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新时代观

2019-09-10韩庆祥方兰欣

阅江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辩证关系新时代

韩庆祥 方兰欣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观。习近平新时代观是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新使命、新思想、新战略的一个总纲,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新时代观可从哲学本体论、历史观、认识论、价值观、辩证法、实践观六个层面理解和把握,主要包括“强国时代论”“历史逻辑论”“历史方位论”“时代标志论”“辩证关系论”“战略安排论”六大重要理论。习近平新时代观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新境界。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强国时代;生成逻辑;辩证关系;战略安排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9)04-0005-15

作者简介:韩庆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委委员;方兰欣,博士,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时代观,是人们在时代问题上所持的根本观点与对时代走向、时代演进、时代逻辑、时代特征、时代精神的总看法,是一个政党和国家确定长期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回答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带领中国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之际开创新思想、取得新成就、呈现新气象、进入新时代。时代在发展变化,时代观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新时代孕育了习近平新时代观。习近平新时代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前提和重要内容,是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新使命、新思想、新战略的一个总纲,因而值得从哲学层面进行深入理解、把握和阐释。

一、新时代本体论:本是什么——强国时代论

“是什么”的问题是思维的逻辑起点。“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时代之“本”弄不清楚,“观”就难以成立。“新时代究竟是什么样的时代?”这是习近平新时代观首先应回答的根本问题。

(一)时代及其本质

把握时代本质,科学地、恰当地区分时代,可使人们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准确地看清时代的发展方向,紧跟时代的步伐,自觉地推动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通常,人们依据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确定时代的划分和把握时代的本质。时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 广义的时代

根据邢宝玮早年研究,广义的时代概念是:对社会历史的某一领域、某一层次或环节、某一结构和要素的特征和趋势的概括。邢宝玮:《时代概念应作广义和狭义的区分》,《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3期,第80页。广义的时代,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由历史的必然性所决定的一定时期、一定领域的具体内容和特征,认识和把握发展的间断性和不平衡性。运用广义的时代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对历史进程作不同的概括。例如,以劳动资料为依据,把人类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和蒸汽时代;以文明的程度为标志,把史前时期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具体形式的变化为尺度,把资本主义社会划分为原始积累时代、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和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等等。此外,还可以从政治形势、斗争任务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对时代特征作不同的概括,如改革的时代、建设的时代、科技革命时代,等等。邢宝玮:《时代概念应作广义和狭义的区分》,《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3期,第80页。

2. 狭义的时代

狭义的时代概念是,对人类历史一定发展阶段的概括,即列宁所说的“大时代”。这种概括抛开了历史发展的各种偶然因素和次要环节,抛开了个别国家历史上的个别情节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着眼于历史的必然、历史运动的主流和本质,着眼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形式,着眼于社会生产方式的特点,特别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狭义的时代概念在广阔的空间上展示了历史的中心,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主要方向和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通常所说的封建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时代、社会主义时代等,就是狭义的时代概念。邢宝玮:《时代概念应作广义和狭义的区分》,《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3期,第79页。马克思主义对时代本质、特点、趋势的概括,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路线的重要依据。

3. 时代的本质

时代是人的存在方式和认识方式。人是以生产实践的方式满足自身各方面需要的存在,因而人是自为性的存在。人的自为性存在是有时间性的,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环境、问题和使命,都被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烙印。“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体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4-545页。 人生活在时代中,同时人又在创造着新的时代。时代赋予人们有限生命以外的意义和价值,人们正是通过把握自身所处的时代,来把握自身存在的使命、价值和意义。每个人都不是永恒的,每个时代也不是永恒的,人们应当准确研判时代、积极把握时代,才能不辜负时代。因而,时代成为人们认识自身的一个方式,也是一個政党和国家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

(二)新时代及其科学内涵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不是历史学范畴中的时代,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政治判断和战略判断。

