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观视域下的多模态话语研究

2019-09-10史鸣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21期
关键词:隐喻旋律

【摘要】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仅是一次合作共赢的“东方之约”,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开放包容的大国风范的良好契机。研究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以福塞维尔(Forceville)的多模态理论为指导,对进博会主旋律宣传片《40年,中国与世界》中的隐喻特征进行解读,发现结构隐喻、情感隐喻、容器隐喻和空间隐喻在宣传片中较多使用,此外,宣传片运用视觉、听觉和语言等多种模态,并对多模态符号进行选择和组合,从而完成了话语意义的建构。

【关键词】进博会;多模态话语;隐喻;旋律;宣传片

【基金项目】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NO.17014053017)

大型的媒介事件一直是传播中国国家形象,展现大国风采的重要路径,近年来,随着奥运会、亚运会、军运会等大型国际赛事的举办和夏季达沃斯论坛、金砖国家会晤、博鳌亚洲论坛的组织,中国和世界的“握手”越来越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借助“进博会”这一大型经济外交的平台,中国再一次在世界舞台亮相。

其中,以“40年,中国与世界”为主题的主旋律宣传片,作为推广和介绍中国模式和方案最为生动直观的话语形式,不仅仅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同时,也传递了中国开放自信的大国形象,展现出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以福塞维尔(Forceville)的多模态理论为指导,对进博会宣传片中隐喻系统参与建构话语意义的表征方式进行分析,以期为主旋律宣传片多模态话语意义的建构提供新的思路。

1. 多模态隐喻理论

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成一种语言现象,是用来修辞话语的一种修辞现象。但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1980年莱考夫与约翰逊(Lakoff &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较早地对隐喻理论做出了系统的论述,在这本划时代的著作里,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这种观点突破了传统的隐喻观,认为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概念性;莱考夫和约翰逊还揭示了隐喻的思维性本质,指出隐喻不是修辞方法,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语言只是人类隐喻思维的外在表现方式,因此,在生活中,人们使用隐喻是无处不在的。

早期的隐喻研究集中于对语言符号的分析,但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进步,文字已经不是单一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介符号在表达意义上协同合作,相辅相成。由此,福塞维尔(Forceville,1996)将认知語言学的隐喻理论拓展到了非语言符号的范畴,提出了“多模态隐喻”这一概念,他的《广告中的图片隐喻》和论文集《多模态隐喻¬——认知语言学应用》两本著作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视角,在他的推动下,隐喻的研究领域拓展到广告、海报、影视、歌曲等非语言符号领域,研究对象越来越广泛。

福塞维尔将模态定义为“利用具体的感知过程可阐释的符号系统”,进而他把模态细分为9类,分别是:①图像符号;②书面符号;③口头符号;④手势;⑤声音;⑥音乐;⑦气味;⑧味道;⑨接触。基于对模态的分类,福塞维尔又区别了“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前者是指源域和目标域只用或主要用一种模态来呈现的隐喻,单模态隐喻有传统语言隐喻、图像隐喻等;后者指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用或主要用不同的模态来呈现的隐喻。广义上的多模态隐喻是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来体现源域和目标域的隐喻现象,它主要通过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来实现。

2. 进博会主旋律宣传片中多模态隐喻表征及隐喻分析

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宣传片中的多种符号的多角度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40年,中国与世界》是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为进博会预热而拍摄的时长2分19秒的宣传片。在叙事上,短片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以小切口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国的进程;在创作手法上,宣传片运用了多模态隐喻呈现,视觉、文字和声音模态相互配合,生动诠释了“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的理念,向世界传递了一个自信开放的大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推出15个小时内,全网点击量超过了7300万,与此同时,人民日报还制作了英文配音版,同步通过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面向海外传播,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2.1 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通过结构映射的方式形成,源概念的结构整体映射到了目标概念,当中,源概念的各个点对应目标概念的各个点,从而实现结构上的照应。在宣传片中,源域是与外国人交往的事件结构,通过映射,反映了中国积极拥抱世界,与世界紧密的经济和文化往来的目标域。

宣传片中有一幕场景(如图1):深夜,上海浦东高耸的写字楼其中的一层还灯火通明,一个公司的团队正在会议室和国外客户开视频会议,同时画面字幕不断出现“上海浦东”、“巴西 里约热内卢”、“中国香港”、“美国纽约”等地点、人物关系的补充信息,提示观众团队的成员来自世界各地。晚10点,本来是休息时间,却是这个团队开始一天工作的时间,因为外国客户那里现在是白天。图像、字幕和解说等多模态的配合,向观众展示了中国跨国公司与国外客户跨越时空的经济交流,隐喻中国的开放型经济。

但中国和世界的往来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下一幅是两位中年人泡茶,坐而论道的场景(如图2),古香古色的背景画面中,两位中年人盘腿对坐,茶几上烧着檀香,这是中国古人源远流长的喝茶方式;画面中,左侧的人身穿中国传统服饰,右侧的外国人身穿西装,两人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借茶坐而论道,恰恰说明了茶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国人的吸引力,也隐喻了中国和世界在文化上的紧密往来。文化的往来同样体现在年轻人身上,画面一转,是一群年轻人在户外聚会的场面(如图3),借助画面中人物的相貌和字幕的提示,观众可以看出这一群年轻人来自日本、西班牙等世界各地,画面中的中国女青年,穿着打扮现代时尚,他们的聚会气氛自由活泼,吃西餐和喝红酒的方式也显示出明显国际化的特征,这隐喻了中国人对国外文化的认同和适应。

