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生的艺术化”路径

2019-09-10赵以保

三峡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朱光潜

赵以保

摘  要: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之一,其“人生的艺术化”被朱自清先生誉为是朱光潜最重要的理论。本文依托朱光潜《谈美》等相关文献,探寻“人生的艺术化”路径:首先,朱光潛认为人生艺术化本质在于创造,与艺术的本质具有相似性;其次,人生艺术化路径在于“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与艺术的眼光看世界近似;再次,人生艺术化效果在于“自由”,与艺术欣赏和创造具有同一性特征。“人生的艺术化”,在朱光潜看来,正是人摆脱现实生活欲求限制的自由生活,同时也是彰显自我生命力的本色的、创造的生活,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就是自我的艺术作品创构过程。

关键词: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谈美》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3-0047-04

朱光潜的《谈美》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也被学界誉为是朱光潜“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诚如朱光潜在《谈美》开场白中所说的,当时的中国处于危急存亡的紧迫关头,他决定和青年们来“谈美”,因为他认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1]6朱光潜坦言写《谈美》唯一目的,就是研究如何使人“免俗”,如何使人心净化,人生美化,即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这一“人生的艺术化”思想,放在当下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本文通过细读朱光潜《谈美》等相关文献,深入阐述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理论,以期弘扬其当代价值。

一、人生的艺术化在于创造

正如朱光潜在《谈美》开场白中所述,写《谈美》的出发点正是有感于当时中国社会有些人“利欲熏心”、“俗不可耐”。在朱光潜看来,“近利忙官”的人越多,社会就越腐浊。由此可见,朱光潜早在上世纪30年代,迫切地希望与青年人“谈美”,绝不是与青年人“谈风月”,更不是让青年人脱离社会,扎进艺术的象牙塔,而是希望通过理想青年的培养,造就奋发向上的社会气象,从而改造当时“危急”社会。在朱光潜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奋斗与创造,人的生命史就是自我的艺术作品创构史。

(一)人性的光辉在于创造

朱光潜在社会危急关头,选择与青年人“谈美”,最根本的动机在于启蒙青年,希望青年人从近利的、懒惰的、颓废的状态中醒悟。其中,培养青年人奋斗与创造的品格是朱光潜所认为的最为迫切的事,奋发创造的社会气象的形成也被朱光潜认为是中国未来希望所在。朱光潜甚至提出衡量一个人的人性程度,最好的标准就是看他对于环境困难的抵抗力,朱光潜说:“环境永远不会美满的,万一它生来就美满,人的成就也就无甚价值。人所以可贵,就在他不像猪豚,被饲而肥,他能够不安于污浊的环境,拿力量来改变它,征服它。”[2]14改变社会,创造新生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人性的光辉正在不畏困难,奋力创造。朱光潜从形而上的本体论高度,充分肯定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创造,安于现状,吃饱等饿式的猪豚生活,不是人的生活状态。

在朱光潜看来,每个人的性分、努力程度不同,也因此导致每个人创造的人生作品价值大小有别,但是只要肯努力,人就是他自己的造物主。如果人失去了创造的激情,也是其生命力枯萎的体现,表现为做事不认真、吊儿郎当、暮气沉沉,他们的生活已经由人降格为猪豚一般,浑浑噩噩、麻不不仁,更遑论“艺术化生活”了?因此,朱光潜呼吁青年人做自己的造物主,为社会创造有价值的“艺术品”。朱光潜对青年人的期许是非常高的,他说:“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3]13显然,为未来散布几点星光,是卓越伟大的创造,不是每个人都能跻及,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这样散布星光的人多起来,她才能立于世界伟大民族和国家之列,具有这样品格的人也就是朱光潜所指出的具有更高尚、更纯洁的企求,而不是与蝇蛆争温饱式的“俗人”,他们才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朱光潜本人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在中国美学建设中,呕心沥血、筚路蓝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朱光潜本人28岁时发表美学处女作《无言之美》(1924),直到1980年,83岁高龄仍出版《谈美书简》,从事学术研究伴其一生。朱光潜用自己的实际行为践行了不畏困难、不断创造的人生,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美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二)艺术是心灵的创造