新时代的时间起点或节点是党的十八大,而不是十九大。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有十八大以来的时代和实践基础,才能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果把十九大作为新时代的实践节点或实践起点,那就抽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基础和实践基础,从而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和历史证明,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时代和实践基础,才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应把新时代置于种种空间方位来思考和理解。种种空间方位主要包括:世界范围内,在百年不遇的世界大变局、大调整中,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人类面临共同的难题,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方位;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新的历史方位;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社会主义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实践探索走向引领世界、从被动走向主动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由世界舞台边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还有很大差距的新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进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主要矛盾新方位。要言之,这是关于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且实现强起来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具有其科学内涵。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应历史大势主动作为并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强国的时代;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时代课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本来、开辟未来,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团结奋斗,不断走向共同富裕并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并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总之,新时代的科学内涵是: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进而实现强起来的时代,简称“强国时代”。

二、新时代历史观:何以为是——生成逻辑论

一定的时代观是一定的历史观的体现。习近平新时代观具有深沉而宏大的历史视野,不了解新时代观的生成逻辑,就无法理解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未来走向。

(一)新时代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观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时代问题的基本思想,构成习近平新时代观的理论基础,是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历史观的思想史前提。

马克思主义政党特别注重对时代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体系化的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对时代问题的思考侧重历史上的“大时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从社会形态(生产方式)、技术形态(生产力)角度来划分历史和时代,且对社会形态的划分也是多角度、多标准的。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和划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代,开创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观,指明了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关系与破解之道。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的“大时代”的揭示指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并基于唯物史观,认为走向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归宿。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时代的基本思想,对资产阶级所开辟的历史时代进行划分,对共产主义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对帝国主义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进入金融帝国主义时代后的垄断性特征与腐朽趋势,得出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前夜的结论,从阶级解放与民族解放的角度提出了“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同时,列宁也对“大时代”中的“小时代”即历史阶段作了分析。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自身理论特色的时代观理论和思想。毛泽东继承并运用了列宁“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萌生了“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的”时代观;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江泽民和胡锦涛进一步丰富了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这些都为习近平新时代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新时代的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根据,可概括为“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影响”。

“历史性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首要根据。这里讲的历史性成就,主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谈起。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二是黨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可集中概括为“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8页。

“历史性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根据。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才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读本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年,第86页。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样,历史性变革首先是历史性成就使然,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动的结果。“历史性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到国际等全方位地展开。这种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可以看作当代中国的“整体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促进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

“历史性影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本依据。“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必然会产生历史性影响,这种历史性影响最聚焦、最鲜明、最根本,主要体现在促进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即由过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今,无论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需求方还是供给方,都发生了历史性转化,从人民需要的总体状况和社会供给的总体状况两个根本方面,体现并反映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状况,并揭示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正是由于当今人民的需要状况和社会的供给状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化,所以便直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使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或我国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方位的最直接、最根本的依据。

(三)新时代的现实逻辑

要使大国成为强国,就要具体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在现实层面上,就是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的逻辑,实现发展的整体转型升级。

