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介入下动脉溶栓的护理进展

2019-09-10谢海桃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4期
关键词:脑梗死研究进展护理

谢海桃

摘要:目前临床上常采用介入下动脉溶栓法来治疗脑梗死,尽管该方法较为先进且治疗效果满意,但是在介入溶栓治疗的同时辅以良好的护理干预也十分重要,故本文主要对近年来临床上对脑梗死患者介入下动脉溶栓的护理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旨在找到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来保证介入下动脉溶栓法的治疗效果,并为临床工作者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脑梗死;介入下动脉溶栓;护理;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4-230-002

脑梗死是一种以脑组织缺血坏死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常见病,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介入溶栓法来治疗该疾病,因为介入溶栓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治疗部位准确等优点,但是在实施该治疗方法的过程中,同样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患者治疗和预后不佳。而有研究表明,对行介入动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實施良好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并可促进患者预后,故笔者对近年来脑梗死介入下动脉溶栓的护理进展进行了综述,现阐述如下:

1脑梗死介入下动脉溶栓的护理措施

1.1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主要有患者的准备以及导管室的准备,其中在患者的准备方面,包括为患者做碘过敏试验,做好术区的备皮工作,提前留置导尿,术前遵医嘱给予镇静催眠药物,以及强化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在导管室的准备方面,包括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导管及附件,根据碘过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造影剂,提前将心电监护仪、除颤器、气管插管、吸引器等物品准备妥当,以及提前设置好室内温度、湿度等。

1.2术中护理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一方面要常规配合手术医生的操作,如协助患者采取平卧位,铺无菌布,为手术医生递送手术相关器械,以及适当约束患者等;另一方面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呼吸、脉搏、语言、肌力等基本情况,如有异常及时进行针对性处理,如患者血压异常时遵医嘱给予心痛定,颅内压增高时给予脱水和降颅内压治疗,呕吐时应及时清除其口腔、鼻咽部分泌物等。

1.3术后护理

1.3.1穿刺部位护理术后应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加压包扎8-12h,如果在术中对患者使用了大量的尿激酶,或者患者同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或者患者年龄较大,则要适当将加压包扎时间延长至12h左右,并注意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是否出现了出血和血肿。此外,要保持患者的穿刺侧肢体处于伸直状态6-8h,并在绝对卧床24h后才能逐渐开始活动。

1.3.2术后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穿刺侧肢体皮肤的温度、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及肢体疼痛、肿胀情况,另外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牙龈、皮肤黏膜是否发生了出血情况,意识是否发生了改变等,如有异常应立即告知医生并遵医嘱进行相应的处理。

1.3.3并发症的预防在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了视神经乳头水肿、头痛、呕吐、脉搏缓慢而洪大、血压升高、呼吸深慢、言语不清等症状,以防止患者发生脑出血、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同时通过鼓励患者多饮水,定时协助患者翻身,保持床单、被褥清洁干燥,加强对患者的口腔护理,以及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来预防造影剂相关并发症、压疮以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1.3.4康复指导在饮食方面,要指导患者多进食蛋白质丰富、脂质少、盐分低的食物,并且要多吃蔬菜和水果,戒烟戒酒;在日常生活方面,为卧床患者拉起床栏,定时翻身和按摩,协助其肢体活动,对于可下地活动患者,指导其尽量自理生活,坚持进行坐姿、站姿、步行以及平衡等康复训练,同时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在心理指导方面,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和心理状况,并及时对患者的负性心理进行疏导,同时鼓励患者家属多陪伴和支持患者。

2脑梗死介入下动脉溶栓的护理干预模式

2.1优质护理模式优质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高效的护理模式。杨咏梅曾研究发现,接受优质护理干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5.7%显著高于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的82.6%。而李晓虹还研究发现,优质护理组患者不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而且护理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均要显著高于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由此可见,优质护理模式对行介入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具有较为满意的护理效果。

2.2针对性护理干预模式针对性护理干预强调根据护理目标对患者实施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张桂芳曾报道,针对性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运动功能评分(FMA)及生活质量评分(SF-36)均比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的更高,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也比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更低,提示针对性护理干预模式可以促进脑梗死患者病情的尽快恢复,并且利于其生活质量的改善。

2.3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模式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模式是指按照患者的诊疗流程将护理工作制成图表,并根据该图表依次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张俭曾研究发现,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模式为脑梗死患者开展护理工作,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促进患者的恢复,以及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2.4综合护理干预模式综合护理是一种全面的护理干预模式,同样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张敏曾通过研究发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的介入溶栓治疗总有效率95.35%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干预的79.07%,且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均要优于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由此可见,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在脑梗死患者的介入溶栓治疗中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3小结

尽管介入下动脉溶栓治疗法目前在脑梗死的治疗中己被广泛应用,但是在治疗的同时通过术前准备、术中配合与病情监测、术后穿刺部位护理、病情观察、并发症的预防以及康复指导等护理措施来辅助治疗的顺利开展,保证治疗效率也十分重要,同时临床工作者可积极探索良好的护理干预模式来进一步提升护理工作质量,进而不断提高介入溶栓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脑梗死研究进展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依达拉奉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脑梗死怎样治疗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