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吸入麻醉与静脉麻醉对成人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

2019-09-10刘兴宇胡啸玲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4期
关键词:静脉麻醉恶心呕吐

刘兴宇 胡啸玲

摘要:目的:比较吸入麻醉与静脉麻醉对成人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法随机选择医院2018年2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全麻手术成人患者112例,按照麻醉给药途径的不同分为吸入麻醉组与静脉麻醉组,比较两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术后疼痛评分,以评价不同麻醉给药途径对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静脉麻醉组术后恶心发生率、呕吐发生率分别为8.93%(5/56)、5.36%(3/56),更低于吸入麻醉组术后发生率23.21%(13/56)、19.64%(11/56),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严重程度、术后各时间段VAS疼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中较吸入麻醉而言,静脉麻醉对术后恶心呕吐发生影响更小,在满足适应症的情况下可优先选择静脉麻醉。

关键词:吸入麻醉;静脉麻醉;成人手术;恶心呕吐

中图分类号:R61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4-172-002全身麻醉是临床常用的手术麻醉方式,根据给药途径不

同可分为全凭吸入麻醉、全凭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等。全身麻醉用药复杂,对于全麻患者除了围术期要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以外,术后的并发症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术后恶心呕吐(PONV)在全麻中十分常见,发生率高达30%,给患者术后恢复及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带来严重影响。近年来有研究指出,不同麻醉给药途径所引起的PONV发生率也有一定差异,认为吸入性麻醉更易导致PONV的发生。本研究拟通过观察采用吸入麻醉与静脉麻醉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发生程度、术后疼痛程度,对两种麻醉方式出现PONV进行全面对比、指导麻醉方式选择。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回顾性研究法随机选择医院2018年2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手术患者112例。(1)纳入指标: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方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II级;术前生命体征平稳,符合手术要求;年龄不小于18岁且不大于70岁;手术时间超过2个小时;签署手术及麻醉知情同意书。(2)排除指标:麻醉禁忌证;合并PONV病史;合并心脏重度传导阻滞;合并急性肝肾功能、呼吸功能不全者;长期服用抗呕吐用药、阿片类、镇静类药物者。剔除指标:术后使用止痛泵或止痛药;术后使用止吐药干预。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患者按麻醉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56例。吸入麻醉组男女比例34:22,平均年龄(36.9±8.61)岁,平均体重(55.2±6.53)kg,麻醉时间(146±20.80)min;手术方式:胃肠道手术15例,腹部手术21例,胸部手术12例,五官手术8例。静脉麻醉组男女比例31:25,平均年龄(37.5±8.27)岁,平均体重(56.4±7.02)k2,麻醉时间(151±22.46)min;手术方式:胃肠道手术13例,腹部手术17例,胸部手术16例,五官手术10例。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所有患者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路,术前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情况,麻醉诱导前予以纯氧吸入3min,然后静脉诱导给药,给药顺序依次为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0.6ug/kg)、顺式阿曲库铵(0.2mg/kg)、依托咪酯(0.2mg/kg),观察患者肌松满意后予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将呼吸频率控制在12次/min。麻醉维持:静脉麻醉组采用丙泊酚(6-8mg/kg/h)+瑞芬太尼(0.2-0.3ug/kg/min)静脉泵注。吸入麻醉组予以地氟烷5%-8%持续吸入+瑞芬太尼(0.2-0.3ug/kg/min)泵注。两组患者在术中均根据患者心率、血压、BIS值调整麻醉维持药物剂量,根据肌松监测仪显示结果追加阿曲库铵(0.15mg/kg/次)。

1.3觀察指标(1)术后恶心程度:采用0-3分评分制,0分为术后无恶心,评分越高则恶心程度越严重。(2)术后呕吐程度:采用0-3分评分制,0分为无呕吐,1分为轻度的呕吐,2分为24小时内呕吐3-5次,3分为24小时内呕吐超过5次。(3)术后VAS评分:分别在术后6h、12h、24h、48h应用疼痛自评量表评估患者术后的疼痛指标,采用0-10分自我疼痛自诉评分法,10分为剧烈疼痛,0分则无疼痛。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所涉及计量资料用(x±s)表述,计数资料用(%)表述,组间比较分别用t检验与/检验,以P<0.05代表有意义,统计数据处理均以SPSS 20.0软件包进行。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恶心情况分析静脉麻醉组术后恶心发生率8.93%(5/56)比吸入麻醉组恶心发生率23.21%(13/56)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4.236,P=0.040)。静脉麻醉组与吸入麻醉组相比术后恶心程度也更低,但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示。

2.2两组患者术后呕吐情况分析静脉麻醉组术后呕吐发生率5.36%(3/56),更低于吸入麻醉组术后呕吐发生率19.64%(11/56),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5.225,P=0.022)。静脉麻醉组较吸入麻醉组呕吐程度评分也更低,但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示。

2.3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VAS评分分析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程度,术后6h、12h、24h与48h的VAS疼痛评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示。

3讨论

术后恶心呕吐(PONV)是实施全麻手术患者的常见术后并发症,其发生率高、对患者术后恢复造成的影响大,因此了解发生PONV的危险因素、合理选择麻醉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减少PONV发生率是目前临床所关注的重点。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种麻醉方案下患者出现PONV的差异,为选择合理麻醉方式、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提供依据。

本研究显示吸入麻醉组与静脉麻醉组中PONV发生率有明显差异,静脉麻醉组的PONV发生率相对较低;静脉麻醉组中恶心和呕吐程度较吸入麻醉组低,但两组差异不明显。综上所述,在减轻PONV方面,静脉麻醉优于吸入麻醉,在全麻手术中可优先选择静脉麻醉。麻醉用药类型、用药剂量也是影响PONV发生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指出,全麻手术时,麻醉药物会对患者多个器官造成影响,引起低血压、颅内压增高、儿茶酚胺浓度增高、内源性激素分泌、消化道受到刺激等等,最终作用于恶心呕吐中枢,导致PONV的发生。因此,不论是采用吸入性麻醉还是静脉给药麻醉,应该谨慎选择应用广泛、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的麻醉药物。此外,患者自身因素如女性、既往有晕动症、无吸烟史等都是术后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手术方式和手术部位不同,发生PONV也不同。麻醉医生应在术前全面评估患者情况、采用合理的麻醉方式、合理预防性使用止呕药,这些措施对降低PONV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静脉麻醉恶心呕吐
昂丹司琼和氟哌利多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
化疗后恶心呕吐辅以音乐治疗效果与观察
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的临床分析
阿瑞匹坦预防乳腺癌中致吐方案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分析丙泊酚配伍芬太尼静脉麻醉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使用方法及临床效果
七氟醚吸入麻醉和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喉部手术中应用观察
静脉麻醉在消化内镜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托烷司琼用于预防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实践