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与“新发展理念”具有十分紧密的逻辑相关性。新发展理念,是在“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國”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中才真实地提出来的,在“欠发展”的历史方位中是不可能完整提出来的。从“新发展理念”的逻辑可以看出,它既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之道,也是使大国成为强国的根本之道。可以一个一个来分析“新发展理念”的逻辑。第一个理念是创新发展。其逻辑是由过去的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转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这是我国发展动力上的大逻辑。这里的创新关乎我国发展动力,主要是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第二个理念是协调发展。其逻辑是由过去的重点突破非均衡走向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发展,这是我国发展方式上的大逻辑。这里的协调关乎我国发展方式。一般来讲,在“欠发展”的历史方位中,其发展方式主要是重点突破非均衡;而“发展起来以后”,则更加注重补齐发展短板,注重全面协调发展。比如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我国“欠发展”,所以邓小平当年相对强调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发展起来、先富起来,即相对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然而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发展起来了,所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强弱项、补短板。比如在经济领域,注重精准脱贫;在政治领域,注重解决党内政治生活的“宽松软”;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注重解决马克思主义在一些领域要么失语、要么失声、要么失踪的问题;在社会领域,注重解决民生和社会治理问题;在生态领域,注重解决污染防治问题。其实质,就是要注重全面协调发展。这里的协调,主要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第三个理念是绿色发展。其逻辑是由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发展走向以绿色为支撑的发展,这是我国发展基础上的大逻辑。这里的绿色关乎我国发展基础。这种发展可使人民在美丽的环境当中工作和生活,因而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它关乎人民的美好生活。第四个理念是开放发展。其逻辑是我国由低端开放走向高端开放,这是我国发展空间上的大逻辑。这里的开放关乎我国发展空间,是从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意义上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第五个理念是共享发展。其逻辑是先富走向共富,即共享发展成果,这是我国发展目标上的大逻辑。这里的共享关乎我国发展的目的。这一逻辑既着力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着力于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问题,因为大家共享发展成果了,就日趋走近了美好生活。“新发展理念”既关乎我国发展全局,也关乎我国发展根本,还关乎我国发展长远,所要实现的就是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基础、发展空间和发展目的整体转型升级。要言之,“新发展理念”是使我国由大国成为强国的核心支点。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贯彻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是关乎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变革。

三、新时代认识论:何来、何起、何从——历史方位论

只有从哲学认识论高度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现在何处”“走向何方”等重大理论认知问题,才能弄清新时代所处的历史方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我国发展起来以后”

历史方位揭示的是我国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这实际上讲的就是“现在何处”或“由何出发”。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了开启实践后半程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历程来讲的。习近平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7页。这里所谓的前半程,主要指新中国成立后到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这一段历史区间。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所完成的历史任务;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之上进行改革,主要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及江泽民、胡锦涛治国理政时期所完成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要开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后半程的历史任务。这一历史任务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前的改革“继续说”,又是在改革基础之上的“接着说”,且主要是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方面“接着说”。实质上,要从系统的制度体系、体制机制及其实现方式这种根本性上全面深化改革,在治国理政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由此可见,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站在了开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后半程的新的历史起点上。

其次,中华民族站在了实现“强起来”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从历史使命、奋斗目标来讲的。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要把“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统一起来加以理解。“站起来”是“富起来”的历史基础,“富起来”是“强起来”的历史基础。在“强起来”进程中,在不同程度、不同意义上及不同方面,还会有“站起来”“富起来”的问题。然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也确有历史任务、历史使命上的不同侧重:在毛泽东时期,相对而言,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历史任务、历史使命,就是使中华民族“站起来”,虽然他也思考并努力使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我国改革开放之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相比较而言,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历史任务、历史使命,就是使中华民族“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历史任务、历史使命,就是使中华民族“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或者说,中华民族从此站在了实现“强起来”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

最后,我国发展站在了实施高质量发展并注重创新驱动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从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的根本之道这一意义上讲的。党的十八大之前,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然而许多地方在实践上依然实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规模驱动。尽管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加速了我国发展,然而其道路越走越窄、空间越来越小、代价越来越大。最直接、鲜明、突出、形象的表现,就是“虚胖”,不够“精致”,虽大而不强。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这一历史发展的内在必然性,要求我国必须寻求发展的再生之路。这条路,就是我们党在十八大以后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实施高质量发展,注重创新驱动,进而实现发展动能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结构优化,真正解决实现由“虚胖”到“强体”、由“粗放”到“精致”、由“外延”到“内涵”、由“数量”到“质量”的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发展站在了实施高质量发展并注重创新驱动的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目标:“大国成为强国”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走向富起来,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处于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历史新起点。这讲的是我们将“走向何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五个时代”,分别从伟大事业、强国目标、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人类贡献五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目标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这也可看作实现“强起来”的基本内涵。具体来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11页。从这“五个时代”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关于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的新时代。

新时代是强国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这“四个伟大”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同时也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

