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让孩子生理“吃苦”心理“享福”

2019-09-10大卫吉娜

科教新报 2019年26期
关键词:英国人惩罚零食

大卫吉娜

我在英国发现,英国人带娃不但非常细腻,而且具有社会化与系统化。英国人的“粗带”是“生理方面”居多,“细带”是“心理方面”居多。

英国妈妈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一人带几个娃,肯定没有那么多精力把每个娃照顾得细致入微,同時英国妈妈神经粗大,认为怀孕生产养娃本来就是很自然的事,没有那么多讲究。

英国妈妈对于孩子饮食控制非常严格,除了三顿饭,中间的零食时间也是固定的。如果孩子闹情绪,哪顿饭或零食没有按时吃,那就只好挨饿等到下一顿。 他们让孩子从小在艰苦中磨炼,娃刚出生就被父母抱出来参与各种活动,冬天零下几度一两岁的孩子就与父母室外野餐。英国人认为孩子去幼儿园生病很正常,他们甚至让孩子早生病,这样免疫能力就会建立起来。尤其是像水痘这样的疾病,父母都愿意孩子早得,因为很多疾病如果在儿时没有爆发,成人后再病就要严重得多。

英国人让孩子“早吃苦”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其强健的体魄与坚韧的意志,其实目的并非自讨苦吃。说到根本,这就是文化和习俗。

在英国人育儿及全民的生活中,时刻体现出把“享受”扩大、把“痛苦”缩小的理念,家长们激发孩子享受快乐,感受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世界观。

英国人鼓励孩子在自然中玩耍,在泥水坑中狂欢,脏不怕,只要孩子能从中感受到快乐。还有一种室内的专业玩法“凌乱自由玩”,专门为小朋友设计的,有泡沫、水彩、面粉泥等等,为的是提高孩子的感官认知及艺术创造力,只要孩子能够哈哈大笑,就达到了目的。

英国父母认为,培养兴趣的出发点是享受人生,不是为拿冠军。他们培养孩子兴趣的出发点是帮助孩子找到能给予他们快乐的东西,一个帆船运动员花大量时间做这项运动是因为他觉得享受,而不是为了某一天能拿世界冠军。当然如果有一天拿了世界冠军,他是找到了兴趣与事业的接口,但他第一天站在帆船上的时候,他的父母不会告诉他要努力,咱们要拿区冠军、国家冠军……

在行为教育中英国从来都是提倡鼓励多于批评,奖励大于惩罚。一般的教育方式是“如果做对了,奖励是什么”,而不是“如果做错了,惩罚是什么”。鼓励与奖励永远能带给孩子动力,提高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开心。相反批评与惩罚只能改善孩子一时的错误,但是从根本上,没有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也不利于培养亲子关系。

猜你喜欢

英国人惩罚零食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
Jokes笑话
零食的迷幻世界
英国人的度假历史
这个英国人在长城捡垃圾22年
哼哈部落夺回零食
零食不能乱吃!
真正的惩罚等
谈天气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