个“坏”朋友,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幸福生活,甚至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小学生需要具备的几个优秀习惯

一个优秀的人,一生会有很多好的习惯,但这几个习惯是每个人所必须具备的。

1.举止文明的习惯。举止包括站立、行走、就座、手势和表情等,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姿态。文明的举止是一种修养,更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

2.诚实守信的习惯。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诚实守信是每个小学生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

3.尊重他人的习惯。与受人尊重一样,尊重他人也是我们需要具备的优良品质,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4.守时惜时的习惯。从小养成守时惜时的良好习惯,懂得“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

5.懂得感恩的习惯。“妈妈永远爱你”、六旬老父捐肾救子、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等从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懂得爱,回报爱,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懂得感恩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

6.勤俭节约的习惯。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刻不容缓。

7.遵守秩序的习惯。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如果没有遵守秩序的好习惯,任何集体活动都无法开展。

8.勤于动手、热爱劳动的习惯。自己动手可以提高学生自理自立能力,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

9.锻炼身体的习惯。锻炼身体不但能让身体结实健康,还能磨炼人的意志。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10.讲究卫生的习惯。讲究卫生是每一个人应有的生活习惯,它是一个人文明的表现,既体现了良好的个人面貌,又包含了对他人的尊重,在现代社会中,小学生养成讲究清洁卫生的好习惯特别重要。

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优秀习惯

好的习惯会让人受益终身,反之,一个坏习惯会牺牲一个人最宝贵的时光,甚至是人的一生。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用润物细无声的耐心,于潜移默化中让小学生建立起自己的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下面是我在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方面的几点认识。

1.言传身教,规范约束

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就像一张张白纸一样,你在他身边做了什么样的示范,他就会留下什么样的习惯,所以首先要求老师真正把“教书育人”“身正为范”落到实处,以自己的行为,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育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同时,还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这些体现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上,包括处世态度、为人风格、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甚至还有教师的言谈举止、仪容服饰等方面。教师不断提高师德认识,成为学生的表率,达到真正的“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次,教师要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利用制度来管理学生,让学生从小习惯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学生都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自己,既可以用同学的行为规范自己又能影响别人,有利于班级的管理。

2.营造环境,活动育人

“孟母三迁”的故事脍炙人口,这一流传至今的故事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重要。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为学生安心学习创造舒适的环境。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环境整洁,学生文明礼貌,即使个别学生有一些小毛病,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也会得到逐漸的改进。

从以点滴做起。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学校、班级活动的开展(如三操、升旗、班队会、师生礼仪、搞卫生),以生活的仪式感让学生感受文明的力量,传播正能量,在小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要让学生感受到荣誉感,建立责任心、使命感。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把他们当成一个个的“小大人”来对待。只有充分地尊重与理解,才会激发出他们的积极性,只能让他们知道老师很重视他们,才会激发出他们的上进心。

3.家校配合,形成合力

首先,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应当多和家长联系和沟通,多听取家长的意见,把家长的意见融入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认真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寻找每一位学生的“苗头”,及时有效地向家长反映情况,并寻求家长的配合教育,让孩子在白天、黑夜、平时和周末都能得到连贯性的教育。

另外,在管理班级时,多倾听家长的建议,并将班级的德育目标、对每个孩子的期望等等通过短信、微信等告知家长,让家长了解和理解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得家长能更全面地配合学校教育孩子。

其次,教师和家长联系时,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多报喜、巧批评。多向家长反映孩子的进步,多表扬孩子的优点,对于一些确实存在缺点的孩子在和家长反映时应多注意语气和方式,不要造成家长反感。

最后,家长也有正确的观念,不能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任务。家长在辛苦工作的同时也应多抽时间陪陪孩子,理解并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家校合作的成效是非常可观的,但如果只有一味地喊口号而不践行,那必然会是空洞无力的。对此,我认为家校合作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进行有效的开展。教育的重任从来都不只是学校的,更多的时候是来自家庭的,来自社会的,只有老师和家长相互配合,才能共筑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学雷锋活动、卫生监督员活动、安全小卫士活动,以及亲子活动,让空洞的说教变成学生自觉的行动,变成比赛,让学生收获良好习惯,体验情感交流。

4.反复要求,强化训练

有人说,二十一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可见一个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开始阶段做好督促检查,反复强化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同时,一个好习惯养成后,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定期巩固,以防止坏习惯冒头。

教育从来都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培养学生一个好习惯,也许就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这正是老师能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

编辑 王彦清

猜你喜欢

健康人格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浅析独生子女健康人格问题及培养策略
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健康人格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