朱光潜美学思想特色之一表现为突出强调美或艺术是人的创造,他指出:“凡是美都经过心灵的创造。”[4]347在朱光潜看来,艺术之所以有魅力正在于其纯粹是艺术家的创造,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一超实现的意象世界。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也正在其既有能在现实普通世界发现美的禀赋,又能将其独特发现物化为可供人欣赏的艺术品的技艺。现实世界充满了太多不足与局限性,因此,我们太需要艺术创造来对现实世界进行补充与补偿,在艺术的世界里,可以天马行空,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艺术之所以可贵与不可或缺也正缘于此。

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专门设一章阐述“自然美与自然丑”的理论错误。长期以来,中西方都不乏持“自然主义”美学观的理论家,西方有著名的“模仿说”,中国也有推崇“芙蓉出水”的自然美的传统,他们均认为自然本来就尽善尽美,艺术家唯一的功用就是忠实地模仿自然。朱光潜反驳指出艺术是创造出来的,不是天生自在的,艺术家的功用也不是惟妙惟肖地模仿,艺术是人的作品实现于自然界,并非自然事物本身。因此,朱光潜得出结论说:“自然中无所谓美。”[4]347艺术是艺术家心灵的创造,艺术家正是自己艺术品的造物主,艺术家的神圣与光辉也正在于此。

由此可见,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思想正是强调精彩的人生如艺术一样是一个不断创构的过程,每个人都要是他自己作品的造物主,能否成为艺术精品,全在于个人的性分与奋斗程度。朱光潜认为只有不断奋斗与创造的人生,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属性与尊严,也才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所在。在朱光潜看来,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需要的正是这种奋发图强、拼搏奋斗的理想青年,而不是成天贪图享乐,“近利忙官”的“俗人”与“庸人”。

二、人生的艺术化在于情趣

在朱光潜看来,人性的光辉与艺术的神圣均在于其创造性,那么同为人,为何有些人能够创造出堪称伟大的“作品”,而有些人却碌碌无为,活成了与蝇蛆争温饱的境地呢?这也就是朱光潜所说的有些人成为了可以为人类散布星光的人,而有些人成为了“俗不可耐”的庸人。朱光潜在《谈美》中另一重要思想正是回答这一问题,他说在这种危急时刻,青年所需要的不是一盆“八宝饭”而是一帖“清凉散”。这一“清凉散”就是朱光潜开出的达到艺术化人生的有效路径,也就是“慢慢走,欣赏啊!”“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一)“慢慢走,欣赏啊!”

朱光潜早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已经提出超“效率”的概念,他认为大部分青年人之所以最终走向消沉、平庸,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太图近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过于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显然一个人一旦太功利化后,终究难成大器。可见,朱光潜先生的“人生的艺术化”思想,绝对不是消极避世,而是非常积极奋发的,他要求青年人要有大格局,不图眼前利益,去成为可以为社会、为未来散布星光的人。

朱光潜在《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一信中,郑重地希望青年人不要太追求“效率”,“因为我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5]56夏丏尊先生在给《给青年十二封信》序中进一步阐述了朱光潜的这一观点,他说朱光潜写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虽然话题各异,但是有一个内在的主旨:“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6]77-78夏丏尊此序深得朱光潜本意,朱光潜正希望青年人不要凡事目光短浅,不能耐苦,终落得浅薄粗疏,成不了可以为未来散布星光的俊杰。

朱光潜在时隔四年之后的《谈美》一书中,再次专门设一章“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进一步阐发其如何把人生过成艺术一样精彩的具体路径。他说:“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7]96朱光潜这段话明确点明了人生的艺术化就是情趣化,也就是不斤斤于利害得失,而将生活和事业当成“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对象,也就是不计成败地艰苦卓绝地去努力,这本身就是艺术化的过程。

(二)“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如何才能成就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创造出自我人生艺术精品?朱光潜在《谈美》开场白开宗明义,进一步指出:“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1]6朱光潜甚至认为当时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大半由于人心被利害系得太深,而不能有宏远的眼界与豁达的胸襟,也因此件件不如人。20世纪初的朱光潜的著作充满“启蒙”与“救亡”的动机,针对当时中国危急现状,朱光潜开出的救世药方是温和的,如他自己所说的是“清凉散”,这里的“清凉散”正是希望青年人拿出“出世的精神”,不要被利害系住心性。

