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

2019-09-10蒙涛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4期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

蒙涛

摘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乙肝病毒检测结果一般为阳性,目前关于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患者主要特征在于腹胀、恶心、乏力、肝部疼痛。至今为止,慢性乙型肝炎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随着临床对该疾病的不断深入研究,在临床中大多采取药物进行治疗,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疗效较为显著。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4-228-002

目前乙型肝炎病毒(HBV)治愈是临床医师与患者追求的目标,今年来在临床也不断受到重视,达到治愈的患者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肝癌与感应的风险,并降低患者死亡率。目前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有2类,包括核苷药物(NAs)与干扰素类(IFN),但大多患者难以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对于这一治疗现象,根据乙型肝炎病毒的生命周期,且对不同类患者开发新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综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进行综述,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价值,内容如下。

1.HBV感染治疗现状

HBV感染属于较为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至今为止全世界感染过HBV的患者约为20亿人,其中慢性感染患者占据约为3.5亿人。由于HBV病毒清除动力学较为缓慢,及其自发的基因变异性,使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临床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慢性乙型肝炎基础治疗方式为抗病毒治疗,目前公认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为IFN、NAs,但治疗效果并不满意。

2慢性乙型肝炎治愈的定义

1.完全治愈:患者经过治疗后血清HBsAg检测不到,HBV-DNA清除,包括共价闭合环状DNA与整合HBV-DNA的清楚。2.功能性治愈:有限疗程治疗后或停药后HBsAg消失,伴随或不伴血清学转换,血清中HBV-DNA检测不到,肝纤维化与肝组织炎症减轻,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降低肝细胞癌的出现。而研究中,大多数随访的患者,会选择功能性治愈,且功能性治愈在临床实可行的,便于检测与评估,另一方便能够改善临床相关结局,降低疾病的复发率,一旦获得功能性治愈,患者无需在进行其他治疗。3.部分治愈:有限疗程停药后血清HBV-DNA检测不到,但血清HBsAg可检出。而最新临床定义将临床治愈,认为经过治疗后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乙肝表面抗体阳转,而丙氨酸基转移酶(ALT)正常,肝组织病变轻微或无病情的情况。

3.IFH在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常规IFN-α与聚乙二醇IFN-α在我国作为乙型肝炎的治疗已经较为常见,而HBx蛋白可通过激活NF-kapaB通路而诱导乙肝相关性肝癌的表达,而IFN-α能抑制其表达,从而抑制肝癌的出现。根据其半衰期不同,干扰素可分为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等,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最有有效的药物。近年来,长效IFN的研究不断受到临床广泛关注,其中人血清白蛋白融合干扰素是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但其在肝脏上的分布较少,使得在肝炎的治疗意义并不大。

4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4.1阿德福韦酯(ADV)阿德福韦酯对HBV聚合酶具有较强的亲和力,通过与HBV聚合酶接触后,阿德福韦酯能够使其停止合成新的子链,有效抑制HBV复制的功效。该药物与拉米夫定相比之下,患者在进行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后,出现耐药性的几率较低。

4.2拉米夫定(LVD)拉米夫定属于具有明确有效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药物,此类药物的使用对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带来了福音。其中拉米夫定能够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过程,临床疗效显著。因此只要HBV复制过程得到抑制,患者的肝脏生化就会随之恢复正常,大多患者出现肝癌、肝硬化的几率也不不断降低。但使用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进行抗病毒治疗后,其出现耐药性的几率普通偏高,拉米夫定的推广也就受到一定限制。

4.3恩替卡韦(ETV)恩拉卡韦对HBV聚合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干扰或降低逆转录活性,从而抑制HBV-DNA正链的合成。在所有抗HBV核苷类药物中,恩替卡韦对HBV具有最强的抑制作用。长期使用此类药物可降低患者肝组织中共价闭合环状DNA的水平,并减少前基因组核糖核酸的数量,从而抑制HBV的复制。

4.4替比夫定(LDT)替比夫定在抗HBV中的疗效低于思替卡韦,但抑制HBV复制的效果更明显,可以改善患者的肝脏生化指标,达到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与使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的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患者相比,HBeAg转阴率与HBeAg血清转换率普遍偏高。但服用以上药物患者,会出现上腹痛、腹泻、头痛、呼吸道感染等不良反应,且患者出现耐药性的几率较高。

5联合用药治疗

随着乙肝单一治疗在临床的局限性不断突出,乙肝的联合治疗不断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对于理想的联合治疗,需要有HBV-DNA复制过程中不同的作用位点,其次具有潜在的抗病毒效力。应该在有效的治疗时间内诱导持续应答,且治疗期间安全性较高。但实际治疗中,为了提高治疗效果与降低病毒耐药的发生率,联合治疗观念已经广泛在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中。

6治疗性疫苗

治疗性疫苗的目的在于增强宿主免疫应答,持续抑制HBV复制并最终使得HBsAg消失。目前出现疗效且较为关注的治疗性疫苗,分别为T细胞疫苗、常规HBsAg疫苗、表达HBV抗原的凋亡细胞DNA。而目前法国最新研制的HBV抗原疫苗已经投放临床验证,该疫苗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激发患者体内的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直接杀死受到HBV感染的细胞。

7小结与展望

乙型肝炎患者在治愈后,可有效降低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仍缺乏规范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联合治疗已经不断成为乙型肝炎治疗的发展趋勢,但具体是初始联合还是治疗期间联合,在治疗期间需要首先停用何种药物,这都是临床未解决的问题。因此希望不断深入研究,积极指导关于乙肝抗病毒的规范高效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完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
艾滋病患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孕期抗病毒治疗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作用探讨
哪些因素影响乙肝治疗
大三阳但肝功正常需要抗病毒吗
我国进一步扩大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范围
心理失衡护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健脾化湿祛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残留黄疸的临床疗效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患者常见易患因素分析
两种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乙肝抗病毒治疗中的几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