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班数学活动:扑克精灵变变变

2019-09-10李秀娜

山西教育·幼教 2019年3期
关键词:大变身扑克咒语

李秀娜

活动背景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特点,因此培养幼儿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发现简单的规律,学习按规律排序”,正是幼儿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的一个过程。这种对事物逻辑与关系的认识也是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内容。进入中班的幼儿已经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物体直接可感受的特性,按照物体的某个特征进行排序,但一般仅限于从一个或两个维度划分,所以有目的地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排序活动,使幼儿在感受、理解、操作的基础上内化经验,让幼儿在观察中发现规律,在不断的操作中理解运用规律,在玩中学、学中玩,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从而获得知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位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形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尝试将幼儿的目光引向身边事物,尝试学具生活化,从而挖掘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游戏物品——扑克牌。扑克牌因其包含了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数字、颜色以及图案等,所以不仅能够吸引幼儿兴趣的,而且带有很强的隐性可操作性和后期延续性。

设计思路

中班阶段的幼儿在操作摆弄物品时,已越来越多地关注事物的属性特征,如:大小、长短、颜色、形状以及数量等,并能发现其明显的差异和相关规律,因此,本次活动的目标是发现规律并尝试积极运用规律进行活动,难点是運用规律进行相关排序活动。而重难点的突破是扑克牌面上的不同因素,考虑到扑克牌的数量之多,众多因素的互相干扰,以及中班幼儿对扑克牌已有经验相对不足,所以我在活动中截取了扑克牌5以内的牌数,帮助幼儿排除干扰因素,以扑克牌最简单直观的特征如正反面、颜色、数字来引导幼儿多角度地思考,观察和探索发现不同规律的排序方法,促进幼儿观察、比较、思考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幼儿更好地掌握本目标的重难点。

活动目标

愿意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尝试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

自制扑克精灵一个,扑克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通过引入“扑克精灵”导入,引导幼儿发现扑克上的信息,激发探究兴趣

1.引出主题,引发兴趣

教师将自制的扑克精灵藏在身后,以“闪”的动作让幼儿进行猜测。

师:今天来了很多精灵,是谁啊?

幼:它们是扑克小精灵。

(用猜测的形式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巧妙地引出活动内容。)

2.发现扑克牌上隐含的相关信息

引导要点:

(1)正面和反面样式不同。

(2)正面有不同的数字、颜色及图案。

师:扑克精灵身上有什么秘密?

(通过引导幼儿观察,让幼儿发现扑克精灵身上直观的基本特征,为下一步规律排序做知识储备。)

3.教师小结

师:扑克精灵面对小朋友的是正面,面对老师的是反面,正面有不同的数字,有红和黑两个颜色,还有红桃、黑桃、梅花、方块四种漂亮的花色,反面有整齐的图案。

(二)以扑克为材料引导幼儿初步感知一些简单排序规律,激发幼儿愿意参加排序活动的兴趣及有目的观察的意识

游戏:“扑克”大变身

1.以扑克正反面简单变化为主要线索进行排序,引导幼儿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发现其排列规律

师:国王要施咒语,扑克精灵要一起大变身,变变变,小精灵们变成了什么样子?原来国王的咒语是正面反面,它们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此环节以扑克最直观的特征“正面反面”进行,展示变身后的扑克牌,如正反、正反、正反……体现了活动的层次性,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可以起到“启下”的作用。)

2.以扑克正反面较复杂的变化为主要线索进行排序,引导幼儿积极发现规律,并继续尝试进行排序

师:扑克精灵们要变身了,变变变,变成了什么样子?往后它们怎么排呢?

(此环节仍以扑克最直观的特征“正面反面”进行,展示变身后的扑克牌,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巩固并增加难度,给幼儿一个逐步感知的过程,如反正正、反正正、反正正……引导幼儿明确“咒语”就是排列规律,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3.以扑克上颜色变化为主要线索,排除其他相关干扰信息排序,引导幼儿发现其排列规律,并尝试进行续添和填充练习

师:扑克精灵要进行大变身了,请你们闭上眼,变变变,变变变,请看!它们的咒语是什么呢?变成了什么样子呢?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咒语规律,潜移默化地实现难度的提升:展示以颜色为主的变化规律排序,如红红黑、红红黑、红红黑……幼儿尝试自己发现“咒语”的规律。)

(三)有兴趣参与排序活动,尝试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序

1.教师提示规律,幼儿逐步探索,根据已知规律进行排序

师:国王悄悄地告诉了我咒语,我来施咒语,你们来帮精灵进行大变身。

发放扑克操作材料,每名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

(教师以易逐渐过渡到难来说“咒语”规律,给幼儿一个依据“咒语”自己去探索操作的空间,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幼儿对一些“咒语”的各因素运用排列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

2.幼儿参与规律的设定

师:现在国王请一个小朋友来施咒语,你们来帮忙变身!

(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学习的主体,请个别幼儿扮演“魔法师”,根据自己的创想去大胆表述,以此激发其他幼儿的创作兴趣,形成一种良性的探索氛围。)

(四)愿意通过探索发现规律进行排序

师:国王要把我们都变成魔法师,让我们帮他想出更多不一样的咒语,现在就用你想好的咒语让扑克精灵大变身吧!

(教师进行观察指导,将想出“咒语”并排列好的作品进行拍照,使每个幼儿融入情景,积极自主地创造“咒语”规律进行排序,以更好地发散幼儿的思维。)

(五)呈现幼儿探索结果,小结提炼

师:小魔法师们想出了很多很多的咒语,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奇妙的咒语。

(将拍好的照片与多媒体进行连接,逐一进行展示。)

师:这个是谁想出的咒语?是什么咒语?请小魔法师说出这个咒语。

(展示幼儿的作品,使幼儿能够获得更多的经验,让幼儿积累更多的运用扑克进行排列规律的方法。)

(六)延伸活动

将“咒语”规律引用到生活中,让幼儿知道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规律的作用和美感。

师:这些咒语把扑克精灵都变了很多的样子,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咒语,我们一起来找找吧!

(进行知识迁移,扩展幼儿的思维到生活中,使幼儿发现生活中有很多规律产生的美。此环节可以根据幼儿掌握的情况和时间来界定,也可放在活动后进行。)

活动反思

亮点:整个活动环节层层递进,层次清晰,支持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使操作材料有效地服务于幼儿的思维拓展。幼儿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并在活动中通过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从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幼儿在操作中能够以扑克变身进行探索,以正反面、颜色、数字为因素进行不同的规律排列,有效培养了幼儿一定的观察探索和逻辑推理能力。并且扑克作为操作材料,本身带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性,教师还可以在本节活动后继续运用扑克进行按规律排序,引导幼儿发散思维创造较为复杂的规律,比如結合扑克的花色、更多的数字等。

思考:以扑克为设计活动材料时,怎样设计能更好地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有兴趣地进行动手操作,深入探索,有效地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多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猜你喜欢

大变身扑克咒语
喵星大变身
咒语
“力”字大变身
玩扑克学数学
扑克英雄传
超级大变身
一副“文革”时期扑克卖5万 扑克收藏成新宠
巧摆扑克等
怪童丸的咒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