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四则

2019-09-10李奇钊

雨露风 2019年3期
关键词:牧童黄牛高粱

李奇钊

慢慢地,我开始喜欢雨

小时候,我不喜欢雨。

记得那是我六岁时候,秋雨一连下了四五天,我家的房屋漏水了,屋子里到处滴滴答答的,妈妈用锅碗瓢盆来接房顶上的漏水,每隔一段时间便将锅碗瓢盆里的水,泼到屋外去。“屋漏偏逢连夜雨,唉!”妈妈那几天忧愁地叹气。“妈妈没事,天晴了,我们把房顶好好地修补一下。”我这样安慰妈妈。我无处藏身,便躲到方桌下面,看我喜欢看的小画册,到了晚上,我便在桌子下面睡觉,漏水滴在锅碗瓢盆里,“当当当”“砰砰砰”,搅得我睡不好觉。从那时起,我觉得雨真烦人,于是开始不喜欢雨,讨厌雨。

然而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却慢慢地喜欢上了雨。

我七岁时开始上小学,学习成绩很差,经常伙同几个玩伴一起逃学。有一次逃学去集会上玩,在书摊旁看到一本书,书中的一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古时候,有个人叫施耐庵,小时候他学习很不用功,经常逃学。有一次,老师去他家家访,发现他正坐在屋檐下,望着石头发呆。原来,石头上有很多小坑儿。“孩子,你是在想石头上怎么有这么多小坑儿吧?”老师问他。“是的。”小施耐庵抬头看着老师。“下雨时,屋檐上的水不断地滴下来,滴到石头上,时间久了,就成这样了。”老师意味深长地说。

太神奇了!这是我第一次知道雨有这么大的力量,第一次明白了“滴水也能穿石”的道理。我找了几块大石头放在屋檐下,每逢下雨,便仔细地去看“雨水”来

“穿石”,我發自内心地佩服雨滴水穿石的执著和坚韧,她给了我很多启示,慢慢地我开始变得懂事了,成熟了。

再后来,我试着去更多地了解雨,去听雨的故事,去读有关雨的诗句:“小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慢慢地,我开始感叹,雨的神奇和伟大。

现在,每逢下雨,我定会放下手里的一切工作,去赏雨、看雨。有时坐在窗前看,有时躺在床上听,有时打着雨伞去雨中漫步,有时干脆去雨中淋,用身体和心灵去感受雨的存在,雨的美妙。雨,有时迷蒙而含蓄,有时热烈而粗犷,有时缠绵而温柔,有时酣畅而淋漓……

现在,我深深地喜欢上了雨,爱上了雨。

我的童年和牛

小时候,每天下午放学后,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村西边的草地上放牛。

我家的黄牛是一头母牛,眼睛大大的,长得很高大,性情温顺、沉稳,干活儿踏实。“牧童骑黄牛”,个子矮小的我,想骑上牛背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我总是将牛赶到一个有土坡的地方,牛在坡下,我站在坡上,然后一翘腿骑上去。

在我的印象中,骑黄牛并不是一件幸福舒适的事情。因为路坑洼不平,牛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的,骑在牛背上有些颠簸,经常会被牛的脊背骨硌得屁股疼,并没有古人诗句中“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那般逍遥自在。也曾拿着几本书和写不完的作业,想像李密挂角那样争分夺秒地去读书,然而,总是半途而废,不能长久,可能是我太贪玩儿了,根本没心思去读书学习,心里净想着玩儿的事。一次,黄牛吃饱了,就卧在草地上,嘴里咀嚼着,很悠闲的样子,我捉了一会儿蚂蚱,就觉得无聊了,于是悄悄地爬上牛背,谁知牛受了惊吓,“噌”一下爬起来,我没防备,一下子从牛屁股上摔了下来,摔了个四脚朝天,屁股正好砸在草丛中的一摊牛粪上,很是狼狈。

牛吃饱后,我总会带着它去村里的水塘里饮水,老黄牛站在坑边,咕咚咕咚喝个没完没了,大有想把塘水喝干的气势。这时,我总是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砖瓦片,站在水塘边,弯下腰将瓦片平贴着水面投掷,瓦片在水面上飞驰,钻进又钻出,最终咕嘟一声沉进了水塘底,水面上则漾出一圈一圈的涟漪,我们称这种游戏为打水漂。因为放牛饮水时经常练习这种游戏的缘故,后来,我和小伙伴们比赛打水漂,总是稳居冠军宝座。最多的一次,投出的瓦片在水面上漾出了二十个圆圈儿(谁投出的瓦片在水面上待的时间长,划出的圆圈多,谁就是胜利者),在小伙伴们中间一时传为佳话。

黄牛喝饱水后,总是“哞哞啤”地叫几声,好像是在告诉我,它吃饱喝足了,我们可以回家了,这时我便会带着它向家里慢悠悠地走去。

这头黄牛在我家里生活了将近十年,生育了六个子女,她和她的子女们给我及我们全家人带来了很多生活乐趣。她是我们农活儿上的好帮手,我们真心地、友好地对它,给它吃最鲜嫩的青草,给它喝最甘甜的塘水,给它梳理毛发,清理粪便……相处时间久了,我们觉着它不是牲畜,是好伙伴,是老朋友。