朱光潜写于1940-1942年期间的《谈修养》中再次谈到自己把生命断送在粉笔屑中,眼巴巴地希望造就几个人才出来,但大部分学生走上社会终身只在忙“糊口”,“朝一条平凡而暗淡的路径走,毫无补于文化的进展和社会的改善。”[8]8可见,终身只在忙糊口,绝不是朱光潜所期待青年的未来,他们之所以走向一条平凡而暗淡的路径去?也正是朱光潜要指出的症结所在,朱光潜认为他们应该抱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出入世的事业”。就拿朱光潜本人来说,他坦言没有上过一次美学课,后来竟然成为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最耀眼的一颗星。朱光潜以身说法,说明他自己并没有抱有太多的功利心,只把学习、上课当成“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反而更能发现学习的趣味和提高学习的效果。试想,一个利欲熏心、急功近利的人,又怎么能够释放出最佳状态和心境来抵达学术和事业的彼岸呢?“以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出入世的事业”。

当下再读朱光潜的《谈美》,仍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在这车水马龙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同样需要不斤斤于利害得失地去艰苦奋斗。今天的从事专业研究者是不是也在朱光潜所批评的“粗疏浅显、太不能深入、太图简单”之列呢?今天的青年是否能够沉下心,把学习当成“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呢?显然,只有把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当成充满情趣、愉悦的对象,才可能会极大地提升学习的激情和研究的效率,从而做出极大的成就。

三、人生的艺术化在于自由

朱光潜也进一步阐发了人生达到艺术化之后的具体表现,一方面艺术化的人生是人超脱了现实局限后的自由愉悦的人生,如艺术创作与欣赏一样视生活如一首诗、一幅画,对其“无所为而为的把玩”;另一方面艺术化的人生也是人最至情至性的自我彰显,用朱光潜的话来说,“俗人”和“伪君子”最不艺术,他们是生命力的枯萎和人性的扭曲。

(一)“超脱且愉悦”

朱光潜早在1926年《悼夏孟刚》一文中,已经阐述人生在世总不免悲苦多于喜乐,“愚者拙者混混沌沌地过去,具有湛思慧解的人总不免苦多乐少。”[9]75朱光潜本人还是推崇做人要选择后者,他在写于1924年的《无言之美》中热情赞美“悲剧”的意义。显然,愚者拙者混混沌沌的人生是朱光潜不赞成的。笔者在前文中已经大量阐发朱光潜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神圣与光辉,正在于不畏困难,奋发创造,混混沌沌不是人的属性。

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其有意识活动,动物以本能活动,如“飞蛾扑火”,并不清楚撲火的后果。人却在活动之前已经有了大量意识活动,也因此人比其他生物痛苦,这也被学者们认为是人的宿命。如何解决人类的这一困境,宗教给出的方案是“出世”,超越到另一世界去。而朱光潜给出的方案更有价值,也更容易采用,主张“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以“无所为而为的玩索”的方式来超脱这一困境。朱光潜主张采用以超世观世的态度看待世界,因此,既不是混混沌沌,如动物一样没有感觉和意识,而是有意识而能超越意识,如果不能超脱出来,人的世界一方面会把利害看得太重,不能从超功利的态度看世界,整个世界,除了可以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别无趣味,他们成为“占有欲”的奴隶;另一方面表现为看透人生的悲苦,难免厌世、避世甚至出现走上自杀等极端消极行为。可见,不能超脱,人生也变得了无生趣。

“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何以能够使人超脱且愉悦呢?这种类似于艺术欣赏与创作一样的活动,是不带有实用功利和逻辑认知的自由活动。朱光潜在《谈美》开篇谈到美感活动的这一特征。同样面对同一棵古松,木材商看到的只是古松值多少钱,植物学家看到的只是古松属于何种植物,而只有画家才会跳出实用功利和科学认知的束缚,完全沉浸在古松的身姿形象的把玩中。可见,美感的世界正是超越了实用功利的束缚和逻辑认知的限制的自由玩索,在审美活动中,物我由两忘到物我同一,意识只被一个完整而单纯的意象占住,微尘便是大千,刹那便是永恒。