四、新时代价值观:有何意义——时代标志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三大根本标志,这意味着它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华民族实现自我复兴的历程是不间断的。自清末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我救亡的伟大征程,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主动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带领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华民族站在了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

“强起来”,从外延来讲,是全方位强起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方面“强起来”;“强起来”,从内涵来讲,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是五大新发展理念所讲的发展;“强起来”,其本质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华民族“强起来”是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也是中国发展起来使大国成为强国,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实现的奋斗目标,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主题高度契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 “立起来”的伟大飞跃

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最艰难的发展时期,只有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顶住压力,依然坚守着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探索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0页。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起来”,具体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全方位都要“立起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内在性、独立性、自主性和主体性。为此,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探索的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因此,要进一步拓宽和延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其越走越宽广。

只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起来”,社会主义旗帜就能够在当今世界高高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立起来”,就要求我国坚定走好社会主义实践的“后半程”。那么,我们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起来”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領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坚实保障,进一步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中国式现代化迎来“领起来”的伟大飞跃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并开创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能加快中国发展,又能保持中国自身的独立性,具有无比的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是党的领导、市场配置、人民主体。人民主体,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质,党的领导、市场配置分别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社会领导,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魅力,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

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能打破“国强必霸”的逻辑。拥有五千多年历史文明积淀的中华民族,长期追求和秉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之中,体现在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无意将自己的制度和道路强加于人,只是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社会制度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化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站在了具有并跑性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但在一定程度上且在某些方面受着“苏联模式”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具有“跟跑”的特点。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强调走自己的路。然而,它在一定程度上且在某些方面也受西式现代化的影响,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某些方面具有“跟跑”的特点。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式现代化由“跟跑”转向“并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建设“一带一路”、积极推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开始“领跑”。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已经站在了与西式现代化“并跑”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

五、新时代辩证法:如何思维——辩证关系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与“新时代”有关的一些重大关系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新时代要有新思维,只有自觉运用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才能处理好发展起来以后中国共产党执政所面临的重大关系。

(一)“新时代”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辩证关系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那么,“新时代”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什么关系?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约需要100年时间,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可谓是“大阶段”。其目标,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强起来。“新时代”是这一“大阶段”(长的历史过程)中的一个新的“小阶段”。如果用“时代”概念来解释,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拟可看作“大时代”,而“新时代”拟可看作“大时代”中的“小时代”。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确定,其划分根本标准是“是否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是否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否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新时代”划分的直接标准,就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从量变到部分质变再到根本质变的过程,进入“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所发生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划分为两大历史方位,即“欠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发展起来以后”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属于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历史方位。显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新时代”。

讲“新时代”不能脱离“初级阶段”,这有利于避免“狂妄自大”;讲“初级阶段”也不能脱离“新时代”,这有利于避免“妄自菲薄”。“新时代”是“初级阶段”中的“新时代”,“初级阶段”是包含“新时代”的“初级阶段”;如果只强调“新时代”而不强调“初级阶段”,容易脱离实际、妄自尊大、急躁冒进,如果不强调“新时代”而只强调“初级阶段”,则容易妄自菲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新时代”,能使我们充满自信而不妄自菲薄。如果只强调“初级阶段”不强调“新时代”,则显示不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产生的历史性影响,以及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也就不能准确把握“初级阶段”。讲“新时代”不忽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使我们保持清醒而不狂妄自大。

(二)“欠发展”和“发展起来以后”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而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这就提出了“欠发展”和“发展起来以后”的关系问题。

一是历史分期。按照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这个标准,以党的十八大为分界点,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划分为两大历史方位:“欠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发展起来以后”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就是“我国发展起来以后”新的历史方位。这一历史方位是发展起来了但还不发达、不够强大的历史方位,是我国发展起来使大国成为强国的历史方位。

