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典籍涉及“孝”的意解

2019-09-10贺琳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29期
关键词:远游论语孔子

贺琳

摘  要:孝为人伦之本。孝,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全部伦理规范的总要求。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和基础。在今天看来,对孝道作具体地、科学地分析,仍然有着积极的现代价值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孝;孝道;父母

什么是孝?《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为什么要“孝”?古人的解释也很简单,“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叫做“慈乌反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自以礼。”(《论语·为政》)明晰了界定。

儒家文化,不仅对“孝”的内涵和界定做出明确的解释,而且还进一步赋予了它极丰富的内容。这里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加以意解。

其一,关于“敬”。

孔子在回答子由問孝时说,人和犬马对其父母“皆能有养”,但其区别在于是否有“敬”,孔子在这里,把“敬”作为了“孝”的较高层次来讲,即尊长敬老。《孝经》对“敬”作了进一步解释:“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

所谓“孝”,乃出自对父母的爱,因此对父母的“孝”不仅有“孝养”,而且还有精神上的“孝敬”,敬应出自对父母的爱,不必造作,为敬而敬,没有“爱”的“敬”,不是真敬;有真“爱”的“敬”,则是一种真敬,是一种极其自然的事情。从物质精神两方面善事父母,是父母所需要的,是合乎老年人心理生理发展需求的,是能够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敬与出自内心的爱相结合,同时敬也是积极的、有益的,与道义相结合。

其二,关于“谏”。

《弟子规》讲到“入则孝”时,有几句颇值深思的话:

亲自过,谏使重,悦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论语集注·里仁》也表示了相同的意思:“微谏,所谓父母有过,下起怡色。柔声以谏也。见志不从,又敬不违,所谓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悦,劳而不怨,所谓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熟谏。父母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也。”

从“微谏”到“复谏”到“熟谏”,可谓不厌其烦,出自本心,“号泣随,挞无怨”,这是“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孝经》第十五章《谏诤》中记载曾子问孔子道:“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吃惊地说:“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曾子说,对父亲顺从就算孝了么?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呢?这是什么话呢?坚决否定了顺从就算是孝的想法。孔子解释道:“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从“谏”中,我们既看到存在着如“号泣随,挞无怨”的一类的“愚孝”成分,也应看到它的可取成分。原来对父母的孝也是有原则的,也要讲是非的。这一点应该是我们今天对传统的孝道有所扬弃后要加以吸收的部分。

其三、关于“三年无改父之道”。

《论语·学而》中讲道: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

其中的“三年”是指长期,意思是永远以父亲的意志为意志,以父亲的是非为是非,这样看来是:“孝”成了禁锢子孙的一种工具。不免保守,习惯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也许是不能接受的,但这话是对上层统治者而言的,目的在于维持政治的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因此也有它的积极意义。“三年无改,亦谓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者耳”。

还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有人认为这限制了人的自由发展,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今非昔比,古代社会,交通不便,出远门要很长时间,父母年老,是否远游须三思。但是,在这里,“不远游”在于体会父母亲的心情。“游必有方”之“方”也有其原则性与灵活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地方”,何况,今天海陆空四通八达,地球成了一个村,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市场经济,竞争时代。年轻人要远走高飞,好男儿志在四方。只是别忘了“游必有方”,不管你走到哪里,父母的心都牵挂着你,因此,有义务告诉父母你所在的地方,以免父母挂念。“羔羊跪乳,便有父母。”(《语类》)人如有不孝,便不如禽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尽孝矣,这是“不远游”的精神主旨所在。这使孔子不远游的思想更加符合亲情和实情,而排除了一些误解。从中,也可以窥探出伦理道德也有它的灵活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对于我们今天继承传统道德具有指导意义。

其四,关于“仁”本“孝”事。

宗法伦理的基本精神要求“尊老尚齿”,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里,老人代表经验和传统,“老”意味着智慧、德行、威信、权利等。因此,在《孟子·正义》中有“天下有达尊者三:盒一、齿一、德一。”老人集家长、师长身份于一家,在他的生活里,既是君主,又是神圣的教主,因此,儒家视“孝”为行“仁”之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用程颐的话说,“谓孝为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

其五,关于“以事业和人格为父母增光”。

《孝经·开宗明义章》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其目的是在“以显父母”,这是孝的终极目标,还是要回归到对父母的孝敬。所以说,孝敬父母是最基本的孝,也是第一位的孝。《三字经》上劝儿童勤奋读书,说是要争取做官,成事业,扬名声,显父母。也许儿子做不了大官,名字上不了史册,但至少也应使父母衣食皆无忧,以此来为父母增光添彩,同时,还可以凭借自己的道德人格为父母增光。一个正直、善良、忠诚、乐于助人的儿子,必然能得到舆论的赞扬,这种赞扬对做父母的来说,当然是一种极大的安慰和荣耀。这种做法,难道不是对父母、对祖宗的一种最虔诚的“孝”吗?

“孝”在中国几千年中,不仅是基本文化、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且也是现代文明的灵魂。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尤其是一个有优良道德传统的民族。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于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历史与现实两端立足去全方位的观识一下“孝”意识形态,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振兴民族的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全国各民族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使命感,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著.说文解字[M].扬州: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柯继民.四书五经全译[M].汉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远游论语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谣言成真
远游
心之厦门 梦想之旅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坐飞机去远游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