朱光潜进一步指出一个人获得审美感知程度与其性分修养成正比,诚如张世英指出的:“审美意识的核心在于‘超越’二字。超越不是抛弃,超越主客关系不是抛弃主客关系,而是高出主客关系,超越知识不是不要知识,而是高出知识。”[10]108因此,审美的超脱不是宗教式的消极逃避,也非将人解构到如庄子所谓的“无己”、“无识”的“婴儿”状态,而是先有很深的自我修养然后才可能纵身大化、与物推移,达到“万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的從容与超脱。也因此才能理解深人看到的世界就深,浅人看到的世界就浅;也因此才可以理解为什么说“焦大不会爱上林妹妹”这句话,那是因为林黛玉的美,焦大根本感知不到,也欣赏不了。所以,能否发现美全在于你自己的性分与修养,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你自己的世界。

(二)“真性且本色”

朱光潜还指出“人生的艺术化”还表现为“至诚至性”,毫无做作与扭曲。“做作”、“扭曲”、“苟且”也被朱光潜称之为“生活的机械化”,已经毫无生气与趣味。犹如到卢浮宫参观《蒙娜·丽莎》的美国人,也会错失阿尔卑斯山谷的美景。同样也犹如一些极端功利的人,他们的一切行为只为利益,毫无生活的情趣与乐趣。

朱光潜甚为惋惜地指出有些人对生活中的生趣视而不见,主要是他们成为了“占有欲”的奴隶,看世界只以实用利害为标准,他们娶妻是为生子,生儿是为防老,读书是为了发财等,试想以实用利害为出发点,成天都在寻思怎样可以占有更大更多利益,甚至还会玩弄“肥己损人”、投机钻营等伎俩,只终日于蝇蛆争温饱,他们哪有心境去如欣赏一幅画一样地领略生活?

朱光潜认为“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7]96因为人在欣赏中,才是他自己心灵的主宰,摆脱了功利实用束缚和逻辑认知的局限,他的自我生命力才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彰显。由此可见,“艺术化的人生”也就是一个人不为外物所役,至诚至性的本色生活,并且充满生气和趣味。

结语

“人生的艺术化”何以可能?朱光潜不仅给出了有形而上的理论依据,即人生的艺术化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和光辉所在,而且阐述了人生的艺术化具体路径。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些人过得很完美、很艺术,而有些人又过得一团糟,仅仅为“糊口”?朱光潜同样给予了回答,即只有不图近利,抱有一颗出世的心境、怀有弘远的眼光与豁达的胸襟,不斤斤于利害得失的艰苦卓绝地奋斗,才可能做出卓越的成就。因此,朱光潜殷切希望青年人不要“太贪容易”、“太不能耐苦”,正是期待青年人走上艺术化的人生,而非沦落到与蝇蛆争温饱的俗人。“人生的艺术化”,正是人摆脱现实生活欲求限制的自由生活,同时也是人彰显自我生命力至诚至性的本色生活。

注 释:

[1] 朱光潜:《开场白·谈美》,《朱光潜全集》(第四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

[2] 朱光潜:《谈立志·谈修养》,《朱光潜全集》(第四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

[3] 朱光潜:《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谈美》,《朱光潜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

[4]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朱光潜全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

[5] 朱光潜:《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全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

[6] 夏丏尊:《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序》,《朱光潜全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

[7] 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谈美》,《朱光潜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

[8] 朱光潜:《一番语重心长的话——给现代中国青年·谈修养》,《朱光潜全集》(第四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

[9] 朱光潜:《悼夏孟刚》,《朱光潜全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

[10] 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猜你喜欢

朱光潜
挚友可贵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中国梦劳动美
丰子恺简约交友
简约交友
丰子恺简约交友
朱光潜:写信打假的美学家
朱光潜“地下”翻译《美学》
怕站而不怕慢
朱光潜藐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