二是两大历史方位是整体转型升级关系,即“发展起来以后”是对“欠发展”的辩证扬弃。“欠发展”历史方位主要解决积累财富、“做大蛋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等问题,即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相对注重“量”的增长速度。“發展起来以后”新的历史方位主要解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的问题,解决不平衡发展、不充分发展的问题,相对注重高质量发展。“发展起来以后”新的历史方位要以“欠发展”历史方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为历史基础,坚持“欠发展”历史方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保持战略定力。在“发展起来以后”新的历史方位,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化解“欠发展”时期积累的顽瘴痼疾,解决“发展起来以后”新的历史方位凸显出的新的问题,推进整体转型升级。在新的历史方位,要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最终为实现由大国到强国的伟大飞跃奠定基础。

(三)大国和强国的辩证关系

“新时代”的本质即作为“正在进行时”的强国时代,是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的时代。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大国和强国的关系。

第一,体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大国”是量的规定性,总体上属于“体量”,即体量大;“强国”是质的规定性,总体上属于“质量”,二者具有不同属性。“大”虽然拥有某些方面的“强”,但总体上不等于“强”;“强”虽然包含许多方面的“大”,但不是“大”的机械组合。在世界范围内,大国不强、强国不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当然,大国是强国的历史基础,大国包含着实现强国的一些必要条件;强国是对大国的伟大飞跃。

第二,“虚胖”和“体固”的辩证关系。“大国”一定意义上存在着某种“虚胖”的问题,“强国”则呈现为“筋强体固”“肌肉强大”。大国不一定都能实现由大到强的飞跃。实现由大国到强国的伟大飞跃,不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自然过程,也不是没有顶层设计、没有路线图和时间表就能自发实现的过程,需要主动作为,对大国进行脱胎换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式的改造。因此,其本质上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因而,要实现由“虚胖”向“体固”飞跃,既要防止出现颠覆性错误,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避免由大到小;也要努力解决“虚胖”问题,积极“强筋固体”,实施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统揽“四个伟大”,推进“两大布局”(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走好全面建成社會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第三,重点突破和全面协调的辩证关系。大国之“大”,“大”在全面;由“大”变“强”,“强”在关键。大国注重重点突破非均衡的发展方式及其特征相对明显,而强国则注重全面协调发展和充分发展。从“大”到“强”,既要在重点领域突破——“强起来”,也要全面协调发展——“大起来”,由此才能“强大”起来。

第四,主动作为和韬光养晦的辩证关系。后发快进的新兴大国在实现由大到强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与其他既成大国或强国之间存在利益博弈、利益摩擦、利益冲突。后发快进的新兴大国在实现由大到强的发展过程中,既要韬光养晦,注重解决好国内问题,利用多边框架解决地区与国际问题;又要主动作为,积极推进构建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中国良好形象。一般来说,在“欠发展”的历史方位中要相对注重韬光养晦,而在发展起来以后的历史方位,既要韬光养晦,也要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变不利于我国实现强起来的世界旧格局,建构有利于我国由大国成为强国的新格局。

第五,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辩证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来看,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后者以前者为历史基础,不能割裂,也不能混淆。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来看,毛泽东时代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着重解决了使中华民族“站起来”的问题,为中华民族“富起来”奠定了基础;1978年进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总体上基本解决了使中华民族“富起来”的问题,为“强起来”奠定了历史基础;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站在了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实现“强起来”的新时代。新中国、新时期、新时代,既紧密相连又层层递进,共同织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呈现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特征,体现了历史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四)现代化强国和民族复兴的辩证关系

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观,还要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辩证关系。

总体而言,两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包含又有超越的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从纵向历史发展维度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横向社会现实维度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包含“国家富强”的内容,也包含“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内容,“民族”宽于“国家”。此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具有最大公约数,这是“民族复兴”特定的内容。相对而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确定的时空维度、实践主体、具体目标,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时代的具体表现,虽然涉及“民族”问题,但不专门涉及“民族”问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包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又高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只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在这个目标实现以后,我们还要乘势而上,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五)习近平、新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关系

要深刻理解习近平的新时代观,还需要正确认识习近平、新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主义的辩证关系。

