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着与活好

2019-09-10李桂莲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20期
关键词:教育

李桂莲

摘要:陶行知生活力教育理论对教学有重大指导意义,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育理论以及育人理念在每个时代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试音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具有非常好的指导性以及前瞻性。

关键词:活好;教育;育人理念;

小时候理想中的教师,是那种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读书时,我理想中的教师,是那种自信、自强、追求卓越,充满创新精神的教师;初为人师时,我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梦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而今,做了多年的教师后,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层、也更深远的期望——我希望我们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教师是善良的、勤奋的、博学的……当然,教师,更应该是快乐的!

近两年网络上流行一个词——“佛系”,什么“佛系青年”“佛系父母”“佛系员工”“佛系生活”频频被人们挂在嘴边。甚至于连我们的校园中都开始出现“佛系老师”“佛系学生”。所谓佛系,说得好听点是万事随缘,不去强求。说得不好听就是心态消极、不求上进、随波逐流、听天由命、毫无斗志,虽然活着却不肯为自己的人生做主,四十岁的躯壳等着八十岁埋葬。这让我想起余华小说《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福贵的一生如同一叶小舟在命运的长河里飘流,命运的风浪将他带到哪里便是哪里,命运送给他什么便接受什么。“活着”于他而言只是活着,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没有追求,没有进攻,甚至没有喊叫,只有忍受,忍受命运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福贵的一生是颠簸坎坷的一生,是令人唏嘘的一生,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底层人民命运的一个缩影。那个时代,我们的国家政局动荡不安、物质生活极度匮乏,温饱问题难以解决,活着即是最大的人生目标,能活着便已成为人生的嬴家。

时过境迁,在今天这个时代,物质生活已经较为丰裕,温饱问题也早已解决,“活着”对于我们来说早已不是问题,“佛系活着”也不应该是我们应有的状态,“活好、活出精彩的人生”才是我们的目标,习主席都说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出彩的机会。所以今天的我们,尤其是身处于教育行业,肩负着引领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师,更不能只为了活着而活着,也不能佛系地“熬”日子,熬到紅颜少女变成白头老媪,熬到不羁少年弯了脊梁,熬到凌云壮志变成槁木死灰,熬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们的生命不能像一叶小舟随波漂流,而应像一艘轮船有方向有目的精彩的前行。那么怎样的人生才算精彩,怎样的人生才算“活好”?简而言之,就是活出内在与外在的丰盈富足。外在的富足如物质上的丰裕、事业上的成就、名利双收等等。拥有了外在的富足可以说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如同近期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典型的个人奋斗成功的白富美,要钱有钱,要貌有貌,要能力有能力,要社会地位有社会地位,多少人求之不得的社会资源都集于她一人身上。然而她真的活得好吗?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是原生家庭积年累月刻下的无法愈合的伤痕,是得不到父母亲人认可、肯定、接纳的那份深刻于心底的痛苦,是对母爱与家庭温暖的强烈的渴望以及得不到满足之后的失望甚至绝望。这算活得好吗?外在的富足无法弥补内在的匮乏,外在的强大无法治愈内在的伤痕痛苦,这不能算活得好。真正得活好是内外一致同样丰盈。我们每个人都来自于不同的原生家庭,无法避免地带着原生家庭的印痕生活,童年心理营养的缺失导致成年后内在匮乏无力,终其一生寻寻觅觅渴望得到童年时曾经缺失的部分,甚至会怨恨命运、责怪父母。可是我们的父母也有他们的原生家庭,他们的内在也很贫乏,他们又怎么能给我们连他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呢?脱去父母的角色,站在“人”的层面去看他们,承认他们的不足和有限,可能我们会更多几分对于他们的理解,也会更多几分对于原生家庭伤害的释怀。当我们通过学习明白事理怀着感恩的心态去看待童年的自己时,内在就开始转化和成长。作为父母能够给予我们生命足矣,还有什么能比生命更宝贵呢!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已经可以自己给自己补足心理营养,自己作自己的父母,自己去疗愈内在那个受伤的小孩。我们曾经缺失的那些安全感、归属感、爱与被爱、无条件的接纳、被认可肯定欣赏,都可以在成年之后自己获得。悦纳自己滋养自己时,我们就拥有高的自我价值,我们的内在就会强大起来充满力量,生命的金花也会随之绽放。把这种状态带到工作中生活里,尽力做好每一项工作,认真对待每一个生命,无愧于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活好”。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好自己,活出精彩的人生,拥有一场有意义的人生航行!

参考文献:

[1]高林媛.做快乐人民教师,过幸福教育生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5):211.

[2]于春伍.一日生活皆教育[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5):100.

猜你喜欢

教育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区域教育大扫描
“探求·明理”生本教育的探索实践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节俭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