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归口在文本

2019-09-12马海军

新课程·上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典范例文课文

马海军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探索,有了新的认知领域。王荣生在其论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提出,语文教材里选文,大致可分辨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个类别。按照笔者多年的基层实践经验,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立足教材和自身实际情况,确定教材的着力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文本焕发课堂生命应有的活力与魅力。

一、视文本为“典范”,精读深思、诵读积累

教材中的经典文章是华夏民族的优秀文学成果,可以视为“典范”。围绕“熟知经典”“了解和欣赏文章”的目标,体会文章美感,就要通过一些经典文章的阅读欣赏和潜心积累,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语文的音韵和辞章之美,让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经典文章美在何处。

笔者以为,教师在讲述这类经典范文时,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些文章距离他们生活较远,则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趣,一些文章又与现代生活,有着较大的矛盾冲突和距离。所以,教师在确定典范文章时,就要将自己的思考与学生的愿望充分且巧妙地勾连起来。其次,教师在拿到一本教材时,可以和学生一起筛选典范文章,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教师不应该只按照个人喜好而把意志强加给学生。比如今年开学之初,我就和学生一起用一个双休日把全册书浏览完毕,结束后边想边用笔记下自己认为需要重点讲授的课目,我以为只要是学生喜欢的,我就应该作为讲授的重点。一般来说,学生可以选出4至6篇经典之作,我再根据教材特点,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根据自己往年的经验之谈,补充几篇学生没有选到的课文,这样,一册书大约有30篇课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8至10篇文章作为典范,而且要保证每个单元至少有1篇。确定好典范文章后,教师就要把教学重点放在精读深思和诵读积累上。按照最初设想,争取让每一篇课文都能成为学生文化底蕴的奠基石。

1.教师要从精读深思抓起

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深处,在大概了解文章内容和编排思路的基础上,品味欣赏文章的精彩之处,明白选取其作为典范文章的真正意义。我在教学这类课文时,采用了欣赏与评价相对应的策略:第一种方法是把这类课文定位在欣赏的标准上。有时以欣赏为基础给学生讲述,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主动拿起笔,记下文章中自己认为优美的字词句段。第二种方法是让学生听录音。精美作品再加上配乐朗读,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学生在音乐旋律的陶醉中,不知不觉地就陷入了模仿之中。学生一遍遍地听着,也就情不自禁地放开嗓子读起来,语感训练的目标也就实现了。第三种方法是让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思考和领悟能力,评价这类课文到底美在哪里,妙在何处,从而使其明白典范的真正内涵所在。

2.要从诵读积累抓起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只有在脑海里积累了大量的词汇语汇,才能积淀其文化内涵。所以,对典范文章精读深思后,还需课后大量的反复诵读,笔者以为这样做的好處是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语感,同时这样做也会把别人的东西逐渐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一方面,要在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在领略文本含义后开展诵读;另一方面,还可利用早自习和重大节日开展“经典名篇诵读与比赛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二、视文本为“例样”,深入剖析、习得方法

从笔者的经验来看,小学语文教材在选编时,有些文章是从“例文”和“样本”的角度出发的。“样本”是解决学生在阅读这类文本时所产生的问题,在对选文的感受和理解中,使学生体验到应该怎样写和怎样读。“例文”是以选文的某个点和某个侧面为例,使学生透彻地学习语文知识。概括地说,“样本”“例文”类文章的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知识与学习方法,形成语文学习技能。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年级目标和单元训练特点,充分发挥其“样本”“例文”的功能。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知识,教给学生阅读和习作的方法。例如:在讲述《海滨小城》这篇文章时,我就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写景佳作。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引领学生按照“初读、找出景物—再读、抓住特点—细读、品词析句—朗读、表达情感”的顺序和方法一步一步进行的,感受了海滨小城的漂亮、美丽和整洁;更重要的是学生体验了“初读、找出景物—再读、抓住特点—细读、品词析句—朗读、表达情感”这一操作性强的学习过程,学生虽然没有去过海滨小城,但一样体验到了海滨小城的魅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视文本为“用件”,取点建构、扎实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有些文章,初读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轻易读懂,或者有些地方还存有疑问,或者学生在课外已经读过,那么,这类文章就可以发挥其“用件”的功能,利用选文所讲的内容,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进行相关的听、说、读、写训练。此时的文本已经成了教学活动的一个引子,它有效地盘活了课程资源,甚至可以生成更多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抓住机会,引领学生走进务实的语文课堂。

例如,我在讲述《枫桥夜泊》一诗时,首先就请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其实,我掌握的情况的是很多学生课外已经背会了这首小诗。为此,我在研读教材后,围绕《枫桥夜泊》一诗所蕴含的“乡愁”主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入了《虞美人》《阊门即事》《乡愁》等同类主题的作品,以诵读为主线,以“愁”为诗眼,抓住“枫桥”“夜泊”这一特定的自然场景,引领学生从中领悟其内涵,同时让学生寻找枫桥的那缕苍桑,感悟夜泊的那份悲凉,体味诗人客居他乡,飘泊异地时的思乡忧国之愁。同时通过对比阅读,感悟相同主题下,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和创作背景及创作特点。

随着对教材选文定位的深入了解,做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关注教材、联系实际,因“文”施教、因“人”施教,让文本发挥不同的功能,让学生获得全面的提升,让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典范例文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典范秦山 创新之源
背课文的小偷
以例文引路,促妙笔生花
例文引路,读写相随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一般型三维簇的三典范映射
尊老爱幼的好典范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