只有读懂习近平,才能真正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并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而习近平同志在其中作出了根本性的贡献。因此,只有了解习近平同志的成长经历、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执政理念,理解了习近平同志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过程中所作出的根本性贡献,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才能真正读懂新时代。

只有理解新时代,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新的时代课题、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理解了时代课题、使命和要求,才能真正理解新时代,才能真正理解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站在新时代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来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逻辑,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只有真正读懂新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真正理解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的最大的原创性贡献,一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二是在新时代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辟“新时代”,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同志是站在新时代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划时代人物。因此,只有真正读懂新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真正理解习近平。

由上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别表达的是核心地位、历史方位、根本主题,是互为前提、彼此理解的关系。新时代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立论基础。

六、新时代实践观:如何推进——战略安排论

习近平新时代观不仅回答了新时代是什么的问题,还回答了新时代怎么做的问题。如何推进和落实新时代作出的战略安排,是习近平新时代观的落脚点。

(一)新时代的行动指南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实践上的行动指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凝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行动指南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將其贯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了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理论继承和理论创新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时代特质和实践特质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价值和永恒魅力,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二)新时代的战略安排

首先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为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强调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并强调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伟大梦想的使命要求。“两个一百年”明确了实现中国梦的具体坐标,从目标维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问题,是新时代实践的总目标。王建国、包安:《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体系的构建》,《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1期,第66页。

其次是以“两步走”为战略步骤。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这是道路和方略问题。道路和方略决定命运。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做出了“两步走”的战略规划。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一是把基本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提前了,二是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升了,三是把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提高了。同时,两步走战略安排指明了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又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还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全面复兴,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再次是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战略保障。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实践的重要战略保障。王建国、包安:《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体系的构建》,《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1期,第66页。习近平同志坚持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放到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大格局中来把握,放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谋划,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强军目标,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构建以“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为支撑的强军布局,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用“强军梦”托举起“中国梦”,使新时代实践战略得到了安全的战略保障。

最后是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战略环境。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提出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带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探寻全球治理的新渠道,打造以合作共赢为前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秉持“和平发展”愿景,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秉持“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经济、政治、人文合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和新局面为实现伟大梦想战略目标营造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王建国、包安:《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体系的构建》,《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1期,第67页。

(三)自觉推进自我革命

这里讲的“自我革命”,主要指全面从严治党。这就涉及党的建设问题。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围绕“打铁必须自身硬”而展开的。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打的“铁”相当坚硬,如化解矛盾、破解难题、应对挑战、抵御风险等。这就要求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进行自我革命,从而使中国共产党人自身硬起来。这里讲的是哲学上的主体(自身硬)和客体(铁)之间的辩证关系。

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主体内容是坚持党领导一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和论断,意义重大。只有坚持党领导一切,才能树立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进而才能提升执行力,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地、实现。国家越大,社会越复杂多样,越要加强党的领导,尤其要突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因而,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有机统一的必然结论。

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客体内容,就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明确提出“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指导方针,这充分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新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保证,因而要把全面从严治党写进党章;要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党的建设质量反映党的建设的水平和效果,必须接受历史和人民检验,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并得到人民的认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基本要求,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强调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等八项重点任务。政治建设是党保持自身政治属性的内在要求,是政党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党自身的一种根本性建设。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党的建设方方面面,其中,党的政治建设处于统领地位,是党的各方面建设中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还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基本要求。

新時代党的建设的两个基点,就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这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在注重党的政治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十九大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发展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强调政治过硬、本领高强。这一新要求,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鲜明特点,也对新时代执政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适应新时代党执政环境变化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其次,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强学习、政治领导、改革创新等八个方面的本领。再次,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结合起来。

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落脚点就是在国内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在世界上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从而坚定政党自信。政党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基础,只有坚定政党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真正自信起来。

〔责任编辑:李海中〕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辩证关系新时代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中一些辩证关系的处理
语言学习与不同语境的辩证关系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劳动价值与制度价值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
美国政治极化的层次界定与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