现在,黄牛即便是在农村也很少见了,它们和农民的关系已非常疏远。黄牛耕地、拉车,对当今的孩子来说,就像听遥远的传说一样神秘。做牧童,骑黄牛,对他们来说,只好去古人的诗句中慢慢体会了。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抛”,窗外小树林里的蝉鸣声此起彼伏,童年里,做牧童骑黄牛的日子,一行行,一页页,在我的眼前排列着,翻动着,像诗,像画,像梦。

作文本里的胡子渣

优秀始于自己的强项。我的强项是写作,所以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我就明确了自己工作上的奋斗目标:从自己的专长开始,从事语文教学。可时间不长,我就发现,老师辛辛苦苦写的作文批语没人看,老师提示修改的内容学生没做修改,怎么办呢?我苦想对策。

我想起上师范时自己第一次投稿给杂志社,编辑老师让我修改了五次,最终文章得以发表的经历,于是开始要求学生写作文先打草稿,我提建议让他们反复修改,改好了之后,再誊抄、讲评。这样一来,学生的作文水平竟然有了整体提高。工作十四年来,我坚持亲自下水作文,让学生在比较、欣赏和模仿中快速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

晚上我的思维比较活跃,因此,我喜欢将学生的作文带到家里去,在灯下仔仔细细地审阅修改。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位古人吟诗炼字拈断胡子的个性行为,在我这里演变成修改学生作文拔胡子的毛病。有位可爱的小女生,发现自己作文本子的纸页里有几根短而黑亮的胡子渣,竟当堂好奇地拿着去问我哪里来的,我摸摸自己的下巴笑而未答,学生们会意,笑得前仰后合。

教语文累,这是大家公认的共同观点。我认为教语文累,主要累在指导学生写作文,修改学生作文。小山包似的作文本,语文老师得一本一本,一页一页,一句一句地去审阅,大到一篇作文的中心主题,小到一篇作文的句子、标点,老师都要仔细审查,将错误指正,一点儿都不能马虎。仅一个学期下来,便称得上千修万改!千修万改虽辛苦,我却无怨无悔。

高粱秆箭柳条弯弓

生活中,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褪色的,即便是用火烧,也是如此。自制高粱秆箭、柳条弯弓便是我童年里记忆深刻的玩具。

童年时候,当地里的一切收获完毕之后,冬天就到了,每到此時,妈妈便拿出一捆捆高粱秆,做盖点儿,准备过年放饺子用。我经常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抽出几根最白、最光滑、最直、也最长的高粱秆捆成一束,藏在西屋里一个秘密的角落里,准备做箭杆用。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当春风吹绿了柳树,柳枝上的芽苞冒出小芽叶的时候,我和小伙伴小秋、小栓、小奎和弟弟小福几个人便哧溜溜爬上树,找大拇指般粗的长约七八十厘米的柳枝,折下来,用手弯一下是否有弹性,弹性好的便可用来做弓。

我们将柳枝截头去尾,修剪一番,拿小刀在两头各挖一圈浅浅的沟痕,用来系棉绳或松紧带,把柳棍弯成月牙形,系紧棉绳或松紧带,再在弓上用小刀刻几个图案,用红墨水染一下,使它美丽些,这弓便雕制成了。

随后,我们几个小伙伴找出各自备好的“高粱秆箭”,雄赳赳,气昂昂地出村了。我们在田野上比赛谁射得高,谁射得远。抽出一根“箭”,搭在弦上,挽弓呈“射雕式”,瞄准飞燕和麻雀疾射,那架势,那心情真有点儿“射雕英雄”的感觉。

我们还在麦场里练习箭法,王大婶撒在麦场里的十多只鸡便是我们的“靶子”,十多只鸡被我们追着射,绕着麦垛草垛一圈圈地转。我们跑得满头大汗,笑声在麦场里回荡,惨的是那些鸡。“咯咯咯……”乱叫乱飞。后来王大婶听见了,追出来,把我们臭骂了一顿。可我们一点也不在乎,不干坏事可以在小土山上跑,我们在小土山上追呀,杀呀,感觉就像书上描绘的打仗场景。直到最后一抹红霞消失在天边,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不知不觉中,春天已悄然离去;不知不觉中,童年已成为美好的回忆;不知不觉中,我已步入中年。

如今想来,是高粱秆箭、柳条弯弓伴我度过了那样一个玩具贫乏的年代,带给我一段如此美好的回忆。现在,西屋的角落里,再也找不到我藏的高粱秆箭了,雕着美丽花纹的柳条弯弓也早已不知去向,怕是早被母亲做饭烧了吧!但有一样东西是烧不掉忘不了的,那就是我对童年弯弓岁月的美好记忆,历久弥新。

猜你喜欢

牧童黄牛高粱
高粱红了
狐狸的礼物
牧童学画
书童垅上行
制作泥巴黄牛
野高粱
雨后
牧童与老牛
高粱米饭治烫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