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像呵护水晶一样呵护孩子的心灵

2019-09-12魏晋萍

新课程·上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克服

魏晋萍

摘 要: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胆怯、自卑、退缩就像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作为老师和家长,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做,要不失时机地引导,要重视夸奖,要鼓励尝试,要家校配合,要爱心相伴,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和自卑,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树立其自信心,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关键词:克服;胆怯和自卑;树立自信

这是我的两篇教学日记:

(一)

今天语文课堂上,我叫班上一位从来不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站起来朗读一段课文,孩子慢腾腾地,战战兢兢地站起来,低着头,半天一个句子也不读,我给他起头,领他读,他还是不读一个字,我干着急,我想让他坐下,但我不甘心。继而我镇定了一下,轻声问孩子:“你怎么啦?不舒服吗?”孩子嗫嚅着低声说:“老师——我——我——不敢读……”听了孩子的话,我微笑着轻声说:“是不是害怕读错呀?不用怕,读错了没有关系,老师不会怪你,老师相信你会读好的。”我又起头,孩子还是不敢读。这时,其他孩子急了,他们七嘴八舌地说:“读,王×,老师不会怪你,快读。”孩子依旧不读,我当时有点手足无措了。但是孩子们的热情给了我灵感,我对其他孩子说:“同学们,你们相信王×能读好吗?”“能!”孩子还是不读,我又说:“假如王×同学读错了,你们会笑他吗?”“不会。”“让我们闭上眼睛听王×同学读,好吗?”“好——”孩子们乖乖地闭上了眼睛,教室里鸦雀无声。我又起头,王×同学终于开始读课文了,尽管孩子声音很小,一个字一个字读得很不流利,但是一个胆怯的孩子终于能开口读课文了,我还是很欣慰。孩子读完后,我说:“同学们可以睁开眼睛了。”我问孩子们:“王×同学读得好不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我分明看出了孩子善意的微笑,那是孩子们对同学的关切、鼓励和宽容,也是对老师工作的支持、理解和帮助,我内心霎时充满了感激。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你们真懂事,今天的表现真好。大家想和王×一起读吗?”“想——”我起了头,全班同学都开始了朗读,我偷偷注意着王×的表现,他比刚才读得更认真,尽管其他孩子也在读,但我还是听到了他朗读的声音。等全班同学读完了,我决定趁热打铁,“老师刚才听到大家朗读得很好,王×也读得很好,你们想听他再朗读一遍吗?”“想——”我看着此时的王×,之前怯生生的表情已不存在,小脸上有点笑意,我起了头,他开始读了起来,声音比刚才更洪亮,读得也比较流利。王×刚读完,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二)

最近,我发现王×同学有了很大进步,写字比以前工整了,作业能按时完成了,课堂上也敢主动举手发言了,还主动提出要参加班里的诵读小组。自信,已经在这个小男孩身上萌芽了,我窃喜!是啊,对每位教师来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看到自己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

这让我想起了毕淑敏的一句话:“让我们像呵护水晶一样呵护人的心灵。”其实,像王×这样的孩子在每个班都有,他们平时拘谨、羞怯、自卑,做事缺乏自信。有位哲人说:“自信心的培养是每个人事业成功的支点,一个人若没有自信心,就不可能大有作为,有了自信心,就能把它化为动力,战胜各种困难,敢于夺取胜利。”而胆怯、自卑、退缩就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孩子们踢开这块“绊脚石”,帮助他们克服胆怯、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勇往直前地走在成长的道路上呢?作为老师和家长,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要不失时机

当发现孩子有羞怯、自卑心理时,需要老师和家长抓住契机,花时间耐心地去引导。每位教师在课堂上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事后,当我再次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时,我庆幸自己做对了,王×当时闭口不读,假如我让他坐下,让其他学生来朗读,那堂课的教学会很顺利,可是就不会看到王×的进步了。作为老师,难道忍心让自己的学生徘徊在胆怯、自卑之中吗?因此,我们要及早不失时机地对这样的孩子进行耐心引导,慢慢地培植他们的自信心,引领他们从胆怯、自卑中走出来。在班上,我常常微笑着让那些胆小、自卑的孩子去帮我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去办公室帮我拿教本或教具,去帮我给别的老师送东西,偶尔帮老师叫某个同学来办公室等,做完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时,每次我都会对孩子大声地说声:“谢谢你,你给老师帮了一个大忙!”孩子抿抿嘴,轻轻地走了,但我分明感受到了孩子小小的成就感和快乐。慢慢地,下课了他们会主动来问我要不要拿东西,有时还会跑来“报告”班上的情况,真是孩子无小事啊。