青年聚会这一国际化的场景和前一幕“中国风”的风格大相径庭,鲜明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外国人接纳了中国文化,中国人融入了世界文化圈中,这其中反映的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与西方文化“引进来”的现实景象,隐喻了中国的包容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接纳。

2.2 情感隐喻

人的情感看不到,摸不着,是一种抽象概念,但可以通过隐喻,用一种有着具体视觉形象的,可被触摸的物体呈现出来。這种情感隐喻在宣传片中比比皆是,宣传片中情感隐喻目标域是中国的开放和自信给中国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同胞带来了幸福、让人们享受到了便捷的生活和多元的文化,宣传片中很多内容都映射了这一主题。如:一对情侣在上海南京路的一家超市挑选帝王蟹,这时,字幕出现“美国 阿拉斯加州”,提示这只帝王蟹来自海外,是进口食品(如图4);一群年轻人在户外聚会,举杯把酒言欢(如图3);几名国外游客在上海外滩自拍留影(如图5)……画面中虽然没有同期声,但是通过图像,可以看出出现的人物每一个都开朗自信、快乐开心,每一个场景中场面都是融洽的,气氛欢乐。宣传片并没有通过解说来直接告诉观众,开放的中国让人们生活的越来越幸福,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场景来映射。观众通过画面中的气氛的渲染,画面中的人物脸上洋溢出的笑容的传达,直观感受到了这一主题。在听觉模态上,配合场景出现的背景音乐动感、明快,属于情感主义音乐,情感主义音乐倾向表达感情,反映心理感受,这种背景音的使用加深了观众的体验。(表2)

2.3 容器隐喻

容器隐喻是一种意象图示隐喻,它将容器始源域意象图式结构投射到非容器的目标域中。在宣传片中,“竹笋”、“帝王蟹”、“茶”、“玩具”、“飞机”、“筷子”等物品作为一种种“容器”,承载了不同的含义。(表3)

宣传片首先出现的是江苏溧阳,山民采挖竹笋的场景,画面一转,竹笋被做成了高端食材,搭配牛排端上了法国人的餐桌;浙江义乌,工人们在生产玩具,同样,画面一转,玩具作为礼物被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小孩拿在了手上。竹笋和玩具,隐喻中国的出口物。而来自美国阿拉斯加的帝王蟹、来自德国佐林根的茶匙和来自奥地利卢福坦的高脚杯也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帝王蟹、茶匙和酒杯隐喻进口物。几个场景的交替出现,反映了中国进出口的扩大,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世界越来越紧密。

玩具的飞机隐喻的是出口物,这一场景结束后,实体飞机作为转场镜头出现,随后镜头浮现外国人与中国人对坐喝茶的场面,这时候飞机是搭载国外友人的载体,隐喻中国欢迎世界各地友人的来访;茶,作为中国人欢迎客人的方式,多次出现,不仅隐喻了这一主题,也暗示了国外友人对中国文化的接纳与认同。

在宣传片中,上海浦东建筑群出现两次,一次是夜晚灯火通明的写字楼群,一次是白天以远景航拍镜头出现,通过夜景和白天全景的展示,宣传片向观众呈现了陆家嘴最美的天际线。陆家嘴建筑群,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就,在此隐喻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航空俯拍的镜头给予建筑群气势蓬勃、壮观的角度,让观众对中国经济的腾飞有更直观的感受。

2.4 空间隐喻

空间隐喻以空间认知域为始源域,宣传片中的空间隐喻主要为观众展现了现代繁华的都市景象。在镜头中,上海南京路的夜景以延时摄影的方式出现,画面中熙熙攘攘的人群、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就是这样的场面,表现出南京路商业街的兴旺,隐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繁荣。

此外,上海陆家嘴建筑群和对岸的外滩景象交替以全景和远景的景别出现,陆家嘴建筑群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浦东开发的成果,外滩一幢幢西式建筑是20年代上半叶上海滩繁华的保留,陆家嘴与外滩建筑的新旧对比,显示中国不断成长的现实,大型建筑群的交替出现,也勾画出中国不断发展的历史轨迹,外滩上热闹的人群,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几年来经济腾飞的见证。短片的最后,在外滩美丽的夜景下,一群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游客用手机自拍,此时外滩钟声响起,上海海关大楼的钟声已有近两百年历史,背景音的使用,暗示了外滩的百年历史,古老与现代的对比,隐喻出中国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传递出中国既古老又年轻的形象。

3. 结语

将进博会主旋律宣传片置于多模态隐喻视域下研究,发现宣传片广泛使用了结构隐喻、情感隐喻、容器隐喻和空间隐喻等隐喻种类,塑造出开放自信,积极与世界合作的中国国家形象与大国风范,表现出了中国敞开怀抱,开放市场,愿意和其他国家合作共赢的希冀;此外,宣传片中多模态主要体现在“字幕+图像+声音”上,字幕作为信息补充出现,声音以解说声和背景音乐为主,背景音乐配合图像,升华情绪。宣传片运用视觉、听觉和文字等多模态,对多模态符号进行选择和组合,这些多模态符号系统共同完成了话语意义的建构。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Forceville.C.&E.Urios-Aparisi.Multimodal Meta-phor[M].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2009.

[4]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 & 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J].外语研究,2011(01):1-10+112.

[5]赵秀凤,苏会艳.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下的整合[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04):18-24+30.

[6]张书慧.英语中容器隐喻的分类及其意义理据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5):153-155.

作者简介:史鸣 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隐喻旋律
爱的隐喻
Jay—A Revolutionary Musician
给你的信
巴拉莱卡琴:从指尖流出的动听旋律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7月,盛夏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