二、要重视夸奖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聪明孩子都是夸出来的。”鼓励孩子、赞赏孩子,是教育的一项重要艺术。受夸奖对于小学生来讲就像小草需要阳光那样重要。真正的名师往往是嚴格与亲善的完美统一:他们既对学问一丝不苟,又能为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近远期目标,并为学生点滴的成就而喝彩。会欣赏学生才会当好教师,夸奖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对于有胆怯、自卑心理的孩子,更需要夸奖鼓励,对他们而言老师的夸奖如同雪中送炭,会点燃他们的自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信心也很有必要。让我们记住柯云路先生激励孩子积极上进、充满自信的几句话吧:“孩子,你一点也不笨。孩子,你将会成为了不起的人!别怕,你肯定能行!只要今天比昨天强就好!你一定是个人生的强者!你是个聪明孩子,成绩一定会赶上去的。孩子,你仍然很棒。告诉自己:我能做到。我很欣赏你在某些方面的才能。你将来会成功的,好好努力吧。”

三、要鼓励尝试

班上胆怯、自卑的孩子往往不敢尝试去做一些新鲜的事,他们把自己缩在一个固定的圈子里,沉默寡言,规规矩矩,拒绝主动参与任何活动,拒绝主动竞争。所以,老师要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敢尝试,新课改把“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定为核心理念,就是要重视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励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在尝试中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找到自信。我常常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哪怕是跑得最慢的学生,我鼓励他们参加合唱团,哪怕是五音不全的学生,我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不要放过锻炼自己的好机会。我常常告诉他们:“孩子,我们也去试一试。”通过锻炼,丰富他们参与的感受,引导他们体会参与的乐趣,发现自己的优势,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引领他们走出自己的小圈子,感受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我还建议家长依据孩子的特点去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比如:练书法、画画、弹琴、舞蹈、养小动物、唱歌、手工小制作、跳绳、踢毽子、打球等,只要孩子乐于去做,就鼓励孩子去尝试,看到孩子点滴的进步,就及时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可以没有奖状,但绝对不能没有鼓励,绝对不能剥夺孩子尝试实践的权利,因为我们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要家校配合

环境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培养性格的“土壤”,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是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必要条件。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要寻找出引起学生胆怯、孤僻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找到解决的方法。所以要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首先应家校配合,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愉悦、开放的生活环境,我建议家长平时多和孩子主动交流生活思想,了解孩子心态,洞察孩子内心世界,与其平等对话,多带孩子走亲戚、串门,或者利用休息天、空余时间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去活动,鼓励孩子多和其他人接触并交流,比如:日常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适当做一些家务,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出外时鼓励孩子向陌生人问路,向客人热情打招呼,向餐馆服务员说谢谢,和孩子一起帮助他人;节假日的时候,不要宅在家里,带孩子去参加一些群众性的娱乐活动,春节时去街上看看社火,赏赏花灯,全家人一起去超市购物,让孩子自己挑选礼物;邀请同学来家里庆祝生日等。在这些过程中,一定要适时对孩子给予肯定和赞扬,通过参与这些社会活动,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心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能力,走出原先封闭的圈子,开启一个豁然的世界,引领孩子慢慢自信地融入更广阔的生活。

五、要爱心相伴

胆怯、自卑的孩子也是最为敏感的孩子,他们表面上少言寡语,不敢大声说话,但他们的内心深处是敏感的,如果孩子很多时候在很多事情上常表现得畏惧、退缩,不愿主动去尝试,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有些做父母的或老师便大声责骂、嘲笑孩子是“胆小鬼”“没出息”,因为孩子已经面临困惑,这样做只是雪上加霜,强化了孩子的胆怯行为。所以,家长和老师更应该加倍关心、爱护他们,可以常去问一问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和孩子亲切地交流,和孩子一块玩耍、游戏,在游戏中做个甘于示弱的爸爸、妈妈、老师,让孩子体会胜利的乐趣,唤起他内心的自信,给他暖暖地抚摸,讲自己成长中的故事,和他一起學习,分享学习的乐趣。也可以有的放矢,特意挑选一些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的故事让孩子来读,或者给孩子讲讲这方面的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潜移默化获得启迪。所以,陪伴和教育的过程中,让我们用爱心相伴,帮他们走出自卑的深潭,扬起他们自信的风帆,助力孩子勇敢启航。

在真实的生命,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信心是生命的主宰。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当我们面对那个胆小怯懦、内向自卑、畏缩不前的孩子时,不要忽视,不要嘲笑,请你一定慷慨地给予他微笑,给予他理解和宽容,再给予他信心、耐心、爱心,给予他前进一寸的勇气,让他身披铠甲,砥砺前行,绽放生命的精彩。

孩子,愿你能被世界温柔以待,愿你能够笑靥如花!让我们像呵护水晶一样呵护孩子的心灵,让祖国的花朵沐浴着暖阳,欣欣向荣地成长。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克服
如何克服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厌学情绪
怎样克服外语课堂上学习者的焦虑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